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梅
摘 要:本文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病虫害防治;技术
1 栽培技术
1.1整地
玉米在前作收获后应及时做好灭茬工作,同时施用适量的基肥,在冬季到来之前进行深耕,以确保土壤具有一定的熟化时间,还能够对积蓄雨雪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土壤经过冻融作用后其结构会有所改善。在冬季到来前施用基肥的目的是确保土肥相融,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及其蓄水保墒的性能。
耕深通常情况下应控制在25~35 cm之间,实际深度应按照当地的情况来做决定,对于上沙下黏或上黏下沙的地块或是耕层下紧接着黏土层的地块,可视情况适当进行深耕。当土层较薄,下层为砂砾、流沙或卵石层时,不可采取深耕。对于上碱下不碱的地块,可进行深耕。对于下碱上不碱的地块,可进行浅耕,并注意避免将碱土翻上来。对于土层深厚、地力较高、基肥较多的地块可适当深耕。
1.2选种
玉米品种的质量会对玉米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1级种子而言,其纯度每下降1 %,相应的其产量就会下降0.61 %。因此,为确保玉米优质高产,应选择高质量的玉米品种。
1.3种子处理
做好晒种工作,可确保玉米在播种后具有较快的吸水速度,还可提早发芽,确保出苗整齐,提高出苗率,确保幼苗粗壮。
1.4浸种与拌种
采用清水进行浸种工作可为种子补充水分,促进发芽。在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浸种工作时,浸种浓度不可太高,浸种时间也不可过长,以免使种子出现中毒现象,影响发芽率。采用农药进行拌种工作可有效防治病虫害。进行种子包衣后的种子会具有一定的抗病、抗虫以及促进生根发芽的能力,具体应按照当地的常见病虫害选择用药。
1.5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应考虑到不同品种的特性以及土壤的肥力情况合理进行密植。
1.6确定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通常情况下应在5~6 cm之间,对于土壤含水量较好的黏土而言,播种深度可稍微浅一些,4~5 cm即可。对于疏松的砂质壤土而言,播种深度可稍微深一些,6~8 cm即可。另外,土壤水分较大时不可深播。
1.7施肥
施用适量的种肥能够为幼苗提供育足的养分,有助于苗期生长,还可提高玉米对干旱、低温、病害等不良条件的抵抗力。种肥包括少量的氮、磷、钾肥与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在施用过程中应控制好用量并注意将种肥进行隔离,防止出现烧苗现象。在通常情况下可施用磷酸二铵5~8 kg/hm?。播后如发现缺株少苗的现象,但无明显的缺行断垄情况时,可在定苗期间对于缺株的临近株穴,留双株以补足密度,或是在缺行断垄情况较为严重的区域种植一些耐荫性较强的作物。玉米是一种喜温喜光的作物,其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在6 ℃~7 ℃之间,且发芽速度十分缓慢,期间还会较易受到土壤中细菌、真菌的侵害而腐烂。玉米种子在10 ℃~12 ℃的环境下发芽速度较快,发芽也较为整齐,这一温度当前也作为开始播种的最低温度标准。
2.1玉米大斑病
大喇叭口期,可在喷施叶面肥期间施用杀菌剂。在抽雄前后阶段,田间病株率超过70 %,病叶率超过20 %时,即可进行喷药。药剂可选择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 %代森锰锌,兑水500倍,药液用量为50~70 kg/hm?,每隔7~10 d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
2.2玉米褐斑病
在发病初期可采用25 %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茎叶处进行喷洒,也可喷洒一些防治真菌类药剂。为加强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加入一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与追施速效肥结合施用,即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程度,同时可使玉米生长更加健壮,能够增加玉米的抗病力。
2.3玉米锈病
①应采用抗病杂交玉米品种,确保合理密植。②做好肥水管理工作,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不可过量施用氮肥,同时按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以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并注意适度用水,在降雨后做好排渍降湿工作。③药剂防治应将制种田及留种田块作为重点。在发病初期可采用25 %粉锈宁可湿粉或20 %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进行喷施,每隔10 d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期间应确保交替施用,喷匀喷施。
2.4玉米螟
①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可采用烧、沤、轧、封等方式将越冬幼虫消灭,可有效减少虫源基数。②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高压汞灯对玉米螟进行诱杀,此类方法可显著降低玉米螟的危害。③在玉米螟的产卵始期以及初盛期可采用放赤眼蜂的防治措施,放蜂量为每亩15万~30万头,同时设置放蜂点75~150个。④可采用辛硫磷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投入到玉米的心叶内,每株投入2 g即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endprint
