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玲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症状;防治;对策
稻瘟病是一种能够对水稻产生严重危害的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本病可导致水稻减产,减产幅度通常情况下在10 %~15 %之间,对于发病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块,可能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对此,为确保水稻优质高产,就不可忽视稻瘟病对水稻所构成的威胁。
1 发病症状
1.1苗瘟
本病的发病时间多在3叶期之前,发病时苗基部呈灰黑色,上部呈黄褐色,出现卷缩枯死的现象。在3叶期后发病时,叶片上往往可见较为明显的病斑,与叶瘟症状基本一致,可将这种情况称为苗叶瘟。
1.2叶瘟
本病可分为4种类型,发病时间多在3叶期后到穗期之间。
1.2.1慢性型 这种类型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症状,发病后病斑呈梭形,在两端通常可见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呈褐色,中间呈灰白色,外围可见黄色晕圈。如较为潮湿的情况下背面通常会出现灰绿色霉层。当叶上的病斑数量较多时,病斑与病斑之间可连接成为大斑,其中发病情况较为严重的叶片会出现枯死的现象。
1.2.2急性型 这种类型在特定的条件下较易发生,发病后叶片通常会出现近圆至椭圆形呈暗绿色的病斑,正反两面可见大量灰色霉层,此类病斑往往预示着病情会出现大流行的现象,当天气转晴、温度较低时,本病会由急性型转为慢性型。
1.2.3褐点型 这种类型当气候较为干燥时通常会出现在抗病品种上,发病后会出现褐色小点,无孢子及霉层。
1.2.4白点型 这种类型通常出现在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病后会出现圆形呈白色的小点,无霉层,在特点的天气条件下可转变为急性型。
1.3节瘟
本病在发病后节间会变为黑色,当环境较为潮湿时,节上会出现灰绿色霉层。
1.4稻粒瘟
本病在发病后稻粒的护颖及颖壳处会产生黑褐色小斑点。另外,本病会使种子的带菌率有所提高,进而可作为次年的侵染源。
2 病原
稻瘟病病原菌是一种真菌,病原物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属,无性态为灰梨孢,半知菌亚门梨孢属。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其有性态。
3 发病特点
3.1温度
环境温度会对水稻及病菌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病菌孢子的最低温度为9 ℃,最高为35 ℃,病菌孢子最适宜生活在25 ℃~28 ℃的条件下。从病菌侵入开始,直到形成病斑的这段潜育期的具体时间与环境温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环境温度在9 ℃~11 ℃之间时,潜育期在13~18 d之间,当环境温度在17 ℃~18 ℃之间时,潜育期在7~9 d之间,当环境温度在24 ℃~28 ℃之间时,潜育期在5~6 d之间,当环境温度在26 ℃~25 ℃之间时,潜育期在4~5 d之间。当环境温度在16 ℃~35 ℃之间时,穗颈瘟的潜育期在10~14 d之间,枝梗瘟的潜育期在7~12 d之间,节瘟的潜育期在7~30d之间。
3.2湿度
病菌孢子在适温范围内出现降雨或在持续高湿的环境下会大量爆发,在时晴时雨或早晚雾浓露重的条件下对于病菌的生长繁殖情况十分有利。当环境气温在20 ℃~30 ℃之间,田间湿度超过90 %,且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在6~10 h之间时,是病菌孢子最易萌发侵入的时机。当旬平均温度在24 ℃~28 ℃之间,并有超过一昼夜时间的饱和湿度,则很有可能引起稻瘟病流行。
3.3品种
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发病时的具体发病程度及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对于不同的水稻品种而言,其抗病性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同一品种而言,在其不同的生育期,实际的抗病性也会有所不同,在通常情况下分蘖期、抽穗初期是最易发病的时期,而拔节期是抗病性较强的时期。品种的抗病性还与稻株的形态、组织结构及生理生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对于稻株叶片宽阔,披垂接近水平的品种而言,会比较利于病菌的浸染及滋生。此外,稻株的具体生育状况也会对发病情况有所影响。当土壤中的氮肥过多时,会导致植株贪青徒长,硅化细胞少,组织柔嫩,叶片浓绿披垂,体内淀粉含量低,游离氨基酸增加,进而对病菌的侵入及繁殖十分有利,因此会加剧病情的发生程度。
3.4肥料
肥料的种类、施用量以及施用时期都应做到严格控制,尤其是对于氮肥的用量及施用时期一定要科学掌握,这直接决定了发病时的具体发病程度。适当的增施磷、钾肥,可提高茎秆内的纤维素含量,进而可坚硬组织,能够起到较好的增加抗病性的作用。确保氮、磷、钾肥的科学搭配,并在适宜的时期施用,才可有效提高植株抗病力,使其能够健康生长。
3.5灌溉
灌溉技术也会影响到实际的发病程度,期间应确保浅灌、勤灌、适时落水晒田。
4 防治对策
4.1科学选种
避免使用单一品种,可选择2~3种进行搭配种植。
4.2做好肥水管理
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应确保早插秧、施足基肥,合理提早追肥,并控制氮肥的施用量,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同时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进行浅灌,在分蘖末期做好排水晒田工作,孕穗期到抽穗期阶段进行浅灌,确保满足水稻的需水要求。
4.3减少菌源
对于病稻草应及时对其进行清理,可将其集中烧掉,对于发病情况较为严重的病种子应做好消毒处理,控制菌源。
4.4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
为做到准确并及时的用药,应按时做好病情的调查工作,在通常情况下可在分蘖前的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粪堆底等位置进行调查,在看到急性型病斑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在施药后10 d左右,如病情仍在继续发展可进行第2次的施药工作。药剂可选择40 %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或30 %稻瘟灵乳油900~1125 g/hm?,兑水进行喷雾即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