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勤智等
摘要:为了研究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苗种培育池水质变化的特点,加强苗种池水质的管理,提高胭脂鱼苗种培育的水平,2010年4~5月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宜宾科研基地的两口胭脂鱼苗培育池(11#和14#池塘)的水温(T)、溶解氧(DO)、pH、铵氮(NH4+-N)、亚硝酸氮(NO2--N)、硝酸氮(NO3--N)、有效磷(PO43--P)和化学耗氧量(COD)等指标在苗种培育期间的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胭脂鱼苗种培育池水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16.00~27.08 ℃);p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62~9.31);DO、COD、NH4+-N、PO43--P、NO3--N、NO2--N等均在合理范围内,且NO3--N和NO2--N含量相对较低。在本试验采取的养殖方式下,胭脂鱼苗种培育池的水质较好,但也必须注意其肥度控制,同时适时补注新水,保持其水质良好。
关键词: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苗种;水质;理化因子
中图分类号:S96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6-3862-04
Abstract: The water temperature(T),dissolved oxygen(DO), pH, ammonia-nitrogen(NH4+-N), nitrite nitrogen(NO2--N), nitrate nitrogen(NO3--N), phosphate phospho(PO43-P)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in rearing ponds of Myxocyprinus asiaticus larvae were investigated in Yibin scientific research depot of Fish Reseach Institute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April to May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 temperature was varied from 16.00~27.08 ℃,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pH was fluctuated between 7.62 and 9.31,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DO、COD、NH4+-N、PO43--P、NO3--N、NO2--N were in the reasonable range contents of NO3--N and NO2--N were relatively low. Under this condition, rearing ponds water quality of Myxocyprinus asiaticus larvae was good. It must be noted that the fertility should be controlled and fresh water should be timely recharged to keep the water quality good.
Key words: Myxocyprinus asiaticus; larvae; waters quality;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胭胭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我国特有名贵珍稀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江段。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胭脂鱼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被我国列为濒危物种[1-4]。目前,有关胭脂鱼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集中在胭脂鱼的生物学、人工繁殖以及仔幼鱼发育和苗种培育等方面[5-9]。水是池塘养殖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池塘养殖的成败。为此,了解胭脂鱼在苗种培育期间的水质变化特点,对胭脂鱼苗种培育的科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胭脂鱼苗种培育池的水质进行研究,旨在为胭脂鱼苗种培育期间的水质管理提供参考,提高其苗种培育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测池塘的基本情况
2010年4~5月(从胭脂鱼水花下塘至培育为3 cm的规格苗种),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宜宾市科研基地选择了11#、14#两口胭脂鱼苗种培育池塘作为试验池塘。两口池塘均为石砌池塘,水泥底,长方形,东西向。其中,11#池塘面积为307 m2,放养密度约为80尾/m2;14#池塘面积为462 m2,放养密度约为100尾/m2。水源为金沙江水,池塘管理采用家鱼苗种培育模式,开口饵料为轮虫,后期饵料为水蚯蚓。水花下塘时水位为0.3~0.4 m,以后每3~5 d加注新鲜水1次,至培育末期水位加至1 m左右。两口池塘管理基本一致,苗种成活率均在95%以上。
1.2 水样的采集与测定
