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海同呼吸的深圳河

2014-10-21 23:11燕子
焦点 2014年10期
关键词:深圳湾涨潮河水

燕子

许多中国人都知道深圳有条著名的河,名字就叫深圳河。

但大多数在深圳居住或留连过的人,都不曾见过这条河。

深圳河,有时像一个虚幻的符号,没有人去探究它到底在哪儿,真容又是如何。人们来到深圳,喜欢看海去,极少听见有人说想看看深圳河的。

我呢,却一直与这条河朝夕相对,通过它的水感受着大海的气息。

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来到深圳,家住滨江新村。那时,“村屋”下舒纵而过的滨河路还在娘胎里,今日上步南天桥东至红岭立交路段的滨河路及其南侧的地方,星罗棋布着大小不一的水塘。一道流动的光影从东面方向罗湖口岸那边的山岗深腹之间蜿蜒而来,穿过平静的格子般水塘镜面,这就是深圳河。这条河向西南悠然流淌,河的尽头,是同样有名的深圳湾。

深圳河低吟着流向大海,海湾像个情人太多的老人,对它的到来一副可有可无的姿态,半推半就,吞下又吐出。这一吞一吐之间,便让深圳河有了奇特的风貌:河水倒流。

第一次看见深圳河水倒流,是在将近30年前的某个夏日。那天,天气晴朗,鸟鸣如歌,能见度极好。我站在自家房舍的阳台上远眺,但见深圳河波光与日光相接,光影氤氲中,有个什么东西在水中自西向东缓缓移动,定睛细观,是一根上面还挂着叶子的树杈。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兀自轻嚷:“哟!深圳河水倒流!”

自幼在内陆生活,见过大江小河,水都是往低处顺流的,乍见河水逆流,自然惊讶万分,感到一种魅惑。

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对深圳河进行了一番了解。它发源于梧桐山牛尾岭,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深圳,最终流入深圳湾。30年前的深圳湾,仅仅开发了华侨城锦绣中华和一个小游乐场,那时人们称这一景观为“小人国”。绵绣中华周边的环境,还是延续着恒久不变的寂静。在河尽头海之边的滩涂上,则充满无穷的活泼的喧嚷。

当年的深圳湾,与今日填海造城之后的样子大不相同。它自然弯曲成一道修长的弧线,长着一片美丽的红树林。红树是种非常奇特的生物,它是树,却不像别的树那样,果子成熟后落到地上发芽,又或者折枝插土而生。它是种胎生植物,种子依附在母体上生根发芽,待长成小红树之后,才带着一个像船儿似的小兜兜,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体,落到海滩上,然后生根。倘若在刚落下之际正好遇上海潮,来不及扎根便被卷出大海,那小兜兜就载着小红树漂啊摇啊,无根浮萍似地在海上漂个一年半载,最后流落到某个偏僻的小岛滩涂,根须一旦扒拉到淤泥,便落地生根。十年八年后,又衍生出另一片旺旺的红树林。

深圳湾内的红树一株株姿态各异,或大或小,或老或嫩,有的亭亭玉立,有的整棵偃卧水中,有的跳舞似的扭斜着腰。嫩叶轻拂水面,老根横虬清流,有的已被裹上一层厚厚的钙壳,犹如玲珑的海底珊瑚。它们根根相缠,枝枝相交,似手挽着手连成一体,彼此不离不弃。白天看去,树干上一抹天然的哑红色和树冠的翠绿冲破了海天之间的冷调子,把海岸点缀得更加色彩斑斓。林下活动着各种各样的小生物——蓝得透明的螃蟹,在水中像片片精灵一闪而没的小鱼,犹如埋伏着的战团突然出击弓身一跃的虾群,一丛丛轻如蛛丝的蜉蝣,还有五光十色的贝类……就引得候鸟群至,野鸭下蛋……海潮荡漾,拍打出有节奏的哗啦声响;鸬鹚、鹤鹬等一边在浅水中漫步一边低头啄食小鱼小虾,不时发出轻柔的咕咕声;苍鹭、沙鸥、老鹰们吃饱喝足了,啪啦啪啦扇着翅膀,在空中进行花式表演。一切喁喁之声混合在一起,使这处地方充满一种温柔与蛮荒的和谐情调。

每逢春天,在这温柔乡中的候鸟们就会先后起飞,回到北方生儿育女;每逢秋天,它们又几代同堂携家带口不远千万里飞翔而来。春秋时节的深圳河,就像大鸟们的一个航标,河的上空时见群鸟展翅翱翔,河边也时见群鸟落脚小憩。有时,河面上缓缓漂着若干由两岸落入的枯枝败叶构成的浮物,犹如小花船,小青蛇、矶鹬、小水鸭都成为乘坐这一艘艘小船的观光客,它们随意上落,淡定而立,随水漂流。