摘 要:本文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病虫害防治;技术
1 栽培技术
1.1整地
玉米在前作收获后应及时做好灭茬工作,同时施用适量的基肥,在冬季到来之前进行深耕,以确保土壤具有一定的熟化时间,还能够对积蓄雨雪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土壤经过冻融作用后其结构会有所改善。在冬季到来前施用基肥的目的是确保土肥相融,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及其蓄水保墒的性能。
耕深通常情况下应控制在25~35 cm之间,实际深度应按照当地的情况来做决定,对于上沙下黏或上黏下沙的地块或是耕层下紧接着黏土层的地块,可视情况适当进行深耕。当土层较薄,下层为砂砾、流沙或卵石层时,不可采取深耕。对于上碱下不碱的地块,可进行深耕。对于下碱上不碱的地块,可进行浅耕,并注意避免将碱土翻上来。对于土层深厚、地力较高、基肥较多的地块可适当深耕。
1.2选种
玉米品种的质量会对玉米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1级种子而言,其纯度每下降1 %,相应的其产量就会下降0.61 %。因此,为确保玉米优质高产,应选择高质量的玉米品种。
1.3种子处理
做好晒种工作,可确保玉米在播种后具有较快的吸水速度,还可提早发芽,确保出苗整齐,提高出苗率,确保幼苗粗壮。
1.4浸种与拌种
采用清水进行浸种工作可为种子补充水分,促进发芽。在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浸种工作时,浸种浓度不可太高,浸种时间也不可过长,以免使种子出现中毒现象,影响发芽率。采用农药进行拌种工作可有效防治病虫害。进行种子包衣后的种子会具有一定的抗病、抗虫以及促进生根发芽的能力,具体应按照当地的常见病虫害选择用药。
1.5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应考虑到不同品种的特性以及土壤的肥力情况合理进行密植。
1.6确定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通常情况下应在5~6 cm之间,对于土壤含水量较好的黏土而言,播种深度可稍微浅一些,4~5 cm即可。对于疏松的砂质壤土而言,播种深度可稍微深一些,6~8 cm即可。另外,土壤水分较大时不可深播。
1.7施肥
施用适量的种肥能够为幼苗提供育足的养分,有助于苗期生长,还可提高玉米对干旱、低温、病害等不良条件的抵抗力。种肥包括少量的氮、磷、钾肥与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在施用过程中应控制好用量并注意将种肥进行隔离,防止出现烧苗现象。在通常情况下可施用磷酸二铵5~8 kg/hm?。播后如发现缺株少苗的现象,但无明显的缺行断垄情况时,可在定苗期间对于缺株的临近株穴,留双株以补足密度,或是在缺行断垄情况较为严重的区域种植一些耐荫性较强的作物。玉米是一种喜温喜光的作物,其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在6 ℃~7 ℃之间,且发芽速度十分缓慢,期间还会较易受到土壤中细菌、真菌的侵害而腐烂。玉米种子在10 ℃~12 ℃的环境下发芽速度较快,发芽也较为整齐,这一温度当前也作为开始播种的最低温度标准。
2.1玉米大斑病
大喇叭口期,可在喷施叶面肥期间施用杀菌剂。在抽雄前后阶段,田间病株率超过70 %,病叶率超过20 %时,即可进行喷药。药剂可选择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 %代森锰锌,兑水500倍,药液用量为50~70 kg/hm?,每隔7~10 d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
2.2玉米褐斑病
在发病初期可采用25 %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茎叶处进行喷洒,也可喷洒一些防治真菌类药剂。为加强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加入一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与追施速效肥结合施用,即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程度,同时可使玉米生长更加健壮,能够增加玉米的抗病力。
2.3玉米锈病
①应采用抗病杂交玉米品种,确保合理密植。②做好肥水管理工作,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不可过量施用氮肥,同时按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以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并注意适度用水,在降雨后做好排渍降湿工作。③药剂防治应将制种田及留种田块作为重点。在发病初期可采用25 %粉锈宁可湿粉或20 %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进行喷施,每隔10 d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期间应确保交替施用,喷匀喷施。
2.4玉米螟
①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可采用烧、沤、轧、封等方式将越冬幼虫消灭,可有效减少虫源基数。②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高压汞灯对玉米螟进行诱杀,此类方法可显著降低玉米螟的危害。③在玉米螟的产卵始期以及初盛期可采用放赤眼蜂的防治措施,放蜂量为每亩15万~30万头,同时设置放蜂点75~150个。④可采用辛硫磷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投入到玉米的心叶内,每株投入2 g即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endprint