1)日变化监测。胭脂鱼苗种培育期间,每天对试验池塘采样检测理化指标。测定项目包括:水温、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pH、铵氮(NH4+-N)、亚硝酸氮(NO2--N)、硝酸氮(NO3--N)、有效磷(PO43--P)、碱度、硬度等。取样在上午9:00进行,采样位置在池塘的中心部位,因胭脂鱼苗种培育池水较浅,一般距底0.2 m处。水样装入具塞聚乙烯瓶带回实验室立即测定,所有指标当天测定完毕。同时,水温用半导体温度计,pH用pH-1型便携式pH计现场测定,DO用Winkler法现场固定后带回实验室测定。所有测定参照相关文献[10,11]。endprint
2)昼夜变化监测。从4月27日6:00至4月28日6:00,每4 h取水样1次,共计7次对上述指标做连续一昼夜观察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本试验所有结果均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温变化情况
胭脂鱼苗种池的水温变化范围为16.00~27.08 ℃(图1),随环境温度的上升逐渐升高,与环境温度变化基本一致。两个池塘的水温基本差别不大,其中,11#池塘的水温变化范围为16.20~27.08 ℃,平均温度为(21.37±3.06) ℃;14#池塘的水温变化范围为16.00~27.02 ℃,平均温度为(21.34±3.23) ℃。
由图2可知,11#池塘日温差为4.88 ℃,最高温度为23.85 ℃,出现在18:00;最低温度为18.97 ℃,出现在6:00。14#池塘日温差为3.52 ℃,最高温度为22.56 ℃,出现在22:00;最低温度出现在6:00,为19.04 ℃。14#池塘水温变幅较11#池塘小,水温较为恒定,这可能是14#池塘池水较深的缘故。
2.2 pH变化情况
胭脂鱼苗种培育期间的pH变化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11#池塘pH为7.62~9.10,平均为8.34±0.50;14#池塘pH为7.84~9.31,平均为8.65±0.55。试验初期,两个池塘的pH均较低,其后逐渐上升,最后又有所回落。pH的变化与水体CO2含量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2-14],其CO2含量变化主要受浮游植物的变化影响,这与本研究观测结果一致。试验初期,浮游植物生物量很少,CO2含量主要受水源和放养生物呼吸的影响,pH比较稳定,略高于水源pH。随着浮游植物生长,生物量逐渐增大,pH逐渐上升,特别是晴天时候,由于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pH上升幅度更为明显。试验后期,由于均是阴雨天气,所以pH又有所回落。
从其日变化(图2)看,两个池塘pH的最低值均出现在凌晨6:00,分别为7.89(11#池塘)和8.75(14#池塘),最高值11#池塘出现在22:00,为8.45;14#池塘出现在18:00,为9.67。两个池塘的日较差分别为0.56(11#池塘)和0.92(14#池塘),这应该是浮游植物昼夜活动变化的结果。白天由于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导致pH不断上升;晚上则以呼吸作用为主,不断产生CO2,于是pH开始降低, 但由于时滞作用,最高pH出现在22:00左右。
2.3 DO变化情况
试验期间DO的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11#池塘的DO在2.88~17.55 mg/L之间,平均为(8.34±4.64)mg/L;14#池塘在3.15~19.30 mg/L之间,平均为(8.66±5.34) mg/L。试验初期,池塘的DO均较高,其后逐渐下降,后又逐渐上升,后期又有所回落。池塘浮游植物较少,DO主要靠水源补充和大气溶解,同时细菌和耗氧有机物较少,所以其DO较高,但水体DO的补充速度远远小于水体的耗氧速度,所以其DO逐渐下降。同时由于14#池塘放养密度更大,所以其下降速度也更快。随着浮游植物逐渐生长,水体DO的补给能力逐渐增加,水中DO也随之逐渐上升。但浮游植物增加时,其呼吸耗氧量也在增加,加上试验后期的连续阴雨天气,因此后期水体DO又有所回落。
DO的昼夜变化与pH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4)。11#池塘和14#池塘最低值均出现在凌晨6:00,分别为5.25 mg/L和12.54 mg/L;最大值出现在18:00,分别为8.72 mg/L和28.94 mg/L。日较差分别为3.47 mg/L和16.40 mg/L。池塘DO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所以呈现出与pH相似的变化规律。同时,由于14#池塘较肥,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大,其DO的昼夜变化更为显著,日较差达16.40 mg/L,其DO最高值甚至高达28.94 mg/L的超饱和状态,使苗种池鱼苗发生气泡病,及时添注新鲜水才得以解决。
2.4 COD变化情况
试验期间11#池塘COD为3.57~6.69 mg/L,平均为(5.17±0.88) mg/L;14#池塘为2.22~9.38 mg/L,平均为(7.05±1.62) mg/L。由图3可以看出,胭脂鱼苗种池的水质较好,COD较低且波动不大,远远低于其他养殖池塘[15,16]。这应该与培育池没有底泥,而且经常添注新水有关。但从COD的变化趋势看,如果不补充新鲜水的话,其COD将逐渐上升。
COD的昼夜变化如图4所示。两个池塘最低值都出现在凌晨6:00,分别为3.57 mg/L(11#池塘)和6.70 mg/L(14#池塘);最高值出现在18:00,分别为5.64 mg/L(11#池塘)和10.68 mg/L(14#池塘)。COD变化与水温的变化基本一致,这应该是生物活动随水温变化的结果。
2.5 营养盐变化情况
试验期间各营养盐的变化如图5所示。其中,NH4+-N在11#池塘为0.104~1.398 mg/L,平均为(0.795±0.479) mg/L;在14#池塘0.138~1.976 mg/L,平均为(0.874±0.667) mg/L;PO43-P在11#池塘为0.003~0.039 mg/L,平均为(0.016±0.013) mg/L;在14#池塘为0.005~0.112 mg/L,平均为(0.030±0.033) mg/L;NO3--N在11#池塘平均为(0.025±0.048)mg/L,14#池塘平均为(0.005±0.012) mg/L;NO2--N在11#池塘平均为(0.003±0.004) mg/L,在14#池塘平均为(0.012±0.014) mg/L。endprint
