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泥的开采及特点

2014-10-21 18:29:20尹荷芳
佛山陶瓷 2014年9期

尹荷芳

摘 要:紫砂泥是从日用陶矿土中精选出来的,如要取得色泽纯正、颗粒细腻、烧成范围宽、可塑性好的泥种,须经严格的加工和配置,方可产生色彩斑斓的五色土。

关键词:紫砂泥;新泥种;矿土

1 前言

宜兴紫砂茗壶所选用的泥原料,统称紫砂泥。紫砂泥有紫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紫泥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基本上与甲泥一致,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深藏于黄石岩层之下。

2 紫砂泥的开采及特点

自明、清至民国,紫砂泥开采和加工,以私人“塘户”为主,坑道暗掘如小煤窑,向下延伸肩挑、小推车运输,将矿土卖给“磨坊”人家,加工成生泥,供制壶人家使用。由于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有其固有的,极为合理的化学成分、矿物构成和工艺性能。只需将矿土经风化、粉碎、锤炼,即能成为制作砂壶的熟泥,这是制陶业上仅有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矿藏资源。

紫砂泥是从日用陶矿土中精选出来的,如要取得色泽纯正、颗粒细腻、烧成范围宽、可塑性好的泥种,须经严格的加工和配置,方可产生色彩斑斓的五色土。紫砂茗壶随窑炉烧成温度的变化,会产生深、浅、浓、淡不同的色泽,如茗壶中需加入金属氧化物,一般不宜超过千分之五,否则茗壶使用时间一长,壶表面会产生龟裂纹。

从紫砂矿土中优选紫砂泥制作茗壶,须择妍丽雅美的色泽。质材的肌理和最佳烧结温度,其中不乏包涵紫砂泥的结合性、烧成过程中的种种化学、物理变化等要素。紫砂泥的配制是制壶艺人一项绝活,“秘不相授,各有心法”,全凭壶艺家自己丰富的经验。明时大彬制壶,诸土色具足,妙不可思;徐友泉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沈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锩陈仲美好配壶土,以天青泥、石黄和之,呈深古色。历代壶艺大师都是配泥高手,同时也成为紫砂壶艺中的一大特色。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下部,色偏紫,十分稀少,泥质细腻纯正。烧结后呈紫红色,烧成范围宽,在1200℃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为10%左右。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矿层较厚,色紫微泛红,泥质纯正,产量较多。烧结后呈棕红色,烧成范围宽,在1180℃左右。本山绿泥,位于矿层顶部,生成于紫泥与矿岩顶板之间,仅数厘米,呈浅粉绿色,片状结构,泥质细腻光洁。烧结后呈米黄色,表面细润,烧结温度适中。白麻子泥,位于矿层上部,矿体约十几厘米,色与本山绿泥相类,其质粗夹带紫泥砂粒,呈团块状结构。烧结后呈浅土黄色,表面质地粗糙、色杂,有星星点点紫砂泥色,烧结温度适中,在1200℃左右。赵庄红泥,位于嫩泥矿底部,质坚如石,甚稀,呈土黄色,致密块状、砖红夹带浅黄白色及浅黄绿色块状,粉砂岩土结构。烧结后呈朱红色,表面质地砂粒明显。洑东红泥,其矿层较厚,质坚如石,呈土黄褐色,其间细小云母砂粒分布,(下转第54页)矿岩结构。烧结后呈土红偏朱红色,表面细润,片状结构明显,烧结温度在1050℃左右,收缩率为14.2%左右。

新泥种,色泽鲜亮,烧成温度偏低,一般在1150℃左右,其玻璃相重,陶声脆亮。其添加物应宜在千分之五以下为好,否则成陶后,因其抗热震性差,易裂变,使用时间久表面会产生龟裂、色脏等现象。

紫砂矿土经机械粉碎后呈粉末状,应视制品的大小选用适当目数的筛具进行筛选,加水澄炼成块状,经人工或真空练泥机炼制,便可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紫砂泥由单一矿加工而成为熟泥,有底槽青泥、红棕泥、大红泥、本山绿泥、红泥和清水泥等。两种泥色相混合,或稍加金属氧化物作色剂,可变化成多种混色。如:本山绿泥与紫砂泥相拼成团泥。紫泥中添加氧化锰成为拼料紫砂泥,色泽紫红偏青色。本山绿泥加适量白泥,添加氧化钴成为墨绿色泥。

3 结语

近年来,以洑东红泥、白泥、本山绿泥、紫泥为基础泥,加入适量氧化物,又形成许多新的泥种。如:大红袍、嫣红泥、朱泥等。加入氧化铬配制出菜茄泥、豆碧泥、碧纯泥。加入氧化钴配制出天青泥、赤鳝泥、枇杷黄泥、桂花泥等。紫砂茗壶贵在本质,质朴文静,素面素心,它和人每日相伴,使人感受纯真的朴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