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抬过程中心肺复苏的质量

2014-10-21 20:14张军根付卫林袁轶俊唐春福汪敏宋因力张志伟姚黎英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断心肺成功率

张军根 付卫林 袁轶俊 唐春福 汪敏 宋因力 张志伟 姚黎英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9.010

基金项目: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医疗卫生科研项目(20100633B19)

作者单位:310021 杭州,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

通信作者:张军根,Email:Zhangjg120@sina.com

高质量CPR是心肺复苏的基石[1],但在实际急救过程中CPR质量明显偏低[2-4],是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低下的重要原因[5-8]。為了揭示搬抬对复苏质量的影响,为规范院前心搏骤停的复苏行为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做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场景设计

实验组为搬抬CPR急救小组,将模拟患者(挪度复苏安妮310055)安放于杭州市急救中心4楼楼道口(模拟居民楼道),救护车停放于一楼楼道入口处(模拟居民小区内楼道口道路)。由1名医生和2名辅助搬抬人员组成的急救小组在“家属”催促下实施边搬抬边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从搬抬患者开始到一楼上救护车后再次按压或通气启动时结束记录。对照组为同一急救小组在一楼地板上用同一模拟患者实施现场CPR,要求持续4 min结束。

1.2 数据采集

通过数码摄像及模拟人自带记录报告系统采集复苏质量相关数据。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按压分数(按压分数=胸外按压时间/心肺复苏总时间×100%)、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正确按压的比例以及通气次数、正确通气比例等[9]

1.3 人员组成

参与模拟救治的人员均来自一线出车医生和担架员,均已通过AHA-BLS培训并获得有效证书,模拟救治由1到2名AHA-BLS或者ACLS导师扮演家属实施催促或引导,测试采集的质量指标在测试前不告知参与救治的人员。数据录入汇总人员经过培训,不参与模拟救治的具体实施与管理过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Excel和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录入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参加人员概况

2013年3月至6月间随机抽取34组一线急救人员参加了本次研究,其中6组因数据采集不完整或者实施不符合要求等原因给予排除,纳入本次研究共28组。28组人员中医生年龄(32.6±3.6)岁,其中男性21人,女性7人,从事院前急救工作(6.1±5.5)年;担架员年龄(37.5±7.8)岁,全部为男性,从事院前急救工作(3.3±2.7)年。

2.2 搬抬复苏质量

除了按压频率,其余复苏质量指标搬抬复苏组明显劣于现场复苏组,尤其在CPR按压分数,按压深度、按压位置方面更为明显。搬抬复苏质量指标远低于2010国际复苏指南推荐标准。见表1。

3 讨论

心搏骤停的救治是一个系统工程,生存链的各环节均影响着心搏骤停后复苏的成功。以往对反应时间、目击者CPR、药物使用等因素有较多研究。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开始关注复苏质量,2010版指南尤其强调在复苏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高质量的按压[1],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希望能给国内同行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3.1 规范缺失导致搬抬复苏策略多样

本研究中,各组搬抬时间长短不一,其中最短102 s,最长507 s,差距极大。这主要与救治医生使用的搬抬复苏策略方案不一有关。有医生采用将患者抬起后直接搬至救护车上再继续实施CPR,有医生在整个搬抬过程中都实施按压,而大部分医生采用搬抬与CPR交替的方式,即搬抬到下一级楼道的平台时终止搬抬,实施短促CPR以后再继续搬运。本研究要求急救医生按照他们在日常急救中使用的搬抬复苏策略模拟真实救治转送完成,由于全国院前还没有统一的心搏骤停救治的具体实施规范或标准,本中心对移动CPR也未做过强制标准,因此,导致各个医生按照其各自认为最有效安全的方式实施对该类患者的搬抬救治。

3.2 搬抬复苏质量远低于指南要求

复苏质量主要包括按压和通气两个方面。高质量复苏要求高质量按压与有效通气,其中按压是复苏质量的核心。但本研究显示,搬抬CPR符合指南要求按压深度的仅占37.9%,位置正确的按压仅39.9%,这两项指标在某些小组中的符合率是0。按压次数为(59.3±18.0)次/min,低于80次/min,其中最低27次,最高110次,最高按压组的全部按压均低于2 cm,属于无效按压。搬抬组的按压分数平均只有28.2%,远低于80%的推荐要求[10],中断按压时间约占复苏总时间的3/4,远高于已有文献的报道[2-4, 11]。符合要求的通气仅占12.8%,每分钟通气仅1次(0,3)次,其中正确通气不到1次。除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以外,其余指标均明显低于指南要求,也远低于常规转送时的水平[2-3, 10, 12],更低于现场就地复苏的质量水平,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1]

