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婉寄赠晚辈诗解读

2014-10-21 14:26:43赵慧敏骆新泉
中国文艺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解读诗歌

赵慧敏 骆新泉

【摘 要】清中期闺秀诗人宗婉一生经历诸多战乱,在经受骨肉流离、漂泊异乡、丈夫早亡的悲欢离合中,创作为数不菲的寄赠晚辈诗,皆收入《梦湘楼诗稿》中。此类诗或叙写羁旅思亲的悲切感慨,或抒发爱子怜亲的牵挂哀痛,或传达读书治学的期许勉励,或高歌淡泊宁静的人生气度。

【关键词】宗婉;赠晚辈;诗歌;解读

闺秀诗向来有着自成一路的清丽格调,清代闺秀诗歌亦然,“而闺秀词人精神世界的空灵、雅洁,其生命的远离俗尘本身也就是优美绝伦的词章。”①宗婉,字婉生,江苏常熟人,清中期闺秀诗人。历经嘉、道、同三朝战乱频仍时期,故其一生经历战乱及迁居之苦,更兼丈夫萧大勋去世较早,她以教授里中女弟子为生,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作品有《梦湘楼诗稿》二卷和《梦湘楼词稿》一卷。本文以宗婉寄赠晚辈诗为着眼点,解读其中的情感内涵。

一、羁旅思亲的悲切感慨

叶嘉莹说过“妇女之作欲求意境之开拓,必有赖于身世遭际之有重大变

故”②,宗婉因战乱与二子及其他晚輩分离,故园不得回,亲人不得见,或相见旋又分离,孤寂无聊之际,羁旅思乡、思亲之情更甚。她将这种感情寄托于赠晚辈诗中,如《壬戌四月同粲生妹北上留别书君女甥》,以表现战乱后离别之情为主,诗人运用烽火、萍踪、鸿雁、鹪鹩、桑梓等意象,别离、凄咽等哀词来表达离情别绪,句句表现诗人与亲人离别的苦闷、孤寂,于温婉中暗含凄苦哀怨之情。又如《客窗感赋寄怀庞甥云槎孝廉》,运用客窗、故园、愁等表现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及客居他乡的愁思。诗中“眼前赖有同怀在,且放牢骚作达人”、“凭将客里经年况,写入闲吟寄凤雏”两联,又表现出看透世事,随遇而安、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抒发思乡思亲的慨叹,悲苦中显示出女诗人的坚韧与顽强。

组诗《感事四绝》作于粤匪之乱期间,城破家亡、骨肉流离,奔走他乡,母子暂居于顾甥别墅。她悲愤于粤匪的讹言,感叹于世人的偏信。“曾城回首渺云端”中一个“渺”字写出了诗人对回归故园无望的悲叹,而“犹幸凤雏有高义,数传音问报平安”写出了诗人知晓亲人音讯后的暂时心安。整组诗以哀怨的基调表现诗人对战乱的厌恶、对亲人的思念及对漂泊的悲痛之情。以此赠与晚辈,期望晚辈局外观事、勿信讹言,反映出一位乱世女子心系故土、魂系家人的拳拳之心。《喜葵儿归》作于乱后,诗人痛惜于葵儿遭贼掳去,待百日后归来已是遍体伤痕,面目全非。诗中感伤于葵儿幼年丧父、身体孱弱,乱中被俘的命运,运用断肠、不识、泪尽、悲、痛、痴等词,使全诗展现出一种极度的哀伤基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深悲剧痛。最后以“保此历劫身,好作承平诗”作结,表达出早日结束战乱的强烈愿望,同时流露出诗人看透世事、随遇而安的心绪,悲伤中呈现出一种豁达开朗的坚强性格。

邓红梅言:“辞色的取其自然和抒情的取其纯粹,使女性词总体上具有明显的清丽神采”③指出清代女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特色。宗婉在赠晚辈诗中就借助多种意象寄托其思乡之情、羁旅之愁及对亲人的思念。如《又寄怀家大人时赴伯父粤东任所》运用浮云、夕照、夜、芭蕉等意象表现内心的惆怅。《甲寅岁杪假馆再增庞氏诸甥女》以辞巢燕、出谷莺暗示分离。《旅感八首即步庞铁生表甥见寄原韵兼寄书君女甥》以秋风、秋雨、秋烟、烽烟、落叶等意象描写诗人羁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内心的萧索寂寥之感,又以泪、梦、愁、酸、寒等伤感清冷字眼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断简残编付草莱,飘零身世劫余灰”一联,诗人感慨世事变迁,遭逢战乱、亲友四散、少有音讯,以倾诉满腹羁旅愁思,又有对书君女甥传通音讯的欣慰。此种借助意象营造意境的抒情手法虽为诗歌传统手法,但宗婉于此融入自己的人生遭际,使其情感的表达更为悲苦深切。

