范存健
【摘要】文章就笛子吹奏的呼吸方法提出看法,并结合教学经验和体会,把吹奏笛子中的吸呼过程分为四步,总结为“拉”、“松”、“弹”、“连”四步法。
【关键词】笛子;气息练习;呼吸过程;呼吸方法
要想吹好笛子,得到完美的笛子音色,轻松自如地吹奏出优雅完美的曲调,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尤为关键的。为了让笛子初学者能正确掌握呼吸技术技巧,能起到易懂、易做、易记、见效快的效果,综合国内外专家有关气息训练的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把吹奏笛子中的吸呼过程分为吸气、保持、呼气、呼气四步,总结为四步法——“拉”、“松”、“弹”、“连”。
一.第一步,“拉”
“吸气”如“拉”弓。吸气时以腹式呼吸方法为主,胸式呼吸方法为辅(如同走路时,腿部为主,摆臂为辅一样),身体保持放松状态,口鼻同时吸气,采用抬高软腭、打开口咽腔、用“ao”母音的口型,用打“哈欠”状吸气。上颌关节向上抬高,下颌关节自然放松,喉部随吸气而张开,胸廓自然向四周全面扩张,横膈膜向下压,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其腹、胸、腰、背均不同程度地向外伸延,感觉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气息,尽量把身体吸“圆”,如同箭在弦上,拉满弓。从外观看,腹部明显前凸,其他腰、肋向两侧,胸向前,背向后,肩向上(不明显)。依据吸气速度可分慢速吸气、快速吸气。慢吸如“闻花香状”,快吸如“惊讶状”。在意念上想着气息要吸得深、吸得足,气沉于丹田,吸到不能再吸为止。
常见问题:(1)用过扁的口形吸气,气流在口腔中受阻发出吸气时不应有的声音。(2)耸肩使肩胛上抬,胸廓局限在胸腔很小的范围内扩张,这种呼吸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流不稳定,气息不能持久,身体易感疲劳,不利于气息的控制。(3)把气向下吸到小腹,且用力去腆小腹,胸腔保持不动。因腆小腹使胸腔肋骨被拉下,胸腹部肌肉都处于很紧张的状态,对呼吸不利。
吸气动作的完成需整体呼吸系统各器官以及有关部位的全面协调与配合,以自然为本,任何只发挥某些部位的作用而抑制另一些部位作用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有害的。
二.第二步,“松” 气息“保持”在身体里时,膈肌、腹肌、肋间肌等主要肌肉群要放松。吸气时,横膈下拉,口腔打开,喉部放松,上下通道通畅。吸满气后,闭紧双唇,严禁气息从口、鼻漏出。然后让身体完全放松,下拉横膈、呼吸肌群充分回缩。整个腔体犹如一个由丹田与口腔作为端点的充满气体的“气棒”,又如同拉开的弩弓,蓄势待发。此时,相对胸腹腔,口腔内气体压力更大。“保持”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做到让身体能很好地放松,感受到吸满气后身体的巨大自然回弹力。通过练习让人有意识地去感觉主要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达到心理和肌肉同时放松的目的(人在肌肉紧张的时候,心理也会紧张),从而充分地用好自然回弹力。吹奏过程中一旦用好自然回弹力,它可以减少演奏时多余的力量,并使气息量充足。
常见问题:(1)不能用喉咙挡气,否则口中的气息如同被咽下,这样会造成喉部肌肉紧张,气息不流畅。(2)吸满气后,再“吸”着就是一种僵持状态,因此,保持气息时要避免身体处于“吸”着的状态,让参与吸气的各器官完全地、很好地放松。
三.第三步,“弹”
“支撑”要有“弹”性。在身体储满气息,一旦身体完全放松,下拉的膈肌与外扩的胸腹肌会复位,使腹部的吸气肌肉群的弹性和压力增强,此时,在保证口、鼻不漏气的情况下,轻柔的将体内气息“下压一放松”,像跳蹦蹦床一样,不断反复练习,体会“丹田”的支撑与反弹两个对抗力的存在。训练时,可感受到膈肌下拉,肋间外肌和腹肌有弹性的起伏,站立或坐立不动,气息下压时能感觉到身体有弹性的后仰。
通过“下推一放松”反复刺激,强调腹部肌肉的重要性,加强锻炼,使腹部的吸气肌肉群的弹性和压力增强,并以此相对提高呼气的力量和弹性,使气息的支撑点(意守的丹田)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起到练习腹部肌肉灵活度的作用。用丹田之气演奏的笛子音色会更加结实、更加通畅。
常见问题:(1)避免腹部肌肉突然用力,而是喘气的一个自然过程,要注意整体性和轻柔的弹性。(2)“下压一放松”过程中,体会不到“口腔”与“丹田”两个端点,可用意念法、慢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反复练习,逐步达到目标。
四.第四步,“连”
呼气要均匀、连贯。呼气过程其动作正好与吸气相反,呼吸肌群的收缩以及膈肌的上移,导致胸腔、腹腔的缩小,形成肺内压高于体外大气压的压强差。在气压差及呼气动作的作用下,肺叶气泡中的储气开始释放,使呼出的高压气流直达于口。吹奏呼气运动应是连贯流畅的,并以均匀、深长为宗旨。气息呼出前体内有三种气压状态:体内高压;体内与体外气压相等;体内负压。在吹奏同一音高时,要保持笛子音色的平稳、结实、响亮、流畅,必须使气息连贯流畅、均匀深长,必须保持体内在不同压力状态下呼出的气流速度和力度相同。
呼气要领:(1)在体内高压时,通过风门控制气息,身体放松不加力,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像叹气一样,嘴发出“扑”的口型,让气息自然地从口腔叹出来。(2)随着体内气压的减少,丹田需慢慢加力,小腹微收,嘴发出“嘘”的口型。(3)体内与体外压力相等时,利用小腹即“丹田力”的收缩,使其力度逐渐加强,嘴发出“嘶”的口型。(4)体内负压时,用弯腰的办法,保持气息“支撑点”的稳固,使气息流量、流速保持均匀、连贯。避免气息快用完时,失去小腹部气息“支撑点”。(5)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呼气要遵循均匀、平稳、不费力的原则,呼气时间长至呼不出为止。
嘴发“嘘”、“嘶”时,是试图用唇齿闭拢力量把气息挡回去,而那些支持气息的肌肉则是要把气流推上来和排出去,正是这两种相反的动作调整了气流,可以用较少的气息均匀地使声音相对保持更长的时间。呼气始终要保持“口腔”与“丹田”两个端点相连,动力支撑点始终保持在丹田,形成上下两个对抗力的平衡。
常见问题:(1)避免单独用下腹部呼吸,而上腹部和胸腔僵持,造成支撑点上移。(2)避免上腹部单独用力,产生中间用力、两头受力,造成腆小肚子。(3)通过身体外部肌肉過度用力收缩腹部将气息挤压出去,打破吸气与呼气时在丹田形成的对抗力的平衡。以上三点会引起明显的气息量不足,导致吹奏的声音不平稳、不流畅。
呼吸过程中的四个步骤,要衔接紧密、环环相扣,要想熟练地掌握这些方法,需要演奏者对整个呼吸器官进行系统的训练,长期练习此方法,会让吹奏笛子时的气息的运用,更加符合或接近人的正常、自然的生理呼吸,在整个呼吸过程中,要感到舒展、自如,使呼吸肌肉的疲劳程度减到最低限度,能获得吹奏笛子所需要的较大的气息量,使气息运用变得易于控制,以期达到更好的演奏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