胭脂鱼苗种培育池的NH4+-N含量较高,而NO3--N、NO2--N、PO43--P含量较低,NO3--N和NO2--N有时甚至检验不出。但根据营养物质在水中的循环特点[17,18]以及池塘较高的DO来看,应该不存在营养盐的缺乏问题。从池塘NH4+-N来变化看,营养盐的变化与浮游植物的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试验初期,浮游植物尚未生长,营养盐普遍较高。随着浮游植物生长,特别是晴朗天气,浮游植物迅速生长,营养盐下降极快,但仍然保持在一定水平,说明水体不缺乏营养盐。而试验后期的回升也是补充施肥的结果。
6:00至18:00,营养盐逐渐下降,从18:00后其营养盐又逐渐上升。在凌晨2:00出现了一个下降,是18:00时发现14#池塘DO过高产生气泡病,补充新鲜水的结果(图6),这也是与浮游植物活动的变化一致。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期间胭脂鱼苗种培育池水质总体良好,但其肥度控制是关键。养殖池塘保持一定的肥度对池塘的水质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点已取得科技人员和养殖户的认同,但是具体多大的肥度才合适却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在池塘养蟹上就存在清水养蟹与肥水养蟹之争[19-21],通常认为这与养殖对象有关。对于胭脂鱼,由于目前未见该方面的研究报道,所以主要还是采取施基肥与补充施肥相结合的传统鱼苗培育方法。本试验结果表明,胭脂鱼苗种池水质过肥,特别是后期对池塘水质调控十分不利。在晴朗天气,池塘浮游植物过多、肥度过大极易出现高DO、高pH的状况,使胭脂鱼苗产生气泡病或造成pH中毒的情况。因此,在鱼苗下塘前,施一定量的基肥(以无机肥为主),使池塘DO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可以避免下塘时DO快速下降造成低氧或缺氧,同时对池塘前期的水质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随后则不应再补充施肥。据试验监测,培育期间不存在营养盐的缺乏,此时池塘中的营养盐足够使浮游植物维持一定的生物量,保证池塘保持较高的溶氧水平;相反,如果补充施肥的话,使浮游植物过快生长,很容易导致高DO、高pH状况的发生。
此外,适时补注新鲜水也是保持胭脂鱼苗种池水质良好的一种重要手段。试验表明,培育前期水深不宜过深,以0.30~0.50 m为宜。过深培育不利于池塘水温的快速提高,同时会增加鱼苗的索饵耗能,影响鱼苗生长。在培育过程中还应注意随时补注新水(每3~5 d补水1次),使培育末期水深达到1.00 m。而且,补充新水对培育后期避免水温昼夜剧烈波动,对保持COD、NH4+-N在较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2] 吴国犀,刘乐和,王志玲,等.葛洲坝水利枢纽下宜昌江段胭脂鱼的年龄与生长[J].淡水渔业,1990,20(2):3-8.
[3] 邓 中.三峡水利枢纽对长江白鲟和胭脂鱼影响的评价及资源保护的研究[A].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2-51.
[4] 刘乐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对中、下游主要经济鱼类影响的综合评价[J].淡水渔业,1991,21(3):3-7.
[5] 余志堂,邓 中,蔡明艳,等.葛洲坝下游胭脂鱼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初报[J].水生生物学报,1988,12(1):87-89.
[6] 吴国犀,刘东和,杨德国,等.葛洲坝水利枢纽坝下宜昌江段胭脂鱼的年龄与生长[J].淡水渔业,1990(2):3-8.
[7] 李骏珉. 胭脂鱼的人工繁殖试验报告[J].淡水渔业,1991(4):16-18.
[8] 邓 昕,邓 中,马 骏,等.胭脂鱼仔幼鱼的摄食习性及其生长[J].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1991,7(2):67-71.
[9] 刘家寿,余志堂,陈金生,等.一龄胭脂鱼摄食与日粮的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1990(3):24-26.
[10] 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72.
[11] 张觉民,何志辉.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335-398.
[12] 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96-102.
[13] 张扬宗,谭玉钧,欧阳海.中国池塘养鱼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4-55.
[14] 姜作发,尹家胜.越冬池冰下浮游生物、溶氧、pH值相互关系及对鱼越冬影响的研究[J].水产学杂志,1999,12(2):1-5.
[15] 董存有.对虾塘COD的变化及其对对虾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海洋科学,1993(3):8-12.
[16] 杨美兰,林 钦,黄洪辉,等.珠江口水域化学耗氧量(COD)的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2005,8(24):22-26.
[17] 曲克明,辛福言,崔 毅,等.鳌山湾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营养状况[J].海洋水产研究,2000,21(3):1-5.
[18] 曲克明,崔 毅,辛福言,等.莱州湾东部养殖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分布与变化[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1):37-46.