二、爱子怜亲的牵挂哀痛

在清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文人敢于摒弃传统观念,钟情于诗词歌赋,展示个人才华,抒发人生情怀,慨叹人生际遇。宗婉作为这一时期女性文人的代表,在思想上更推崇女子参与读书治学活动。她认为读书作诗只为抒发真情感,结交知己。她在赠女甥诗中,多表现自己与女甥之间的情感交流。如《始平女甥雁序凡六其伯姊早归归梧罔司马来仪》,作为长辈兼师长,宗婉欣喜于她们或幸运而生,或好梦春华,皆有好归处,不负自己的期望。诗人追昔叹今,昔日朝夕相伴,而今不得相见,使得宗婉日日牵挂,表达了诗人对诸女甥的思念及怜爱之情。

宗婉丈夫早逝,为生存,亦为抚养二子,在里中开课教授女弟子,其辛苦可见一斑。《感示两儿》中包就含了对儿子的殷切期盼,期望孩子努力治学,不枉自己的辛苦教导,寄希望于他日能有“展眉时”。

宗婉寄赠晚辈诗还有几首悼亡之作,从中可能看出诗人心灵深处那种刻骨铭心的追悼,情感悲痛,哀哀难语。组诗《哭陆楚娟女甥宝琛十八首》叙述了宝琛女甥自出生至离世的一生经历。初生时,集万千宠爱,幼时聪明伶俐,本应有大好年华和美好未来,然战乱使其离乡背井、亲人离散,羁旅途中的日夜忧思终至疾病缠身,家人的怜惜也未能换回香魂一缕,一个聪明娇俏的小女儿就此在战乱中香消玉殒。诗人以深挚的语言表现了对宝琛女甥的痛惜、怜爱之情,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诗中包含诗人丧失亲人的悲哀和对战争的控诉。又如《悼云儿儿字阿云生二十一日而殇》,全诗以极度伤感的笔触描写痛失爱子的悲痛与惋惜。“彩云易散真成谶,悔把儿名唤作云”二句,传达出诗人以“云”称儿的悔恨之情。云儿的早夭,带给诗人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使诗人无以释怀,以至于“喘残余息彻宵闻”,悲痛至极反无泪,一心专注于为夭子装殓,所谓“惟我伤心转无泪,为儿检点殓时装”,这是怎样的悲哀!那些“药沈淋漓杯满案”的存在,必然使她“断肠处处”。

三、读书治学的期许勉励

读书治学,是古代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汉代刘向曾感叹:“三姑之德,亦甚大矣!”可见中国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作为母亲、长辈,宗婉深谙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导晚辈的过程中,她注重培养晚辈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秀的品德修养。对于晚辈中才情甚高者,宗婉总是不吝赞赏、鼓励。在教导晚辈学习上,宗婉曾作诗多首,或满是赞赏、惜才之情,或为示范、教授文化知识。宗婉在治学上,以身作责,在言传身教中培养晚辈们的学习态度。宗婉作诗赞赏晚辈的文学成就,组诗《题庞铁生表甥钟瑚添香馆诗集》中鲜明地表现了对表甥钟瑚才情的肯定,赞赏之意溢于言表。如“不是此心太倾倒,除君无可与谈诗”、“最是难消知己感,祝君早到凤凰池”,表现了诗人与钟瑚表甥之间的情感,已超出了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之情,更有知己相交之情。同时,诗中也表现了诗人对钟瑚表甥前程的祝愿。宗婉还善用典故表达对后辈才情的赞赏,如“试问伊谁堪伯仲,杜樊川与玉溪生”、“每羡谢庭生玉树,常期御座撤金莲”,分别以唐代诗人杜牧、李商隐、东晋政治家谢安三人来称许钟瑚的不凡才情,亦欲借此来教导晚辈勤奋学习,树立以古人为师、以贤人为师的学习态度。此外“爱月怕云笼月色,惜花愁雨损花枝”一联中的“怕”、“愁”二字,表现了诗人对庞铁生表甥才情被埋没的担忧,“爱”、“惜”二字表现了诗人对铁生表甥的怜惜之情,同时诗中又含有作者的勉励、鼓励之情。