鸟儿们最喜欢在深圳河落脚的时分,大多是河水最浅的时候。这时河床暴露,觅食容易。深圳河水的满浅,与大海的涨潮和落潮血脉相连。涨潮时,海水上涨,河水倒流;退潮时,海水撤退,河水也像被龙王吸干一样。遇到农历初一、十五“落大潮”,海洋吸力大,河水呼啦啦随落潮而去,本来就不大的深圳河一转眼变成小水沟,看上去只需要蹚几步就可以过河了。中国古书上说“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两次,在白天叫潮,在夜间叫汐。潮汐起落时间因顺月球的引力而变化,每日不一。随着深圳湾潮汐一日之内两涨两退,深圳河也时刻变幻着盈亏。当大海涨潮时,原本已经流到河口准备扑入大海怀抱的河水又被推动着节节后退,溯流而上。河水对大海这种戏弄并不在意,怡然自得地进退相宜。

大约9年前,我搬了家。这时的滨河路早已车水马龙,路南侧靠近深圳河的窄长地带,水塘早已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见缝插针的楼房。我的新家居,就紧贴着深圳河,对河也就愈加情深。

但这条河之于我,却有着一道真实的、不可逾越的铁网围栏。在深圳原住居民的记忆中,30多年前他们用河水灌溉田地,在河中洗衣洗菜,捕鱼捉虾,撑船运输。自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之后,从沙头角中英街到深圳河入海口绵延20多公里的边防线便一直横亘在岸边,作为一个在深圳工作生活已经30年的人,我日夜与河隔网相望,咫尺天涯——我不能乘船游河,甚至连触摸一下河水都不可能。

事实上,我也丝毫没有在河中戏水的欲望。深圳河之臭、之脏,连鱼儿都没法生存,早已成为深圳之痛。而因为河的污水垃圾流入深圳湾,原本风姿绰约的海湾也濒临变成死湖的边缘。近几年,深圳河岸的候鸟踪迹逐渐稀少。随着香港方面在河的南岸筑起一道新的铁网,夜灯大放,生态环境昼夜难分,鸟儿都几乎绝迹了。也许是河中的污垢太多,秽物结淤,导致水质滞重,流动十分缓慢,即使刮台风下大雨,也只是略有荡漾,难起波浪,色似中药汤。某日,深圳河的臭味又沁入肺腑,我不禁哼起“一条大道河波浪宽”的旋律,不过,歌词却变成了这样:“一条小河无波浪 / 风吹臭气熏两岸 / 我家就在岸上住 / 闻惯了河中的恶臭 / 看惯了河滩的垃圾场 / 这是美丽的深圳 / 是我生活的地方 / 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 / 创造更迭如此的不堪……”

因为满怀对深圳河和深圳湾、对大海的爱,我不忍着笔太多去描述它们的不堪模样。不管怎样,这条河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每天一睁开眼睛就看到的风景。我最喜欢的是涨潮时分,看着河水慢慢倒流,河面逐渐饱满,水一点点地遮盖住河床上的污泥烂淖,在阳光或月色下倒映着蓝天白云或一轮明月,波光粼粼,涟漪潋滟,实在尚存几分美好。还有聊以安慰的是,河对岸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仍然是一片宝贵的湿地,阡陌水塘相间,绿树缀于当中,尚有零星鸥鸟掠过或停留。有时,看见老鹰在空中盘旋,就知道河中又有小野鸭出现了。偶然,还能看到水中似有大鲶鱼在拱动,用望远镜拉近看,清晰可辨真的是鱼。心中便泛起一丝欣喜,想,生命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顽强,深圳河但凡治理得清洁一点,水中生物便有了生存繁衍的可能,奔流到海的水才不会为海带去污秽。

某个涨潮的清晨,我看着深圳河东方的鱼肚白渐渐清亮,河面上有几艘小船摇曳在烟雾腾腾的水气之中,像极一幅缥缈灵动的都市山水画,一首远古诗歌的意境弥漫开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那几艘小船是深圳海事局的清污船,上面装满从河中捞起的垃圾。我多么希望那是一艘艘打鱼或观光的小船,又或者,上面真的有一位帅哥,无惧前方险滩,逆流而上,寻找在水一方的佳人,那才真是人间至美的一幕。

猜你喜欢
深圳湾涨潮河水
涨潮
且将小虾还给河水
情系卫河水
“水城”被淹
清清河水映菊乡
深圳湾公园植物模式分析
神奇的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