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国
摘 要:柳城县的壮族欢歌从前群歌而唱、以歌传情、倚歌择配的盛况年代已然不在,在现代生活方式兴起的背景下,民歌的功用转变,歌手们出现青黄不接,年龄断层化严重。本文旨在对柳城壮欢的本质以及传承现状研究,增强传承人的文化适应能力,建构传承保护机制寻求发展之路。
关键词:柳城壮欢; 传承; 发展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民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方性艺术,同时兼有文学、音乐和表演等多种表现。广西有这么一句老话:“广西民歌看柳州,柳州民歌听壮欢”。 如今柳城县的“壮欢”已然成功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现代文化对民族本土音乐的冲击和影响,年轻人对唱“欢”普遍呈现出不喜爱,歌手青黄不接,正趋向于老龄化的发展。柳城“壮欢”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其发展之路值得探讨。
一、柳城壮欢的基本概况
柳城县位于广西的中部偏北,属于柳州市的一个辖县,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文化”,融江自北向南流,经过柳城县在凤山镇与龙江汇合后,成为柳江,柳城的县境就此被划为东西两大块,东部多为丘陵和山地,西部则系岩溶石山和丘陵交错地区。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族最富有民族色彩的节日-赶歌圩唱壮欢。“欢”是柳州山歌的一种,因为使用壮语演唱而得名“壮欢”。俗话说“广西山歌看柳州,柳州民歌听壮欢”,但要想听到最原生态的还是柳城县的壮欢最具特色。柳城县的壮族欢歌主要分布在太平镇、冲脉、六塘镇,其中以太平的壮欢音韵优美,声部和谐,是柳城县壮欢的代表。
二、柳城壮欢的内容与特征
柳城“壮欢”是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唱壮欢是柳城壮族人民的一大爱好,一种娱乐消遣,忙时唱,闲时也唱,每逢节日和喜庆之事,更是越唱越欢,所唱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至今,包罗万象。
其特征也十分明显:
1.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所唱的内容也不同,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和各个阶段的需求而唱,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如宣传禁毒唱的“擂台对欢禁毒”宣传;法制宣传、土地改革宣传等等。
2.文化个性。柳城的壮族人口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在山弄里居住的壮族同胞,则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哼出的山歌,在曲调上和语句上与汉族山歌有一定的区别,具有当地民族特征,是壮族文化的个性体现。
3.普及性。柳城县的壮族人既爱唱山歌也爱听山歌,所以在柳城总是能听到壮族人民在唱壮欢。他们无论大事或小事都唱壮欢,恰逢遇着赶歌圩时最为热闹。不管在田边还是树林里、在山坡上还是屋檐下,只要有人扎堆的地方就能听到壮欢。壮欢歌手多出自普通百姓,有读过高中的,也有丁字不识的,但不论文化层次如何,只要经过歌师们的带领,都还是能唱出精彩的壮欢来。因而太平壮欢有众多的歌手和广泛的听众。
4.即兴性和竞技性。壮族的歌师在演唱壮欢时,从来不用打草稿,随口即来,想到什么或是看见什么就唱什么,歌手的思维反应也十分的敏捷。在歌手们对唱时,对方唱欢的声音刚停下,这边的歌声立即响起,歌手似乎早已胸有成竹,应答如流,你来我往,中间没有停留的空间,唇抢舌战,场面非常的激烈。
三、柳城壮欢的传承现状
1.传承总体状况呈衰微之势。因为社会变迁、民歌功用转变、现代文化信息的大交融大传播、群众兴趣转移等众多原因,从前“倚歌择配”、“以歌传情”时的年代已然逝去,民歌传唱的盛况无论是在规模、内容、还是水平上,都与从前相去甚远。曾经人人都喜好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如今坚持唱欢的只有寥寥数者。因而壮欢的传唱总体呈现出衰微之势。
2.传唱内容简化、传唱水平降低。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包罗着民众的生活艺术,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最早的壮欢传唱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用“上至天文地理,下晓国家大事”来形容壮欢的文化一点都不夸张。但现如今柳城壮欢的传唱内容正日趋简化,许多壮族的歌手只能唱一些简单的仪式歌、情歌或政策歌,至于较为古老的歌曲,如一些传说歌、历史歌,能完整地唱出这类歌曲的歌师少之又少,传唱水平正日趋低落,如今的歌师们文化层次低也是影响传唱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能真正称为歌师的歌者已然很少。
