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
深圳市同濟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57
摘要:建筑的立面作为建筑与外部空间接触的界面,对建筑进行立面细部设计对于建筑个性的塑造,场所环境的营造及城市形象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立面就可称为跳动的音符。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设计工作经验,对建筑立面造型及细部设计问题与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立面;立面造型;细部设计
随着建筑开发走入市场,建筑成为了商品,外观对于商品价值的提升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对于建筑的立面设计也开始重视起来,用在建筑外观上的成本也较以前有了质的提高。但由于城市监管的不完善、不作为以及力有未逮等原因,目前的住宅立面设计出现了一些无序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千城一面”、“万国城”等问题,许多城市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却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作为一名的建筑设计师,显然应该不满足于风格的照搬,因为这样等同于抄袭,缺乏了创作的过程。下文谈谈建筑立面造型及细部设计问题与策略。
一、建筑立面设计的特点
1、立面设计的表皮化趋势
建筑设计中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从沙里文的“形式追随功能”到艾尔索普的“形式包容功能”,反映了两种不同极端的设计思想。不过在目前的建筑立面设计中,这往往并不存在太大争议,基本是以功能为决定因素,立面设计可以说就是一个外表皮的设计。
2、立面风格的趋同性与多元化
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但在现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趋同性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在文化趋同的背景下,特别是建筑技术基本趋同的情况下,想要保持建筑的地域性、独特性是非常难的,有关于如何保持建筑文脉的问题已经争论已久,也很难得到一个能满意的答案。
本来趋同性与多元化是一对矛盾体,在这里反映出的特点就是我们城市中的住宅立面风格是纷繁复杂的,但这种多元化并不带有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特征。所带来的结果是每个城市都是多种建筑风格的混杂体,最终形成的城市面貌是趋同的。
3、表皮化的立面设计影响了整个设计流程
目前的建筑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先确定建筑平面,然后再像点菜一样寻找不同的建筑立面风格。设计师往往会在同一平面上,设计不同风格的建筑立面来供开放商选择。
最后开发商根据市场定位、策划营销以及设计院提供的效果图最后确定一种建筑风格,建筑师再根据确定的建筑风格,在一个个不同的户型平面上蒙上相同风格的表皮。
二、立面设计的造型手法
建筑在进行立面设计时,应把握好几个原则:时代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大众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同时应注重统一变化、比例尺度、均衡稳定、节奏韵律、对比协调、重点突出的视觉形式美的原则,建筑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注人个人的意愿和情感来表达设计意图和内涵,从而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图1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
1.加法
加法是常用的造型手法,它就将基本的几何形体(如球体、圆柱、棱柱、长方体等)进行各种组合,从而产生抽象而又丰富的外立面形式,采用加法的手法组织建筑形体时,是把建筑的局部看作首要的,而整个建筑就是把一定的单元或局部加在一起。
如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乐于在建筑立面处理时用加法的手法,他擅长于化体为面的设计手法其概括为消解与重构即洋葱理论,其实是将面从体中抽离的一个过程,并且他在建筑转角、室外楼梯、阳台等处善于运用脊墙(片墙)。迈耶在“化体为面”上的手法很多,或而面交叉,或面体抽离,或平面(曲面)独立,或面与构架结合……凡此种种,展现了“面”作为一个独立的元素在建筑立面效果中的重要作用,如图 1 所示。建筑师赖特把建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没计(尤以住宅为主)追求连续性,包括平面的互叠,空间的连续,墙、楼面、屋顶各为自身又为另一方面的连续以及内外空间的连续。他从中心向四周上下伸展的方式展开设计。建筑体形如同有生命般,以水平横线和垂直穿插表达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这也正是加法设计的艺术魅力。
2.减法
采用基本的几何形体,运用减法法则对建筑进行切割运算,减法就是在基本形体上,按照形式构成规律进行削减,减去原型体的某些不足部分。采用减法做设计时,是以建筑的整体为主导的,是在建筑的整体中删去一些片断,它必须遵守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原则,原型的部分要占绝对的优势比例,减去的部分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相对来说比例要小而集中。
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的建筑创作则常用减法手段,其设计的建筑形体,在原形的基础上,经过了裁剪,产生出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如他采用的减法手段有转角的挖切、屋顶的裁剪及墙面的镂空,暴露出“体”的特征与丰富变化是博塔在建筑形态塑造中的一贯手段,如图2所示。
