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翱 陈俊毅 李楚姣 彭东 李俊 肖时美 孙建永
作者简介:陈翱(1993-),男,汉族,湖南岳阳人,长沙医学院2012级在校本科生。 通讯作者:孙建永(1979-),男,汉族,内蒙人,实验师,从事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摘要】发现:在对一成年男性头部标本进行面部解剖时,發现咬肌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与之伴行的咬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方法:用游标卡尺(0.02mm)测量血管外径及其长度。结果:咬肌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起始处的外径为(2.26mm)向前下走行于咬肌后缘上1/3处进入咬肌后又上下两支血管营养咬肌,且咬肌其他部位未见血管进入。讨论:正常的咬肌动脉由上颌动脉发出,观察可知咬肌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经查阅文献该型变异较为少见,在对咬肌部位进行相关手术时应避免损伤这些血管,为国人解剖学积累数据和临床相关手术提供变异参考。
【关键词】咬肌动脉;颈外动脉;变异;解剖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132-01
1.材料与方法
在对一成年男性头部标本进行面部解剖时,发现其咬肌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在其下方有与之并行的咬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使用游标卡尺(0.02mm)测量其外径及长度并记录。
2.测量与观察结果:观察到咬肌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26mm)由颈外动脉发出,其起始处的高度低于颧弓下缘11.10mm,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平面47.36mm。向前下方走行于咬肌后缘上1/3处进入咬肌。距离咬肌动脉起始处10.36mm分为上下两支,上支外径为1.08mm,下支外径为1.60mm,上下两支共同营养咬肌。在咬肌动脉表面和分叉处均有静脉横跨过,在咬肌动脉下方有自咬肌发出的上、中、下3条细小静脉汇合成的咬肌静脉与之伴行后汇入下颌后静脉。在咬肌动脉起始处下方2.36mm处,颈外动脉发出一支上颌动脉进入面部深区,并发出多个分支营养面部深层结构。
3讨论:可见本例标本咬肌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正常的咬肌动脉由上颌动脉发出,据中国人体解剖数值统计[1]以及相关文献查询【2-3】少见报道,在临床工作中,在进行咬肌下颌角良性肥大畸形矫正术时,无论是口外还是口内进路,在剥离下颌角周围软组织附着而显露整个截骨部位时,应当注意颈外动脉发出的咬肌动脉的情况,避免血管破裂和损伤咬肌结构[4]。在进行肌瓣移植治疗某些面颜缺损相关修复治疗时,也应考虑此类血管的变异。术前应探测其分布情况,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并避免造成人为对血管的损伤。为临床上对咬肌进行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如下图)
参考文献
[1]黄瀛、吴晋宝等,中国人解剖学数值[K],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90
[2]张培建 ,临床畸形与变异解剖学[K],青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30
[3]崔益群,梅光东,韩洵,谭允西. 咀嚼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I.咬肌的动脉与神经[J]. 解剖学杂志,1995,01:8-10.
[4]廖进民,王兴海,李忠华等.咬肌血供及血管构筑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6):619-621.
[5]廖进民,李忠华,钟世镇. 咬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状[J]. 解剖科学进展,2003,0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