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沿岸三种民间手工艺现状分析研究

2014-10-21 03:03于瑶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西城黑陶手工艺

于瑶

(青岛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胶州湾沿岸三种民间手工艺现状分析研究

于瑶

(青岛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现状不尽相同。本文报告分析了胶州湾沿岸三种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措施,希望借此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民用器具手工制品的关注。

胶州湾;民间;手工艺;现状

现如今,大家普遍把目光投向绘画、陶瓷等工艺品而忽略了许多民用器具的艺术设计,然而事实上,许多长久流传下来的民用器具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传统的制作技艺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最朴实自然的艺术感受。

在家族企业研究领域中,盖尔西克提出的三环模型(图1)由于形象地描述了家族、企业和所有权3个子系统在家族企业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得到了家族企业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在家族子系统中,起作用的是来源于家族地位的家族权威;在企业子系统中,起作用的是来源于企业家个人魅力的权威;在所有权子系统中,起作用的是来源于所有权契约的合法权威。可见,家族企业权威体系包括家族权威、魅力权威和合法权威三类。

一、胶州湾沿岸地区三种民间手工艺的现状

(一)城阳西城汇黑陶

位于胶州湾沿岸的城阳西城汇街道有这样一位手工艺人——田守超,坚持着用最传统的方式制造黑陶制品。城阳西城汇的黑陶制作早在明朝就出现了,到民国时期这项技艺已经十分纯熟。西城汇黑陶制品类别多样,不仅日常生活器皿热销全国,还有陶瓦、龙头等传统建筑用件。直到建国初期,城阳西城汇黑陶一直处于兴盛时期。然而建国后,随着国内生产水平提高,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使得价格更为低廉耐用的不锈钢、塑料等新型日常用品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全手工生产的传统黑陶制品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的西城汇村家家户户都做黑陶,现在却只有田守超夫妇在坚守着这门手艺。

西城汇黑陶的制作技艺不算复杂,原料取自村旁黑水河岸边的地下一米的黑粘土,使用现代科技调查发现这种黑粘土主要化学成分是无机硅铝酸盐,并富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还可以吸附过滤有害元素,制作饮食器皿再合适不过了,我们不禁惊叹500年前的先人挑选了这么合适的一种原材料来制作黑陶制品。艺人田守超将黑陶粘土采集回来后先和泥,和好后便制作陶胚,经过阴干后打孔,入自家窑里烧制两天一夜,烧制期间火候的把控很重要,需要烧、熏、焖等方式相配合,期间他会和妻子轮流看窑烧制。每窑每次产出大概一百个左右成品。现在这些成品基本都是家用饮食器皿,大致没有什么装饰,销路基本都是被村里大队收购然后在附近销售,尺寸最大的每个也不超过30元。

与西城汇黑陶和泊里红席相比,即墨王家葛村的面磕子算是发展的最完善的一项手工艺产业了。山东人爱吃面食,与面食相关的手工艺品花样繁多,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山东的面塑,特别是胶东半岛有祭海的习俗,祭海节上,各式各样的面塑饽饽制作之精巧令人惊叹。除了重大节日制作相对正式的面塑,日常生活中胶东人也喜欢使用面磕子制作面食。即使是现代的胶东人基本上每家每户也都有几个精美的木质面磕子,在家制作面食时经常使用。

要说泊里红席的起源,可就颇具传奇色彩了,相传这泊里红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在遭受膑刑后流浪至泊里一带,发现当地盛产高粱,便用高粱杆来编制成的席子,后来附近的人都跟着编,逐渐演变成现在家喻户晓得泊里红席。这个传说的真实与否无从考究,但泊里红席的历史确实是有上千年之久的,与其制作技艺一并流传下来的还有胶东地区各类与之相关的民俗,结婚要铺红席,送礼也送红席,总之红席代表着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的好兆头。从民国时期一直到解放后,泊里红席更是名噪一时,当时的泊里镇可以说家家户户都编红席。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泊里红席的发展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一来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即使是在农村,许多人也已经改为使用床而不是炕,二来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使得许多民俗不再延续,还有就是国内生产水平、交通运输及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大发展,使得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各类编织制品以低价耐用的姿态进入到人们视野内,这种耗时长制作精良纯手工编制的泊里红席逐渐不再受人追捧甚至被遗忘了。到2000年以后,泊里镇继续编红席的手工艺人少之又少,与当年家家户户编红席的场景大相径庭,当时的泊里红席,面临着与现在西城汇黑陶相同的窘境。

