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毒舌哥”

2014-10-21 01:17清风慕竹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武平判词老杜

清风慕竹

在唐代的诗人中,杜审言堪称“犀利哥”,不过他用于秒杀世人的利器不是眼神,而是话语。他说话,可谓针针见血,句句着肉,锋利无比。因此,更准确地讲,他是个“毒舌哥”。

老杜出身名门望族,血统纯正,用今天的东北话来说是“老有才了”。他的孙子“诗圣”杜甫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吾祖诗冠古”。时人把他和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老杜对此却有些看法。四个人中,他只看得起崔融,对另外两个人不大感兴趣,特别是苏味道,他对其简直有点嗤之以鼻。

老杜在吏部任职时,苏味道为天官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副部长),是他的顶头上司。有一次考评官员,老杜负责在文书上写判词。这点事对老杜来说自然不在话下。一番龙飞凤舞之后,他放下笔感叹:“味道必死。”周围的同事吓了一跳,赶紧问:“怎么了,领导得了绝症吗?”老杜一笑,说:“彼见吾判,且羞死。”意思是说,苏味道如果见了老杜写的判词,会自愧弗如,肯定羞死。

好在苏味道很坚强,没有羞愧而死,后来还两度出任宰相,虽然没有对老杜打击报复,但也没有抬举他的意思。这使得老杜在洛阳丞的位置上一呆就是好多年。

坐在矮小的衙门里,遥望京城巍峨的宫阙,老杜时常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次,他对人不无轻蔑地说:“吾文章当得屈、宋做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翻译过来就是,我写文章,屈原、宋玉只配打下手;我玩书法,王羲之见了都得北面称臣。后人把他的话总结成一个成语:衙官屈宋。老杜把自己看得老高,并不代表大家都认同他的看法。史书给他的评价是“其矜诞类此”。

后来,老杜因为口无遮拦,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照理说,人应该吃一堑长一智,躬身自省,可来到这么个小地方,杜审言越发觉得池小容不得大龙,无一人能入得了他的法眼。没几天工夫,他就凭一张犀利的嘴,把同僚们都得罪光了,特别是司户郭若讷对他更是恨得牙根痒痒。有一天,郭若讷跑到司马周季重那里告了老杜的黑状。周季重早看老杜不顺眼,听到老杜的讥讽之语,一怒之下,罗织个罪名将他下了大狱,判了死刑。

老杜万万没想到,说话这点事,竟致其有性命之忧,举头望明月,不觉泪双流。危急时刻,老杜的儿子杜并热血奔涌,他潜入周府,刺杀了周季重,自己也被当场砍死。这件事轰动了京城,女皇武则天亲自召老杜入京,为他平了反,授官著作佐郎,后来又任修文馆直学士。

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老杜爱逞口舌之快的犀利之风仍然至死不渝。在他临终之时,好友宋之问、武平一前来探视,见他气息奄奄,十分难过,于是问他还有什么话要留下。老杜叹口气,遗憾地说:“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也。”意思是,上天害得我这么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有我在世一天,你们就一天不得出头。现在我要死了,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只可惜没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啊!

见过犀利的,没见过这么犀利的。宋之问和武平一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人生在世,说话实在不是一件小事,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也能坏事儿。为此,荀子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一句话的事,却连着生死祸福,怎能不慎之又慎呢?

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平判词老杜
Walking on Fire
All Is Well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巧妙判词
十二钗判词的结构方略
由《洞穴奇案》引发的思考
《海外文摘》在京召开“尹武平散文研讨会”
手机
三个千万富翁当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