另,《金缕曲·题家书锄侄维城小揖山楼诗稿》是宗婉《梦湘楼词稿》中仅有的一阕赠晚辈词,其词风温婉细腻,既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赞赏、欣喜之情,又有知己相遇的感动。“触拨灵机成一片,好句劈空飞坠”,表现了对书锄侄才思敏捷的赞赏。“我亦幼年耽此癖,小阮居然胜我”二句,更表现了诗人对书锄侄耽于诗书的精神鼓励和非同寻常的才情赞赏,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慨,透露出诗人与书锄侄之间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

四、淡泊宁静的人生气度

清朝中期,社会动乱,起义、叛乱不断,宗婉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乱中,经历了城破家亡、骨肉离散、羁旅漂泊,最终被迫定居异乡的人生悲痛。在这一经历中,宗婉的人生观念、态度、追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宗婉在对晚辈的教育上体现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在人生态度的教育方面更是表现为追求自由、个性的发展和淡泊宁静的人生气度、淡薄名利的人生追求。清代的社会动乱,为佛、道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文人们不仅追求儒家的正统思想,亦追求佛、道的淡泊、无为。在宗婉看来,建功立业并不是此生必达的目标,而能够拥有豁达的气度、淡泊的情怀,才是人生的最大追求。因此,在宗婉寄赠晚辈诗中总能读到一种宁静、淡泊的豁然之气。如《题月锄侄缁衣小影》中用缁衣、释子、飞锡等佛教用语,表现诗人超脱世俗、逍遥出世的人生态度,同时借此劝导月锄侄抛弃世俗桎梏,在文学上寻求一种“心游万物,思接千载”的人生境界。“我亦疎狂同小阮,愿随飞锡渡沧溟”,借用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事典,希望月锄侄亦能崇尚老庄之学,清静无为,这也是遭遇乱世者自然而然的想法。她在诗中多次运用这一典故,更多的是借阮咸狂傲不羁的人生态度来抒发自己内心所尊崇的超然物外的气度。宗婉以此诗赠与后辈,并借此典故,期望后辈能够不为世俗所累,树立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拥有豁达豪放的人生气度。

对宗婉来说,对后辈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诗赠题为儿辈拟作》中借沈朝初的典故来教导后辈不要盲目追求富贵,要洁身自好,懂得享受生活。《再叠官字韵书示葵儿》中借伍子胥、赵壹典故直刺现实,意在教导后辈懂得藏拙,能屈能伸,且为人正直磊落;在治学上有所成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交友接物上能够做到隐忍,向贤人学习;要清廉奉公,安守本分。

总之,宗婉在赠晚辈诗中以温婉细腻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体现了江南闺秀文人所独有的温柔与伤感,其诗歌以凄凉哀怨为基调,而兼有豪放刚正之气,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注释:

①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见《萧红全集》第927页,哈尔滨出版社,1991

②萧红.《呼兰河传》见《小红小说全集》第549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91

③~⑤萧红.《生死场》见《萧红全集》第56~60页,哈尔滨出版社,1991

⑥萧红.《生死场》见《萧红全集》第75~76页,哈尔滨出版社,1991

⑦~⑩萧红.《呼兰河传》见《萧红全集(下)》第751~753页,哈尔滨出版社,1991

{11}萧红.《萧红文集》第62页,哈尔滨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1991

[2]林贤治编注.萧红十年集(上、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李漢平.一个真实的萧红[M].东方出版社,2011

[4]寿静心.女性文学的革命——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王彬彬.关于萧红的评价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1(8)

[6]刘洁.中国女性写作文化思维嬗变写作[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刘勇,孔庆东,程光炜,吴晓东,郜元宝.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吕新.追求生命的真意——论萧红作品的生命意识[J].浙江学刊.2001(5)

[9]林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鉴赏[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

猜你喜欢
解读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诗歌是光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00:03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36:18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诗歌论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2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