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银珠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结构手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池银珠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行业日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结构性装饰手法作为服装装饰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结构性装饰效果主要是在服装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缝制体现,其发展受到社会与个人、主观与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追求结构造型独特、装饰材料和工艺大胆创新的今天,结构性装饰手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构性装饰;结构线;造型;风格;多元化
现代服装设计中结构性装饰手法的分类主要包括开口方式、接缝的不同方法、镶嵌的设计手法、褶的形态、裥的自由组合变化、塔克的形式规则以及外折省与开花省的新颖形式等七个方面。结构性装饰手法的开口设计造型一般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不同部位的开口或开叉形式增添了服装的款式变化。不同面料和版型的服饰接缝方式也存在差异,设计师在嵌条缝、平叠缝等传统常规缝型的基础上又不断加以创新,有效增强了服装的设计感和视觉效果。同时,运用珠子、花边、穗等装饰性辅料为服装增添了更为浓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褶也是结构性装饰手法的形式之一,分为自然褶、堆砌褶和抽褶三种形式,一般由面料特性和服装版型决定。而裥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服装设计中,具有高雅大方、整齐端庄的特点。塔克是将折裥用缝迹固定,分为立式塔克和普通塔克两种形式,在服装设计中主要起装饰作用。最后是外折省与开花省的新颖形式,外折省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结构性装饰手法,主要应用于肩部、腰部和领围等部位;而开花省则一般应用于肚省和腰省,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
(一)影响结构性装饰手法发展的社会客观因素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结构性装饰手法的发展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当代艺术思潮的革新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服装结构性装饰手法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才会提升。此外,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服饰审美,例如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社会阶层都有严格的装束限制,带有华丽装饰性色彩的服饰往往只有上层高官权贵才具有穿戴资格。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服饰审美标准也存在差异,我国56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服装结构性装饰手法的发展也深受时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着装风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服装的结构性装饰也将呈现更加多样化的发展局面。
(二)影响结构性装饰手法发展的个人主观因素
每个人的穿衣打扮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受到个人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及经济条件等的制约。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较低的社会中下层阶级一般更讲求服装的实用性;而经济条件和教育背景良好的社会中上层阶级则更加追求服装的艺术感和品质感。从一定意义上讲,服装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和文化修养,是个人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形式,因而个人在选择服装时往往需要考虑自己的年龄、地位和身份,这些都深刻影响着服装结构性装饰手法的应用。现代人不仅考虑服装的实际功用,更追求服装元素的个性化与时尚感,这也为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设计水准和要求。
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大师Andre曾说过:“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应当是一位社会学家,他应该充分了解并能够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现代服装设计中结构性装饰手法的应用应当充分结合现代设计工艺和时代发展特色,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充分满足现代人的艺术审美需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为结构性装饰服装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结构性装饰手法呈现于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国内经济和意识形态跨越式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摈弃了传统的单纯追求服装实用性功能的服饰购置理念。在当今时代的服装流行趋势中,日本风、印度风及中国风等民族风格服饰占了较大比重,尤其是东方风味的服饰作品深受追捧和喜爱,这为我国结构性服装装饰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智慧的古代人民为我们留下了镶、滚、盘钮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服装装饰技艺,这些技艺现已被世界知名服装设计大师广泛采用,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韵味和设计感。中国设计师要充分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赋予服饰更多的民族文化蕴涵,使中国服装设计更好地面向全球走向世界。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结构性装饰手法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设计师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与个人对服装装饰的心理需求,通过自身敏锐的感知来引领服饰潮流和市场导向。中国服装设计师应充分把握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与民族特色,将传统与现代工艺技法相结合,凭借自身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智慧推动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
[1]杨旭.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D].天津工业大学,2004.
[2]巴桂玲.服装特殊结构的立体构成与影响因素分析[D].东华大学, 2007.
J523
A
1005-5312(2014)29-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