摘 要:本文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病虫害防治;技术
1 栽培技术
1.1整地
玉米在前作收获后应及时做好灭茬工作,同时施用适量的基肥,在冬季到来之前进行深耕,以确保土壤具有一定的熟化时间,还能够对积蓄雨雪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土壤经过冻融作用后其结构会有所改善。在冬季到来前施用基肥的目的是确保土肥相融,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及其蓄水保墒的性能。
耕深通常情况下应控制在25~35 cm之间,实际深度应按照当地的情况来做决定,对于上沙下黏或上黏下沙的地块或是耕层下紧接着黏土层的地块,可视情况适当进行深耕。当土层较薄,下层为砂砾、流沙或卵石层时,不可采取深耕。对于上碱下不碱的地块,可进行深耕。对于下碱上不碱的地块,可进行浅耕,并注意避免将碱土翻上来。对于土层深厚、地力较高、基肥较多的地块可适当深耕。
1.2选种
玉米品种的质量会对玉米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1级种子而言,其纯度每下降1 %,相应的其产量就会下降0.61 %。因此,为确保玉米优质高产,应选择高质量的玉米品种。
1.3种子处理
做好晒种工作,可确保玉米在播种后具有较快的吸水速度,还可提早发芽,确保出苗整齐,提高出苗率,确保幼苗粗壮。
1.4浸种与拌种
采用清水进行浸种工作可为种子补充水分,促进发芽。在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浸种工作时,浸种浓度不可太高,浸种时间也不可过长,以免使种子出现中毒现象,影响发芽率。采用农药进行拌种工作可有效防治病虫害。进行种子包衣后的种子会具有一定的抗病、抗虫以及促进生根发芽的能力,具体应按照当地的常见病虫害选择用药。
1.5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应考虑到不同品种的特性以及土壤的肥力情况合理进行密植。
1.6确定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通常情况下应在5~6 cm之间,对于土壤含水量较好的黏土而言,播种深度可稍微浅一些,4~5 cm即可。对于疏松的砂质壤土而言,播种深度可稍微深一些,6~8 cm即可。另外,土壤水分较大时不可深播。
1.7施肥
施用适量的种肥能够为幼苗提供育足的养分,有助于苗期生长,还可提高玉米对干旱、低温、病害等不良条件的抵抗力。种肥包括少量的氮、磷、钾肥与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在施用过程中应控制好用量并注意将种肥进行隔离,防止出现烧苗现象。在通常情况下可施用磷酸二铵5~8 kg/hm?。播后如发现缺株少苗的现象,但无明显的缺行断垄情况时,可在定苗期间对于缺株的临近株穴,留双株以补足密度,或是在缺行断垄情况较为严重的区域种植一些耐荫性较强的作物。玉米是一种喜温喜光的作物,其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在6 ℃~7 ℃之间,且发芽速度十分缓慢,期间还会较易受到土壤中细菌、真菌的侵害而腐烂。玉米种子在10 ℃~12 ℃的环境下发芽速度较快,发芽也较为整齐,这一温度当前也作为开始播种的最低温度标准。
2.1玉米大斑病
大喇叭口期,可在喷施叶面肥期间施用杀菌剂。在抽雄前后阶段,田间病株率超过70 %,病叶率超过20 %时,即可进行喷药。药剂可选择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 %代森锰锌,兑水500倍,药液用量为50~70 kg/hm?,每隔7~10 d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
2.2玉米褐斑病
在发病初期可采用25 %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茎叶处进行喷洒,也可喷洒一些防治真菌类药剂。为加强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加入一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与追施速效肥结合施用,即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程度,同时可使玉米生长更加健壮,能够增加玉米的抗病力。
2.3玉米锈病
①应采用抗病杂交玉米品种,确保合理密植。②做好肥水管理工作,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不可过量施用氮肥,同时按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以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并注意适度用水,在降雨后做好排渍降湿工作。③药剂防治应将制种田及留种田块作为重点。在发病初期可采用25 %粉锈宁可湿粉或20 %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进行喷施,每隔10 d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期间应确保交替施用,喷匀喷施。
2.4玉米螟
①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可采用烧、沤、轧、封等方式将越冬幼虫消灭,可有效减少虫源基数。②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高压汞灯对玉米螟进行诱杀,此类方法可显著降低玉米螟的危害。③在玉米螟的产卵始期以及初盛期可采用放赤眼蜂的防治措施,放蜂量为每亩15万~30万头,同时设置放蜂点75~150个。④可采用辛硫磷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投入到玉米的心叶内,每株投入2 g即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