3.3 复苏的低质量决定成功的低概率

动物研究证实中断按压会明显降低冠状动脉、脑动脉的灌注压,降低复苏成功率[13],临床研究也表明按压中断程度决定生存率[14]。因此,2010国际复苏指南要求在复苏过程中尽可能少地中断按压,有关除颤、高级生命支持技术都应该在尽可能不中断按压的基础上完成,以提高复苏成功率。本研究显示在搬抬过程中有3/4以上的时间没有实施按压。高比例的按压中断、低数量的分钟按压[15]、不达标的按压深度与通气导致了心肺复苏的低成功率。张晓凡等[16]报道现场复苏组成功率(13.6%)远高于搬抬复苏组(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见移动CPR对复苏成功率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对该文献的这一结果提供了充分的解释证据。国内大部分城市居民住宅位于多层楼内,如果不实施现场复苏而选择搬抬移动复苏,那么其复苏的低成功率就不难理解了。

3.4 重視复苏质量

基础生命支持是心搏骤停后复苏成功的基础[1],而复苏质量是基础生命支持的核心,复苏质量是影响复苏成败诸多因素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应当引起高度注意。但遗憾的是国内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在诸多心搏骤停救治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中很少提及复苏质量这一因素[17-19],仅有个别文献对现场就地实施复苏与边搬抬转送边CPR两种救治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16],结果搬抬CPR占到了87.6%。据笔者了解大部分急救中心还远不止这一比例,说明国内大部分医务人员及其管理者对这一因素尚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这是国内复苏成功率极低背后一直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加强在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以提高对复苏质量的认识。

3.5 提倡现场复苏,避免复苏搬抬

鉴于以上搬抬对复苏质量严重负面影响的结论,笔者认为在院前心搏骤停的复苏救治过程中,应当提倡现场复苏,避免复苏过程中的搬抬和移动,特别是较长时间的搬抬,因为该种搬抬实质上是变相延长了不实施CPR的时间,即中断按压时间,导致按压分数显著下降,使可能复苏成功的病例也变成不可能。因此,搬抬移动CPR,特别是楼道搬抬应当作为徒手心肺复苏的禁忌列入心搏骤停院前救治的规范之中。

参考文献

[1]Berg RA, Hemphill R, Abella BS, et al. Part 5: adult basic life support: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0, 122(18 Suppl 3): S685-705.

[2]Wik L, Kramer-Johansen J, Myklebust H, et al.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JAMA,2005,293(3): 299-304.

[3]Abella BS, Alvarado JP, Myklebust H, et al.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JAMA,2005,293(3): 305-310.

[4]Valenzuela TD, Kern KB, Clark LL, et al. Interruptions of chest compressions during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s resuscitation[J]. Circulation,2005,112(9): 1259-1265.

[5]Nichol G, Thomas E, Callaway CW, et al. Regional variation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cidence and outcome[J]. JAMA,2008,300(12): 1423-1431.

[6]张在其, 骆福添, 陈兵,等.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附12 568例分析[J]. 新医学,2010,41(11): 708-711,770,封3.

[7]Rea TD, Eisenberg MS, Sinibaldi G, et al. Incidence of EMS-treate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suscitation,2004,63(1): 17-24.

[8]Atwood C, Eisenberg MS, Herlitz J, et al. Incidence of EMS-treate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Europe. [J] Resuscitation,2005,67(1): 75-80.

[9]Kramer-Johansen J, Edelson DP, Losert H, et al. Uniform reporting of measured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J]. Resuscitation,2007,74(3): 406-417.

[10]Meaney PA, Bobrow BJ, Mancini ME, et 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corrected] improving cardiac resuscitation outcom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ospital: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13,128(4): 417-435.

[11] Odegaard S, Olasveengen T, Steen PA, et al. The effect of transport on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2009,80(8): 843-848.

[12]Havel C, Schreiber W, Riedmuller E, et al. Quality of closed chest compression in ambulance vehicles, flying helicopters and at the scene[J]. Resuscitation,2007,73(2): 2642-2670.

[13]Ewy GA, Zuercher M, Hilwig RW, et al. Improved neurological outcome with continuous chest compressions compared with 30:2 compressions-to-ventilation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 realistic swine model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Circulation,2007,116(22): 2525-2530.

[14]Christenson J, Andrusiek D, Everson-Stewart S, et al. 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determine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out-of-hospital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J]. Circulation,2009,120(13): 1241-1247.

[15]Abella BS, Sandbo N, Vassilatos P, et al. Chest compression rates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re suboptimal: a prospective study during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Circulation,2005,111(4): 428-434.

[16]張晓凡, 黄晓鸣, 张虞, 等. 无锡地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现况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20): 2250-2252.

[17]张晓明, 金鹏, 杨华, 等.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1, 31(2): 135-138.

[18]梁实, 陈清, 张文武,等. 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 21-25.

[19]何新华,李春盛,许丽,等.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0): 709-711.

(收稿日期:2014-07-24)

(本文编辑:郑辛甜)

P990-992

猜你喜欢
中断心肺成功率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TMS320F28335外部中断分析与研究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心肺复苏纳入学校教育是必要的补课
雪后林鸟
坚持
跟踪导练(二)(5)
最美的花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