图2罗桑那独家住宅
3.穿插
穿插是一种相交的形态,穿插可以是面与体穿插或是体与体穿插.也可以是虚实两部分的穿插;穿插因对象、部位、方向的不同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变化,从而为建筑造型带来广泛的机遇。在安藤忠雄的近作日本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中,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体验到他对空间序列和游览方式的理解与诠释。
图3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
三.立面细部设计的手法
1.重复与相似
重复是通过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表现同样的形状,通常表现形式:平接、咬接。平接时,连接关系明确,各单位具有相对性,这样的建筑形体表情明快、富有节奏;咬接是将同一或近似的单一体相互交错咬合,基特点是具有整体感、各部分关系明确,形象丰富,有机统一。相似是指物体的整体与整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问存在着共通的因素,相似也是形成整体感的重要条件。苏格兰议会大厦外立面上开了极富个性的窗户,形状和大小都富有变化,通过不规则的窗户装饰构件分别赋予了术材、石材等材质,窗户的形状通过相似的手法取得了统一的效果,使整个建筑群充满了活力,如图4、5、6所示。
图4 扩建美术馆天窗 图5扩建美术馆天窗 图6扩建美术馆天窗
2.错位与凹凸
错位是两个部分之问的相对移动,它具有多种造型功能,错位可以改变建筑的比例和尺度,改变建筑的平衡和稳定,错位可以形成阶梯式的轮廓线,增加建筑的层次,还可以制造多元的运动变化状态,从而使外立面的轮廓富于变化。在建筑设计时运用凹凸的没计手法来丰富建筑体形的变化,从而增强建筑物的体积感,凡是向外凸起或向内凹入的部分,在阳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光影的虚实变化,这种变化在建筑外立面上构成美妙的图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桢文彦没计的螺旋大厦,将正方形、圆柱、圆锥、球体和网格等元素灵活地拼接在一起,通过空间的凹凸处理使外立面呈现出虚实的丰富变化,如图7所示。
图7螺旋大厦
3.对比与微差
图8盒子房
对比指的是建筑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微差指的是细微的差异。对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衬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之间的协调和连续性以求得调和。艾里克.欧文.莫斯设计的盒子房,由混凝土堆砌而成,在一条巨大的悬臂支撑下,被高高地挑立在20年代废弃的旧仓库屋顶。严重的倾斜角度产生了强烈不稳定的造势,粗暴地打破了传统建筑最荃本的姿态和应有
的稳定感,刻意使用旧材料或工业材料,夸张建筑的结构表现,强调工业化的颓废一面.同时设计中还体现了新现代主义的风格,这种双重特性被菲利普·约翰形容为“垃圾中的珠宝”,如图8所示。
四.实例分析——A建筑大楼
在A建筑大楼建筑没计中可以应用上述建筑立面设计造型及细部处理手法来进行设计。
大楼设计建筑造型采用体现时代感、富有义化气质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建筑主体以重复的长方格窗形成韵律感,再配以西侧现代感和力度感强烈的门式大框架,赋予了建筑特有的灵动个性,现代而又不失稳重的观感,如图8所示。
图9 A建筑大楼
A建筑大楼位于基地南侧。西侧人流人口采用虚实对比的造型手法,左右两侧办公用房为实体,中间室外通廊为虚体,其中穿插一些活泼的玻璃盒元素,作为交流空间的室内部分,形成美观大气。
南北向立面上采用1200 X 2300长窗单元,内凹的窗格既增强建筑厚重感,又很好地遮挡强烈直射光进人办公空间,给办公带来了所需的柔和的漫射光。同时遮挡了外挂的空调机,使整个立面较为干净统一。其上增加了一些玻璃盒子或突出或凹陷,活跃了整个建筑立面。南向立面通过打开一些视线及景观通廊,一方而给内廊带来了自然采光,另一方面打破了这一较长立面带来的沉闷感。
建筑群体临大道为A建筑大楼南立面,在灯光的映衬下,建筑简洁大气的体块感尤为突出,立面上灯光斑驳的长窗以及或突出、或凹陷、灯光晶莹的玻璃体,,给城市带来了良好的沿街建筑景观体验.
从银大道看建筑群体采用了虚实对比及明暗对比等手法。四栋建筑主体用内部中间廊道把每一栋侧、立面分隔成虚实两片,借助其中一侧晶莹透光的楼梯玻璃盒,强调出整个建筑群体的序列感及空间感.用竖向线条处理结构实验室立面,竖向玻璃体光条,消弱了其巨大的体量感,使其很好的融人到整个群体中。
整个建筑最精彩之处,就是天顶那几个窗。“I wanted to cut out the blue of the sky.”斯卡帕说。这几个剪下阳光的天窗,让整个空间在时间和光线的变化下活跃起来。扩建部分的路径完全由参观者自己来掌控,路径上孤岛似的雕塑展台体现出斯卡帕在设计中经常表达的一种“漂浮感”,并且强化出路径如水流一般的效果。在这里斯卡帕解决了一个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最核心问题——如何“停滞时光”。这种岛式的布展方式,可以在观者随路径的移动中给其以“再次性”、“多次性”的观展经验,这种经验扩展了身体与眼睛对空间接触的层次,同时“延长”了观者的移动,“延迟”了时光。
五 结语
在当前中国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决定未来,公众价值体系和意识的进步和转变是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土壤和催化剂,我们不仅不能忽视新建筑的需求和趋势,还要以更具远见的视野去引导社会,摆脱对时尚意向盲目而虚无的效仿,将建筑艺术和科技发展放在更长远的利益上去构筑,共同创造中国的“可持续生活”模式。并且创造了一批经得起细部推敲的建筑物,这不仅增强了建筑的表现力,而且也充分体现出建筑的文化品味和深厚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