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达
广西南都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21
摘要:县级中学建设中大多存在用地偏小、资金紧张、配套欠缺等问题,如何为学生创造灵活多变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则成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所需要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广西县级中学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校园空间、环境、功能等问题建设得能够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县级中学建筑总体规划设计的原则,然后从规划布局、建筑空间等方面阐述了县级中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广西;县级中学建筑;空间设计;教室;室外空间;景观
一、县级中学总体规划设计
(一)安全性
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不应把不安全的隐患留在校园内。首先,校园选址应该选择场地较为平整,疏散方便的场地,应避免在地质断裂带、山体及人流复杂地段附近;各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布局不要过于复杂,不要让学生感觉校园像迷宫一样,不要人为制造不安全的死角,让校园能监控到校园的所有范围;要考虑在集中疏散时,各建筑能有足够的室外疏散场地与通畅的生命线通道;再者,学校一般作为灾后临时的避难场所,室外的运动场地、体育馆等设施应该有较好的对外通达性,便于人员物资的运输。
(二)集约设计
县级中学建设经常遇见的问题就是用地偏小、资金紧张及配套欠缺,因而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该采取紧凑型布局的方式。在满足日照、间距等硬性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经济的各类房间的尺寸与室外运动场地的形式,发掘利用好各类空间,尤其是屋顶、公共走道、架空层、半地下室等,尽量集约用地,留出发展用地。对于建筑的各类功能,做好归类与合并,减少不必要的房间与交通空间,控制好教师办公、学生宿舍、食堂、综合楼的规模,从而达到功能复合、经济合理的目的。
(三)地域特色
广西是多民族共生的地区,所以在各地学校设计中应当多考虑当地文化特色与现有规范、建筑体量以及功能格局的统一协调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地区,当地的民族特色显著,在规划格局应结合当地的风俗、建筑形式及服饰特色因地制宜的布局校园。
(四)开放空间
新型校园规划体更多的体现在开放空间上,开放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开放,还体现在学习空间的开放。校园的走廊、屋顶、过厅、草坪、大树下、各类开放空间,甚至每个角落都会成为学生们自由开放的课堂,以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不同梯次的交流。这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多从尺度化、细节化的角度考虑空间的合理多样集约化利用,提供类似屋顶生物园、室外阶梯园地、公共体验教学区以及半私密化交流空间。一个校园室内外开放空间多少,以及这类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均会对学生的性格、思想的培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交通便利
学生主要流线区域内应避免车辆通行,校园内交通流向要合理、便捷,學生入校、离校以及在校内活动的流线应便捷。学生流线尽量与教师流线分开,尽量避免师生过多流线交叉。学校主入口应设于靠近交通方便、上下学安全、车流量较小的道路上,校门外应设置视野开阔、较为宽敞的缓冲空间,并考虑公共停车区。次入口的设置应该位于生活服务区、体育活动区附近,避免对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尤其是当学校位于山区,场地有起伏,更应当注意各类人流、车流与生命通道的设置。
二、建筑空间的设计
用地紧张势必导致缺乏室外教学、休憩及交流的空间,资金有限也使得不能提供更多的专业教室,因而充分利用好公共空间则成为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
首先,条件限制我们不可能将教学区的各楼栋每层相连,至多一、二层利用走廊联系。走廊等交通空间适宜的放大,从而可以形成可供多种活动的空间。如适当加宽走道宽度,可做到3.5~4.0m,走道就不再仅仅是交通的概念,它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成为交流的第二课堂。再者,在大厅、交通节点等部位同样加大尺寸,生物角、自然角、科技角,无数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均可产生设计主题,产生具有归属感的独特场所。
另外,还可以通过错层的变化,利用屋顶作为活动的平台、植物生态园与科技展示园等,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小小的游憩乐园。同时,植被屋面除了对室外环境增加绿量、加强生态功能外,对改善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建筑能耗,还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一般的完整中学包含初中与高中至少六个年级,所以,空间的设计应当注重并体现年龄的差异,在设计中,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室外活动特点各有不同,因此低年级孩子应有特殊的室外活动场地,并用建筑、小品或绿化加以限定。从空间设计上加强对弱小团体的保护,从而避免因年龄悬殊而产生的生理、心理上的伤害。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孩子们的感受去审视设计,创造他们喜爱的、舒适的环境。
三、建筑房间的设计
(一)教室大小
虽然国家规范要求中学每班人数按50 人设计,但往往县级中学的实际使用情况远远超过标准,一般在60-65人之间。在这种规模的班级中,教室的空间质量、教学效果、课堂管理效率、学生间的情感联系、交往频率及班级归属感的综合指数均较低,所以我们在教室尺寸的设计中应考虑这些实际因素,除正常人数增加所需要的面积外,适当的加大进深尺寸,给除教学活动外的其它学习生活提供空间。
我们还应当考虑现代教学设施的引入和布局,如信息网络和多媒体设施的应用,因为专业教室有限,所以传统教室需要担负起更多的现代教学内容,同样教室尺寸的设计上需要合理考量。
(二)综合楼与专业化教室
素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素养、能力与兴趣的培养,要让书面的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体验式的专业教室与综合楼是无法被取代的。但还是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按照规范做到专业教室与普通教室约1:1的规模,所以我们需要在专业教室与综合楼之间取得一定的融合与平衡。这需要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师资情况,合理配置专业教室,将功能接近、设备移动方便的房间进行归并,做到一室多用,一室精用。
另外,综合教学楼位于校园中心位置,其功能为中心图书馆、信息中心、舞蹈音乐教室、多功能教室等,其房间数量的选择也应结合教学的设置而合理取舍,将小众化的教学内容社会化、课外化,而将技能型才艺型的内容合理安排,做到教室的充分利用。
体育设施除了室外的运动场地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的架空层作为风雨操场,提供室外的活动场地。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可以结合食堂,在顶层做风雨操场或体育馆。
(三)学生宿舍
县级中学的学生宿舍一般实际使用都是8人一间,这将导致在房间的尺寸与疏散的宽度设计时不能仅仅按照规范考虑问题,我们应当对这类人员密集场所的楼梯间、走道、交通节点及室外疏散的场地留出足够的预留量,这是不可避免的实际情况,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宿舍的设计除了功能性的考虑外,我们还应该提升其趣味性,不能简单的内廊或外廊式就解决问题,而应从生活与空间的层面,提供创造性的居住空间,使教学活动由教室灌输式、实验室体验式向潜移默化式转变。
四、建筑景观一体化
建筑的景观要从狭义的绿化园林延展到人文景观的层面上来。
为了体现现代教育开放式和交互式的特点,建筑单体设计着重注意不同空间的连贯性和交互性。建筑底层局部架空,使得建筑形式与外部空间互相提供穿过各自界限的最大可能性,外部与内部的界限变得不那么明确,即不是绝对的内部也不是绝对的公共,形成一种可进入的过渡性结构;过廊、柱廊形成的虚空间与厚重的主体建筑虚实交错,并利用虚空间联系各个室外空间,行人在这些空间上下穿行,环境、视点、景象不断变化,景观层次变得丰富而立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更富有创新精神的、能够将教学扩展到教室以外的思考场所。
参考文献:
[1]韩丽冰,李志民,李曙婷.中小学建筑空间灵活适应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
[2]胡永超,傅吉利.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空间设计[J].浙江建筑,2008(07)
[3]安娜.浅谈中小学校园建筑中的规划及建筑设计[J].广西城镇建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