(二)泊里红席

当然,泊里的红席产业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并不是所有泊里红席的手工艺人都像管家庄的手工艺人这么幸运,因为像管家庄村这样,成立专门的泊里红席编织基地统一销售的村子为数不多。距离管家庄路程不远的马家庄有一位泊里红席手工艺人王保定老人。老人今年已经74岁了,6岁便开始学习编织,现在的他自己一个人在狭小破旧的老宅子里编织红席,他的红席售价大约在150元每平米,靠编织红席月收入大概仅在1500元左右。

是的,在看到她的一刹那,青辰的心里突然闪现了“仙子”这样的念头。这种念头,或许起源于对方独特的容貌气质,以及迥异于云浮族的衣着和装扮。不过,这念头又很快被他压了下去,因为他看到,这位“仙子”,并没有传说中的腾云驾雾,而是从山脚下的密林中慌慌张张地冲了出来,一边狼狈地回头张望,一边沿着布满荒草与乱石的崎岖山路,踉踉跄跄地向着山上爬。

这三类手工艺制品的相同点是,都是民间用品的制作,都有悠久的历史,采用天然材料并有一套传统的制作方法。

我国的编织工艺,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各类编织制品了。其中,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的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织成的,著名的泊里红席便是草编制品的一种。泊里红席编织技艺十分讲究,从收集高粱杆到最后编成成品,要经历十几道复杂的工序,编织出的作品一般红白两色,手感顺滑平整,早前主要是胶东农村地区铺在炕上使用的席子,近些年随着市场需要,也逐渐出现编织工艺品壁挂等。

步骤有:第一,做好准备,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从不同层次的习作中选择几篇有一定代表性,或优或劣,或标点或句子,或段落或篇章,用课件准备好;第二,明确要求,在师生同改前,让学生再一次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和目的,知道此次修改的要点;第三,共同评议修改,课件出示代表作,对照习作要求和修改要点,边读边议,从句到段再到篇,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第四,师生共同总结该文的优缺点,一起提出适当的建议,如还可以怎么写、写什么。这样,通过师生交流,传授给学生自我修改的方法和要领,让学生从范例中发现问题,懂得怎么写、怎么改。

这种西城汇黑陶器皿,采用全手工传统技艺制作,造型质朴,质地细腻光泽,没有过多的修饰反而给人更加回归自然的淳朴享受,加上天然健康的选材,其实很契合现代人的需要。然而田守超坦言现在做黑陶制品收入不佳,村里没有人愿意继续从事这一手工艺制造,只有他一个人在坚持。事实上早在2011年,城阳西城汇的黑陶技艺已经被收录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在当时得到多家媒体宣传。然而时隔几年,当我们再次走入西城汇,发现这种黑陶技艺依然是惨淡延续甚至每况愈下,艺人的生活状况没有发生太多改变。

问:我是《养生三记》的读者,很信任你。不知你记不记得,我曾为老伴的身体状况向你咨询,他腿肿,脚也肿,鞋得穿大一号的;小腿发痒,总挠。你建议吃麦绿素,他死活不吃。无奈之下,我先服用,晚上睡眠好,白天特有精神。他看效果这么好,动心了,也试着服用。今年一月九号开始吃,现在腿肿已消,小腿有时还痒,但人有精神头了,每天主动服用,可用心了。请问他的小腿痒,还需要吃什么补品?

所谓面磕子,是采用优质苹果木、梨木,经过十多道复杂工艺制成的,早在19世纪初期,葛村人就已经开始制作面磕子了,这项技艺经过了两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科学的制作方法了,制作程序包括没墩、割板、画样、下料、起框、站框、抢平、站花、刀割、刨光。大体流程简单总结下就是,选好木料后先切割成厚薄合适的木板,再将面磕子的外轮廓切割出来,中间除掉一块木料,细加工后刻入吉祥纹样,最后打磨抛光即可。制作完成的葛村磕子,雕刻精美,造型多样,有饽饽磕子,也有糕饼磕子,有元宝造型的,也有寿桃造型的,鲤鱼造型的等等。

