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入行论》是总结佛教践行菩提思想的典籍,对后来的佛学也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和影响,随之形成了现代藏传佛教,《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虽是后起之秀,但由此为基石兴起的博弈论思想也在东西方引起了轰动,甚至在经济学、军事战略、政治学等领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乃至成为了数学的一大分支进行研究。现如今在国内也陆续出现了诸多以博弈论为基石的青少年读物,对家庭伦理、教育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将简单分析两部著作的对立统一关系,以便帮助人们进一步理性认识两种不同思想的利弊,有利于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领域合理的选择运用两种理论。
关键词:入行论;博弈论;思想;辩证
《入行论》全称入菩萨行论,是印度那烂陀寺寂天菩萨[1]所著,所作年份不详,该论典是是大乘佛教诸多典籍中较为重要的论著,正如索达吉堪布在《入行论广释》中说:“《入菩萨行论》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在藏传佛教各派中,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如果要做真实的修行人,必须精通《入菩萨行论》 ”[1]。佛学中将论著分为四类:言简而义深、言繁而义浅、言简而义浅、言繁而义深。其中最佳的当属言简而义深的一类,而《入行论》正是属于这一类论著,其中所阐述的内容精辟而深刻,运用了诸多比喻,系统的示解了大乘佛法修行者所要修行的步骤及方法。九世纪初,《入菩萨行》传入藏地,历代高僧大德广泛弘扬,至今也留下了二十余部注疏,使其成为西藏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部宝典,也成为了藏传佛教中修行者的必修论典。这部论典中所阐述的价值观,也是佛教教育者们的价值观,是以利他菩提心为主,不单讲不能偷盗淫邪、要尊师重道、知礼义廉耻、回报社会、尊老爱幼,更甚者讲到除人类外的所有有生之物,都要营造无害、和谐,这种思想也就必然对后人起到了影响。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之为对策论、游戏论,现在已发展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被当作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和方法。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开启了博弈论思想的系统化研究浪潮。然而,这一论著并非最早提出博弈的著作,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孙武所作的《孙子兵法》,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部讲述博弈的著作。随之便出现了诸多研究博弈,以博弈思想为基石创作诸多方方面面的著作,也成为了风靡一时的青少年读物,更甚者以此为自己的价值观,出现了诸多效仿的事迹。但大风大浪过后,回头审视这一行径,才恍然发现博弈论带来的不完全只有利益,更多的是磨灭了传统思想中正面和积极、人性化的部分,这点值得研究和考虑。
一、《入行论》所阐述的主要思想
《入行论》一书的创作背景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作于一个佛法盛传的那烂陀寺,而且作者又是一位得道修行者,其局限性在于作者是出家人,又置身寺院中,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而论著中主要讲大乘深观和广行法,主要以广行法为主,讲解如何修心、修行应当持有怎样的心态等。这部论著分为十品,第一品讲发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讲忏悔罪业,第三品讲受持菩提心,这三品就是为了“未生者当生”,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令生起菩提心。第四品讲不放逸,第五品讲正知正见,第六品讲安忍,这三品是为了“已生勿退失”,相续中已经产生了菩提心,但这也是很容易退转的,这三品是为了令生起的菩提心不退转。第七品讲精进,第八品讲静虑(禅定),第九品讲智慧品,第十品讲回向品,这四品是讲“辗转益增长”,为了已经具有的菩提心能够增长,甚至圆满。整部《入行论》就是为了未生的菩提心能够生起,已经生起的不退失,而能够增长[2]。其中以诸多比喻形象而生动的喻说了善恶取舍,正如《入行论》中将人身比作过河之乘舟,将最终的和谐当做彼岸,为得到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只为利他。
二、博弈论所涵盖的主要思想
博弈思想简单概括就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也就是二人对局如何占优。以博弈中的要素:参与者、各自的策略、得失(或者支付矩阵)、次序等达到均衡。理性的参与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并结合对方的处境等指导作出决策达到均衡。甚至牺牲他人的利益,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正如其中典型的海盗分金、囚徒困境等等举例,大致将可以涵盖和解释其内在的思想角度。在军事战略、游戏、统筹等学科,这一理论无疑是极具指导价值的,但在伦理人情中,尤其是东方文化中是否可行,这一论点值得探讨和研究。
三、两者的辩证关系
《入行论》的菩提思想与博弈思想,两者即统一又对立,其统一点在于,两者最终都是致力于求得最大的功利,这点是完全相同的。二者又有着对立的一面,因为菩提心不仅为了今生得到功利,还致力于来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和谐、善果,甚至为得到和谐不惜失去生命的大爱。而博弈论则不同在于它不承认来世,所以只致力于眼前的现世今生,所求的是物质上的利益,甚至是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之上,甚至认为任何别人的付出都是“有原因”的,极度机械化的价值观,不利于处理伦理、友情等问题,因为有些时候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此,在于贡献和无私付出,在于“利他”。
注释:
[1]寂天菩萨:印度南方贤疆国王太子,原名寂铠,出家来到那烂陀寺后,依当时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
参考文献:
[1] 索达吉堪布著. 《入行论广释》[Z] . 智悲佛网电子版记述.2013:2.
[2] 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著. 《博弈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15.
作者简介:才让加,青海民族大学宗教学研三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