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情理相容的意趣性

2014-10-21 14:26罗思思
中国文艺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花鸟画

罗思思

【摘 要】本文以花鸟画为例,结合杰出艺术家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分析研究情感与理性对于绘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从而得出绘画创作过程是情理相容的心理过程的结论,绘画创作过受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影响,从而展现了中国花鸟画情感表达的意趣性。

【关键词】花鸟画;理性因素;感性因素;意趣性

一、中国花鸟画的趣味性中情感的

表达

中国花鸟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画笔的描绘,展现了画家的心灵感悟与内心体验,与画家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反映紧密相连。审美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绘画之间的中间环节,同样也是心理问题与绘画的中间研究领域。花鸟画在发展进程中深受“形”与“神”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在情感上体验与感悟自然物象,主动地将绘画与自身的内心情感互相融合再现客观自然物象。画家的精神思想与自然物象互相沟通,通过以情作画,主动地描绘自然,进而抒发自身对自然物象与生活的感悟。花鸟画的发展过程中,从原始摹写到描绘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一直保留着自然形象的主题,但是花鸟画不仅仅局限于它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画家描绘并创作自然中最普遍的生命,是心理真挚情感的表达,同样也是对自然物象的一种创作形式。因此,中国花鸟画的趣味性不仅真实客观反映了自然物象,而且抒发了寄托于自然物象的内心情感与心灵领悟,是趣味性情感的表达。

二、中国花鸟画创作中情感与理性矛盾的统一

中国花鸟画中,展现了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二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情感与理性质之间的矛盾关系对中国花鸟画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感性通过主动意识下控制理性因素,方能显现感性因素的存在并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如果没有理性因素的控制盒参与,感性因素反而更加能够发挥情感的创作作用。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可能是有意识的过程,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过程,可能是自觉的过程,也可能是自发的过程,艺术创作的过程贵在自然情感的流露。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是有目的的创作,也可以是无目的创作,关键问题是在艺术创作与情感表达过程中能否获得真正的自由,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花鸟画的创作也是在这样的有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之间进行的相互转化,画家的理性与情感,相互作用并相互渗透,在相互转化过程中展现创作者的真实感悟和内心体验。

花鸟画发展的辉煌时期是在宋代,花鸟画的工笔通过表现方式和绘画风格来表现一种宋人的生活态度。宋代的人们较为淡薄名利,有一种静虚心态。宋人通过在花鸟画中表现出一种淡看社会繁华,怀抱淡泊的心态,体现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祥和而又恬淡的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中国绘画最本质的精神体现。宋人的《出水芙蓉图》,画家描绘出荷塘的景色,通过描绘亭亭玉立的荷花,整个画面渲染出优雅祥和的状态,画家通过描绘荷花展现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画家所表现表达的寓意使画面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体现了宋代文人画家的心态。画家通过展现莲花的淡雅之美来体现自己内心的虚静心态。

中国花鸟画体现了画家在创作中情感与理性矛盾的统一。这种情感表达可以反映出画家的品质和情操,也可以通过绘画的对象来表现出一种意境。与山水画和人物画相比,花鸟画通过描绘自然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来传达吉祥的意义。比如,古今中外的画家赞美幸福生活时通常将鸳鸯作为爱情幸福的象征,绘画时以鸳鸯为题材表达了特殊的吉祥与幸福的意义。石榴具有吉祥的寓意,颇多的艺术家常以石榴为题来描绘兴旺吉祥的情境。因此,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同,画家通过创作所传达的情感也就不同。但是中国花鸟画的趣味性,不仅展现了自然物象的内心情感与心灵感悟,也是画家趣味性情感的表达。画家在创作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自然将情感融入创作过程中,情感与理性通过画作体现了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性。

三、中国花鸟画中所体现的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中国花鸟画中所体现的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二者在相互转化过程中不断前进。本文以中国艺术历史上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花鸟画中所体现的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齐白石提出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绘画理论,理论中阐述了具体形式与写意形态的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齐白石对于这一理论的诠释体现在其创作作品中,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上,抑或是在笔墨上,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花鸟画的审美意趣。齐白石对于花鸟画的创作思想和总结给后人以启迪。

关于对理性美的解释,古希腊人认为感性是虚幻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维之后,认识才具有可靠性,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尤其表现在美学领域。古希腊人的这种对审美的理解,对古希腊艺术风格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并且成为当时评价艺术价值的标准。在众多艺术学说中,“摹仿说”这一理论就是在古希腊理性审美理念影响下,对现实内容进行再现的表达方式。齐白石提出“似与不似”的绘画理论,不仅体现了突破传统认识上的形,而且加入了对作品的艺术化和情趣化的流露。同样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似与不似”绘画理论的趣味性。齐白石擅长通过结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似乎毫无关联的物象,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给人一种“似与不似”的审美意趣。齐白石擅长画虾,但不同于其他画家的做法,以“似与不似”进行展现虾之美。齐白石画虾采用白虾所特有的晶莹透明之美和青虾特别的长钳之美,将二者合二为一,从而进行“移花接木”,称之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虾”。其画作在形上有“不似”之感,既非白虾又非青虾,但是在艺术审美上有“神似”之感。艺术作品中“似与不似”的真实展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绘画的意趣性。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对于“形”与“神”观念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花鸟画不再被动地展现自然物象,而是将绘画与自身的心理感悟相结合,有意识地在情感上体验和感悟自然物象。画家通过精神思想与自然物象的相互感触,以情作画,主动地描绘客观自然物象,进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生活感触,理性与情感的意趣性在艺术品中得以展现。

总而言之,中国花鸟画中情感与理性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体,真实表现了情感与理性的意趣性。中国花鸟画作为一种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心理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分析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的心理变化,创作的过程同样也是心理变化的过程。画家将看到的自然物象与内心感悟融合到一起,創作出杰出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理性因素影响也有感性因素影响,但是艺术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课题,是感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还是理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统一协调,在相互转化中不断前进。本文以花鸟画为例,结合杰出艺术家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分析研究情感与理性对于绘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从而得出绘画创作过程是情理相容的心理过程的结论,绘画创作过受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影响,从而展现了中国花鸟画情感表达的意趣性。(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①李祥林.齐白石——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②俞剑华.国画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7

③夏侯娜.“理性概念的美学解读”——以古希腊美学为蓝本[J].东南大学学报.2009

猜你喜欢
花鸟画
黄佳欢花鸟画作品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工笔花鸟画
寧靜以致遠——简评张峻民的花鸟画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老年大学写意花鸟画教学浅见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
没骨花鸟画风格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