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4-10-21 20:02赵远杰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品德小学策略

赵远杰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被放在第一位,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育人要“以德为先”,可见德育对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各项学行为习惯、道德认知养成的关键阶段,品德课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谓意义重大。然而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学内容较多,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模范带动、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积极参与、内容的拓展延伸等角度入手,切实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有效;策略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随着课程的实施,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也感受到课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教学中既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一、教师做好模范带头,引导学生学习

“名师出高徒”,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由教师领着孩子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她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她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爱玩心理较重,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引导学生学习,相信这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教师用呵斥、暴力形式去引导学生,那么在无意之间就会使学生受到负面的影响。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多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合作交流与小组互动,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互动中,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多听听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新的启迪。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公平对待,通过角色的转变,获得自身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联系生活,丰富学生体验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在教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课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家乡的特色、自己家乡近几年来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意义,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只要引导好,孩子们同样能说出所以然来。通过让学生考查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饮食习俗,认识自己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激发热爱家乡之情。有一个同学这样说的:“我的家乡原来是一条崎岖的小路,一到下雨满是泥泞,无法行走。现在已是一条宽敞的公路延伸到家门口。家里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样样俱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品德课程对于生活的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品德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好的进行学习生活。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学生感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内化,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教育。新课程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要求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也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就是以儿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所选的题材都是来自于儿童生活,来自于他们所喜欢或探究的主题,所营造的学习环境的非常自然的。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真实深刻地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从发生在這位小男孩丁丁身上感人的故事,来想想自己家人曾经为“我”做过什么?这一下大大启发了学生。教室里忽然变得很热闹了,大家都争相发言,还有的甚至说出了感谢家人的话。要学会表达对家人关爱自己的感激之情。原本是第二课时的目标,但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孩子们自己生活中的事,太真实了,所以孩子们也有感而发,也真正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想找机会感激父母的培育。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了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

四、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著名的教育专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现行的品德教材是小学生必备品德教育的一个集中体现,然而由于地域差异以及学生素质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与学习水平,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以便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本土化知识的学习来加深他们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好的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品德与生活》并不是一门纯粹德育教育的课。在这门学科中到处弥漫着其他学科的气息。尤其是自然科学以及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丰富而且极富童趣。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课程的培育下,学生不仅仅是“道德人”,更是一个热爱科学善于探究的“科学人”。同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开放”这一特性。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这种广博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科目的学习中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总之,品德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逐步养成的过程,教学中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学习、自主探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孙义.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7期

[2]魏海军.陕西教育(教学)2014年5期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策略刍议

猜你喜欢
品德小学策略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品德
Passage Four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