(三)即墨王家葛村面磕子

在过去,这一系列的程序都是由全手工制成,然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机械化的推动下,葛村磕子有几个前期环节,例如割板、下料等都是使用机器加工完成的,但后半部分刀割雕花等的环节依旧是全手工完成的,内里的纹饰传统古朴,刀法流畅生动,让人不得不赞叹磕子艺人的手艺之精湛。目前葛村磕子生产模式仍然以家庭作坊为主,没有大型厂房统一生产,销售方式却已经不仅限于以前各家拿着自己制作的磕子到附近集市上卖,而是也有专人收购,甚至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上门订货,销售渠道的多样化也体现出葛村磕子的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仍旧发现葛村磕子的手工艺人普遍年纪偏大,年轻人很少。51岁的艺人王道进告诉我们,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居多,能够愿意继承他们老一辈的这门手艺的人很少。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已经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年轻人学习继承这一手艺。

二、西城汇黑陶、泊里红席和葛村面磕子现状的对比分析

与西城汇黑陶有所不同的是,在2008年泊里红席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该项手工技艺得到政府大力扶持。在泊里镇管家庄村,村里设立了专门的编织基地,虽然基地不算大,但农闲时家家户户都凑到一起进行编织制作,改善了劳动环境,不但统一制作提高了效率,并且统一销售,以前只是在村子附近的集市零散售卖的红席,现在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开始远销海外,由于是纯手工制造,在海外备受追捧。在编织基地的旁边,还有一间小小的展览馆,馆内收藏着许多精美的红席作品,任何一个管家庄的手工艺人都能过来头头是道的讲述一番泊里红席的技艺与发展。为了适应市场,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管家庄的手工艺人正进行着各种新的尝试,从编织的板式花样,到产品类别,都力图有所创新。

确立反假冒为商标保护的第二支柱——《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之目的解析............................................................................................刘丽娟 02.56

泊里红席在经过一段萧条期后,重见光明,这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与推广,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虽然现阶段来看,泊里红席的生产现状有待进一步提高,仅一个管家庄村的手工艺人们得益是远远不够的,不过任何事物的发展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期待未来的泊里红席享誉海内外,成为家家户户都知晓的手工艺制品。

三者之间,目前发展状况最令人堪忧的是只有一位手工艺人还在坚持的城阳西城汇黑陶,其实西城汇黑陶的状况跟当年的泊里红席很像,它完全可以借鉴泊里红席的生存方式进行改革,由村里统一组织会做黑陶的手工艺人,重新拾起这门手艺,建立一个小型的生产基地,并由专业人员负责拓展销路,统一销售,有了可观的收入,相信手工艺人也会重拾振兴西城汇黑陶的信心。

然而与西城汇黑陶和泊里红席不同的是,葛村磕子手艺没有经历一个极度的萧条时期,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黑陶和红席普遍都出现了新型材质的替代品,这些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新型产品质优价廉,而面磕子则始终采用果木和传统手艺制成。事实上市场上也有塑料磕子,但老百姓觉得它们有质脆、用起来不顺手等缺点而不被认可,山东地区的市场上多出现的还是这种木质磕子。有些人便会问,既然不愁销路,为什么葛村的面磕子没有大规模建厂制造?据葛村磕子的手工艺人讲,曾经也有人要在村里建大型模具厂,但由于艺人即使自己在家制作也有人自动上门收购订购,这样挣的钱比在厂里做工匠要来的多且更自由灵活,所以没有人愿意去厂里工作,所以到现在为止,葛村磕子依然是主要以家庭作坊的模式进行生产销售,即使村里的小型的加工厂,也是仅限亲戚朋友合伙。我们不禁想到,如果葛村面磕子大兴厂房,进入全面机械制造,则会失去原有的手工韵味,在当下机械化生产的大背景下,这种手工制品更加弥足珍贵。试想将凝聚了手工艺人的智慧与心血饱含人情味的而不是冰冷机器制造出的面磕子拿在手里,是一件多么温暖人心的事情。

三、总结

现代人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压力较大,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回归自然、渴望简单质朴生活的本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对于机械生产由好奇到追捧进而转向冷淡与麻木,然而对昔日的传统手工制品的感情却愈发强烈,市场上的各类手工制品价格也一路攀升。而胶州湾沿岸的这三项手工艺制品,都是采用最天然的材料与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打造出最质朴自然的民间生活用品,十分契合现代人的生活诉求,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相信如果得到更多的支持,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做好推广的工作,再加上手工艺人们的付出与坚持,一定可以将这些手工艺制品传承、发展下去。

J528

A

1005-5312(2014)29-0175-02

猜你喜欢
西城黑陶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简论龙山黑陶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西城驿遗址浮选植物遗存分析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张掖西城驿遗址2014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
结缘黑陶,难却快乐着
西城红场·大型当代艺术展——蚂蚁 蚂蚁 蚂蚁 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