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明 胡安珍
【摘要】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急症,死亡率较高,但及时对症治疗,及专业的护理是救治患者生命、解除患者疼痛的关键,以下是我对主动脉夹层的护理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疼痛;护理
【中圖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353-02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而形成的血肿。根据主动脉夹层内膜裂口的位置和夹层累及的范围,目前医学上有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最广泛应用的是1965年DeBakey教授等,提出的3型分类法。Ⅰ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到腹主动脉。Ⅱ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仅限于主动脉。Ⅲ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降主动脉,如向下未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A型;向下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B型[1]。表现为突然发病,剧烈的撕裂样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病因至今不明,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其次为马凡氏综合症,妊娠及先天性心脏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如夹层继续扩大,一旦破裂出血,抢救十分困难,病死率极高。特别是在发病后24h内病死率高达21%;因此,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动脉夹层破裂,非常重要。
一做好抢救工作
急性期患者必须严格卧床休息,立即吸氧2-4L/min,提高心肌的供氧对心肌起到保护的作用。心电监测,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4~6L/min);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严格限制探视人数及会客,减少不良刺激,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对于烦躁患者,可以给予安定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做好备血、降压药、心肺复苏药、输血器、抢救器械等,随时准备抢救。
二护理
(1),疼痛与休克观察与护理突发剧烈疼痛为发病开始最常见的症状[2],约90%以上患者从疼痛发作,一开始即极为剧烈,往往为难以忍受的搏动样,撕裂样疼痛,疼痛部位为在前胸或胸背部,也可能夹层分离的方向放射到头颈,腹部或下肢。有的患者剧烈疼痛时出现颜面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快弱及呼吸急促等休克现象,血压都表现为不下降,反而升高,血压和休克呈不平行关系。所以有效地降压,止痛是治疗疼痛性克的关键。如果疼痛减轻后反复出现提示夹层分离继续扩展,疼痛突然加重提示血肿有破裂趋势,血肿溃入血管腔,疼痛可骤然减轻,因此,疼痛与休克加重,与缓解都是病情变化的标志重要指标之一。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遵医嘱使用强镇静剂后(吗啡,杜冷丁)观察疼痛是否改善使患者安静休息。
(2)血压的观察和护理迅速降低血压和左心室收缩力和收缩速率,以减少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力,是最有效的控制夹层剥离继续扩展的关键措施,尽快将收缩压降100~120/60~70mmHg。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测血压时,应同时测量四肢血压,以健侧肢体血压为真实血压,作为临床用药的标准,临床以硝普钠静脉泵入最快最有效。以12.5~25ug/min开始,根据血压水平逐渐增加剂量,单用硝普钠可反射性心率加快,可以同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抑制心肌的收缩力,视病情需要可给予静脉注射或口服美托洛尔,使心率维持在60~70次/分,降低血压过程中须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神志,心电图,尿量及疼痛等情况。应用硝普钠过程中不得随意终止,更换药物时要迅速,准确。使用硝普钠应注意避光,现用现配,超过6小时应重新配制。大剂量或使用时间长时应注意有无氰化物中毒的反应,如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精神错乱,房颤,嗜睡,昏迷等。
(3)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的严重性,劝说患者配合治疗。需要严格卧床,尽可能减少活动,以免导致血压升高,夹层进步撕裂。患者突然发病并有剧烈的撕裂样疼痛,监护室的设备,仪器以及绝对卧床休息,使患者产生极度恐惧和焦虑,而情绪的波动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不利于病情稳定。因此,护理人员做好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疼痛剧烈给予镇痛剂,烦躁不安时给镇静剂,解除紧张和疑虑,减少探视使患者生理,心理处于最佳状态,配合治疗护理。
(4)基础护理:急性发病时严格卧床休息,一切生活有护士协助,加强监护。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减少探视,去除一切不良刺激及有可能引起血压增高的因素(情绪激动、焦虑、
饱餐、输液过快等),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给患者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并戒烟、酒,多食新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大便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注意观察肝肾功能变化,观察尿量、颜色、性状,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要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出入量的平衡,防止急性肾衰等并发症。
三小结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来势凶猛,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的血管疾病,是对临床医护人员的严峻挑战。随着人们对主动脉夹层认识水平及检查手段的提高,主动脉夹层在临床工作中并非罕见,因此早期确诊,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严密的病情观察,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熟练的抢救技术,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给予恰当的护理,是减少猝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徐成斌,临床心血管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