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城市规划之旧城改造

2014-10-21 19:27钱攀才
基层建设 2014年27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策略

钱攀才

摘要:旧城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形势下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旧城改造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创新的地方,本文主要探讨旧城改造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旧城改造规划;问题;策略

1.旧城改造的必要性

旧城改造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于社会。就其物质建设方面言,从可行性研究、工程立项到规划设计、实施建成,涉及到方针政策、经济模式、金融手段、组织方法、管理措施、居民需求、人文环境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牵涉的部门多、学科广、人员杂。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型动态系统,旧城更新只有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立足于社会,其更新的策略和指导,更新的规模和范围,更新的速度和深度,更新的标准和目的,更新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才有科学的依据,避免盲目性。

2.旧城改造思路与规划设计原则

2.1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实现全过程公众参与,改善基本生活环境。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改造意愿,从住房、交通、安全、卫生、环境、生态等方面入手,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要求,是穏定社会结构和延续场所感的前提。

2.2调整用地布局,更新基础设施,复兴城市中心功能。城市功能定位是旧城中心区的发展核心,规划应通过对传统地位、未来规划、交通区位等条件的研究,确定合理的功能定位,用以指导用地布局的调整;同时赋予其现代化城市功能,恢复城市的多样性,避免由于功能单一而使城市丧失应有活力。根据条件分析,规划确定永康旧城功能定位为:集特色商业、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休闲居住、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中心区,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城市核心区块。

2.3延续城市肌理,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规划结构。空间结构是旧城区的发展骨架,其构筑应在满足城市整体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延续城市空间肌理,体现旧城区文脉精华,形成新旧融和的城市新格局。面对拆除与新建的矛盾和碰撞,规划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诠释,寻找新旧和谐的机遇,在调整用地结构的同时,构筑相应的空间格局,既满足了现代交通、土地使用、开敞空间等要求,又尊重了中心区的传统空间肌理,从而适应中心区现代多元功能要求,达到有效复兴中心区的目标。

3.当前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

3.1同质与失魂

旧城改造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策划不同类型的项目,引入不同的业态,形成复合型功能板块,重塑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提升片区的活力与品质。而在实际项目中,经常会以居住+商业的传统业态形式来粗暴的解决,在追求经济平衡甚至追逐暴利的诉求下,连续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一度被弱化,被边缘化,结果出现了成片均质的居住空间、线性或点状的商业空间,与城市其它片区在功能和风貌上也趋于同质化,城市的特色无法彰显,渐渐形成了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灵魂的城市。

3.2定性有余,定量不足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区别与其它类型城市设计的最重要一点就是需要真实考虑拆迁安置的后期实施,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片区旧村旧厂改造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与业主意见,提出最合理的安置方案,并在城市设计中加以体现(主要是安置地块的开发强度反算和相对真实的建筑的空间布局)。

3.3跟着“项目”走

城市设计的编制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工作,在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招商的意向项目中途介入,在土地财政或者政绩工程的蛊惑下,这种意向项目往往大受追捧,利用政策优势优先占领片区内最为优势的战略土地,很少考虑片区的整体设计。这种“唯项目论”的管理与操作模式,既有悖于城市设计的初衷,也不符合广大城市居民公共利益的诉求,虽然对城市而言,或许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不利于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

4.旧城改造的基本对策

4.1改造规划手段多元化

旧城改造是一个多因子的综合比对分析过程,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均千差万别,即“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因此,旧城改造规划手段应对此多样性,必须从以往单一模式衍生为多重手段综合处理方式。在通过研究改造地段及周围地区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基础上,遵循城市发展历史规律,在保持地区城市肌理相对完整性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去确保旧城物质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关系三者的和谐发展。更要强调更新改造内涵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目标综合更新,而不是由地产开发商主导的单一目标型更新,改造中可适当保留原有的商业和有效的经济活动,建设些满足改造居民配套生活需求的中小型商业设施,以及部分传统手工业产业用地,增加就业岗位。

4.2大力倡导历史文化、文脉的延续与继承

旧城是城市中历史积淀、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地区,旧城改造应是在城市年轮轨道的现状基础上延续进行,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历史和现状。改造的规划设计在保持物质环境风貌特征和文化要素继承的同时,应注重对旧城既有的生活和文化风俗习惯的保护与延续。一方面对破坏地段实行更新改造,还原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另一方面对历史风貌保护地段的历史特色建筑实行功能置换,改善环境,疏散旧城人口,为建筑功能置换后的经济来源提供长远市场发展的基础。从文化保护角度出发,要确保改造后有一定数量原住民的回迁和安置,新旧及多层次居民交融的居住文化方得以共存并延续发扬,这样不仅避免社会阶层的隔离与对立,同时也构成了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保护了城市总体文化个性。

4.3牢固树立可持续渐进式保护与利用改造模式

在继承文脉特征的同时,对旧城的改造,应区分不同质量的房屋,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尽可能减少更新改造对城市现存社会经济生活的破坏。旧城区应摒弃以往的成片大规模改造方式,采取小规模地渐进式改造方式,逐步对小尺度社区的改造完善与缝合。对不同年代建筑实行功能适应性改造利用,既保证了资源节省与再利用,同时也促进了各社会阶层居民的融合。一定密集度的人群也能充分发挥城市中各种公用设施的最大效益,增加旧城经济的活力,减少由于居住和工作地点距离过远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问题。采取渐进式保护与利用改造模式,充分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及街巷空间,同时也可以有计划、低成本开展基础设施和绿化及室外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

4.4重点关注旧城中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

在旧城改造中坚持不同人群的适度混合居住,各阶层共享社会公共资源及配套没施的便利,不同产业的集聚与互补,促使旧城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的人群构成在大都市区的出现与低失业率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高度相关性。不同居住人群混居可带来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一,可丰富居民生活;其二,可增加社会容忍度,其三,有利于下一代更好地发展;其四,可加快不同同阶层的理解与相互关心。因此,现状旧城改造中要树立阶层融合及不同居住类型混合的指导原则,保持和完善旧城部分地区还保留的不同收入人群混合居住的状态及维系邻里氛围的居住空间,控制居住空间的分异化,通过合理控制区域内高收入人群比例,同时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以保证旧城区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旧城改造的发展速度加快,适应了居民改善生活质量的强烈要求;适应了政府美化城市形象的决心;适应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適应了城市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趋势。需对其规划策略进行研究,才能便找出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旧城改造之法。

参考文献:

[1]李龙生.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原则.邵阳学院学报,2003.

[2]马潇.旧城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河南科技,2010.

[3]孙施文,朱婷文.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10,(5).

[4]张伊娜,王桂新.旧城改造的社会性思考[J].2007,(7).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问题策略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