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莹 张梦翔 王子旗
【摘要】风险社会是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全球现代性、责任不明性等普遍特征。面对当前对风险社会、社会风险的认识依然含糊,我国社会风险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不断凸显的现状,本文从传统性和现代性两方面阐明了我国社会风险的特征,为社会风险理论的中国化、具体化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风险;社会风险;成因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5-039-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有别于以往社会的风险社会。我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阶段,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的多元化格局,社会风险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和多发期,对当前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与传统社会相比,我国正处在一个更为复杂、更具风险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因此,政府和民众开始高度关注社会风险这一议题,学界也聚焦于对该问题的研究。然而,我国当下的社会风险既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社会风险,更不完全是后工业化、后现代化时期由知識的负外部性导致的社会风险,而是多种风险的混合体,具有自身独特的表现。为此,本文基于对我国正进入高风险时期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视角解析了我国社会风险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明晰社会风险的研究意义,提升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二、我国当前社会风险的传统性
社会风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与人类实践活动相伴始终。我国当下的社会风险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建构而成的,既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社会风险,更不完全是后工业化,且具有显著的共时性。由于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人们对同一对象可能会产生多元认识,形成不同的风险判断;或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中,随着文化的变迁,人们对相同对象所得出的风险感知也可能大相径庭。因此,挖掘我国社会风险的传统性有利于深化对社会风险现代特征的认识,从传统文化角度解析社会风险的演化机理。
“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几千年来,洪水、地震、干旱、饥馑、瘟疫、战争等各种各样的灾难和风险一直叨扰着人类的生活,带给人们极大的不安全感,以至于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总的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的风险思想源远流长,包含着强烈的直观性和深厚的人本性。具体来说既是,人们对于风险的知觉和认识通常以直观的、素朴的形式表达出来,从当下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感受出发,倾诉内在的生命意识与生存体验。风险意识的萌生与扩展本质上是对人之生存天命的忧虑,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和人生命的关照。传统的社会风险在传统的文化思想影响下不断延伸和调节,依然存在并发展着,并不会随着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而消失,反而会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现代社会。因此,不能说风险和风险意识是现代独有的特殊现象,也很难说现代社会比古代社会的风险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社会风险总是以多变的形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可以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直接风险;也可以是由于等级制度、贫富差距等问题的具体表现。这些表现显示出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会风险的表现形式延续着传统性特征。
三、我国当前社会风险的现代性
现代社会风险更多的是由于人类实践本身的发展所导致的。现代化风险与现代化发展的每一环节互相绕结在一起,它是人类对科技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再认知。现代化风险根源于人类的行动和决策后果的不确定性,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而出现,并将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始终。由于现代化的负效应,特别是诸如核威胁,化学污染,地球生态和环境的恶化,艾滋病的扩散,新的病毒的出现,加上出现的转基因产品带来的新危险,确实使人感觉到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使人不寒而栗,使人处于普遍性的心理恐慌之中。
随着现代化过程的进一步展开,现代化自发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事件与威胁,如核威胁和“切尔诺贝利”式的核泄漏事件,气候灾难,围绕人类遗传学的斗争,金融危机,以及目前的恐怖主义袭击的威胁,这些事件与威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的挑战是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界定的现代文明制造的危险。
由于现代化的负效应,特别是诸如核威胁,化学污染,地球生态和环境的恶化,艾滋病的扩散,新的病毒的出现,加上出现的转基因产品带来的新危险,确实使人感觉到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使人不寒而栗,使人处于普遍性的心理恐慌之中。
四、结论
综上分析,我国社会风险可从传统性和现代性两个角度出发,将社会风险受体作为研究的核心,在全面评估风险受体对风险承受能力的同时,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研究成果不但使社会风险技术体系更完备,增强了风险管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有助于风险责任者和管理者从维护环境风险受体权益的视角,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风险管理,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成效,以更好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效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人们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J].WTO经济导刊,2005(9): 92-93.
[2]冯必扬.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J].天津社会科学,2004(2): 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