3.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明显。目前,柳城县的太平壮欢协会有爱好者70多人,冲脉壮欢文艺队也有50多人。但真正能在游刃于各种壮欢场合演唱的,并具有一定自编自唱能力的歌手并不多,能够称得上歌师的人更少。壮欢的传唱者多为在家务农的,有一定年纪的人,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壮欢的传承人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重问题。老龄化是壮欢传承面临的首要难题。随着年青一代的兴趣爱好的转向,壮欢的功用转移成为一种休闲娱乐,老年人不得不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因而如果在未来时间里,如果没有得到新生力量的加入,这种老龄化、断层化的情况会进一步恶化,将成为壮欢传承的最大难题。
4.知识型传承人尚未出现。知识型的传承人,通常是指那些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对本地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的传承者。但目前就柳城县大多数壮欢歌者的文化层次,基本是在小学与初中之间,多数的传承人都还不能够做到独立编唱,或者是记录民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壮欢传唱的发展。
四、柳城壮欢的传承发展之路
1.打造唱欢的氛围与环境。尽管多年来政府在壮欢的传承与发展上,已经给予了支持与帮助,但由于受到现代文化,诸如网吧,KTV以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转变,这一口传心授的口头文学艺术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危险。赶歌圩的壮族人们,通常会选择在田间或是路边的屋檐下,两两席地而坐,择友而唱欢。现如今在田间唱欢虽能比较好的再现壮民们田间唱欢的场景,但现如今田间四处充斥强烈的农药味,老人们唱欢的心情都大受影响。打造唱欢的环境营造唱欢的氛围尤显重要,政府划分一个指定的安全场所,壮民们唱欢的同时也能更加放心小孩的安全,小孩们从小就能感同身受壮欢的魅力,对壮欢的传承也有着一定的帮助。其次是政府的宣传活动,多以唱欢擂台的形式推广,如2011年柳城县政府组织过一次禁毒“壮欢”擂台赛,不但展现出极富柳城特色的”壮欢“,还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大力推广本土民族语言。壮欢是因为使用壮语演唱而得名“壮欢”,语言成为壮欢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1]。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推广,年轻人对普通话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壮语的认同。许多壮族青年对本民族语言都无法很好的掌握,就根本谈不上对壮语的理解或对用壮语演唱的民歌感兴趣。“由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载体,所以民族语言的前途,往往预示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前途”[2]。壮语的发展其实也就是壮欢的发展,语言的消失最终也会导致文化的消失。
3.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发展。壮族民歌文化在“倚歌择配”、“以歌言情”、“全民习歌”的年代,受到整个壮族的青睐。现如今现代文化的冲击,壮族青年受流行歌曲的影响,壮欢传承人的青黄不接,成为壮欢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在于,通过借助民歌节一些大型的歌舞晚会,走音乐大交融,壮欢与流行音乐相融合,容易受到年轻人青睐的,有人听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人继续学唱壮欢,传承壮欢。
4.传承人走进高校学堂接受再培训。壮欢的传承人多数为文化层次较低的壮族人民,因为时代的原因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就在为着保护非物遗而在做努力,召集非物遗的传承人们接受再培训,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传承人们学会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去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壮欢的传承从之前比较盲目的口口相传,心心相授转变为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达到传承效果最佳化。就从现状看来让传承人们接受再培训是壮欢发展的重要之路。
其实我们只要为民族文化创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环境,来充分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那么包括壮族民歌在内的优秀民族文化,就会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变迁的能力,“它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倔强地重新回到它的原生地,回到我们的生活,以其本真的面貌,展现自身”[3]。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3.
[2]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6.
[3]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