[19] 李应森,腾利荣,杨仁民.精养蟹池的水环境调控技术[J].内陆水产,2004(3):22-23.
[20] 张国民,陈海龙,雍庆元.如何掌握河蟹养殖池塘的池水肥度[J].中国水产,2005(2):44-45.
[21] 卞宏娣.池塘养蟹池水肥度的掌握[J].内陆水产,2002(6):14.
(责任编辑 屠 晶)endprint
胭脂鱼苗种培育池的NH4+-N含量较高,而NO3--N、NO2--N、PO43--P含量较低,NO3--N和NO2--N有时甚至检验不出。但根据营养物质在水中的循环特点[17,18]以及池塘较高的DO来看,应该不存在营养盐的缺乏问题。从池塘NH4+-N来变化看,营养盐的变化与浮游植物的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试验初期,浮游植物尚未生长,营养盐普遍较高。随着浮游植物生长,特别是晴朗天气,浮游植物迅速生长,营养盐下降极快,但仍然保持在一定水平,说明水体不缺乏营养盐。而试验后期的回升也是补充施肥的结果。
6:00至18:00,营养盐逐渐下降,从18:00后其营养盐又逐渐上升。在凌晨2:00出现了一个下降,是18:00时发现14#池塘DO过高产生气泡病,补充新鲜水的结果(图6),这也是与浮游植物活动的变化一致。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期间胭脂鱼苗种培育池水质总体良好,但其肥度控制是关键。养殖池塘保持一定的肥度对池塘的水质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点已取得科技人员和养殖户的认同,但是具体多大的肥度才合适却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在池塘养蟹上就存在清水养蟹与肥水养蟹之争[19-21],通常认为这与养殖对象有关。对于胭脂鱼,由于目前未见该方面的研究报道,所以主要还是采取施基肥与补充施肥相结合的传统鱼苗培育方法。本试验结果表明,胭脂鱼苗种池水质过肥,特别是后期对池塘水质调控十分不利。在晴朗天气,池塘浮游植物过多、肥度过大极易出现高DO、高pH的状况,使胭脂鱼苗产生气泡病或造成pH中毒的情况。因此,在鱼苗下塘前,施一定量的基肥(以无机肥为主),使池塘DO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可以避免下塘时DO快速下降造成低氧或缺氧,同时对池塘前期的水质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随后则不应再补充施肥。据试验监测,培育期间不存在营养盐的缺乏,此时池塘中的营养盐足够使浮游植物维持一定的生物量,保证池塘保持较高的溶氧水平;相反,如果补充施肥的话,使浮游植物过快生长,很容易导致高DO、高pH状况的发生。
此外,适时补注新鲜水也是保持胭脂鱼苗种池水质良好的一种重要手段。试验表明,培育前期水深不宜过深,以0.30~0.50 m为宜。过深培育不利于池塘水温的快速提高,同时会增加鱼苗的索饵耗能,影响鱼苗生长。在培育过程中还应注意随时补注新水(每3~5 d补水1次),使培育末期水深达到1.00 m。而且,补充新水对培育后期避免水温昼夜剧烈波动,对保持COD、NH4+-N在较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2] 吴国犀,刘乐和,王志玲,等.葛洲坝水利枢纽下宜昌江段胭脂鱼的年龄与生长[J].淡水渔业,1990,20(2):3-8.
[3] 邓 中.三峡水利枢纽对长江白鲟和胭脂鱼影响的评价及资源保护的研究[A].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2-51.
[4] 刘乐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对中、下游主要经济鱼类影响的综合评价[J].淡水渔业,1991,21(3):3-7.
[5] 余志堂,邓 中,蔡明艳,等.葛洲坝下游胭脂鱼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初报[J].水生生物学报,1988,12(1):87-89.
[6] 吴国犀,刘东和,杨德国,等.葛洲坝水利枢纽坝下宜昌江段胭脂鱼的年龄与生长[J].淡水渔业,1990(2):3-8.
[7] 李骏珉. 胭脂鱼的人工繁殖试验报告[J].淡水渔业,1991(4):16-18.
[8] 邓 昕,邓 中,马 骏,等.胭脂鱼仔幼鱼的摄食习性及其生长[J].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1991,7(2):67-71.
[9] 刘家寿,余志堂,陈金生,等.一龄胭脂鱼摄食与日粮的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1990(3):24-26.
[10] 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72.
[11] 张觉民,何志辉.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335-398.
[12] 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96-102.
[13] 张扬宗,谭玉钧,欧阳海.中国池塘养鱼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4-55.
[14] 姜作发,尹家胜.越冬池冰下浮游生物、溶氧、pH值相互关系及对鱼越冬影响的研究[J].水产学杂志,1999,12(2):1-5.
[15] 董存有.对虾塘COD的变化及其对对虾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海洋科学,1993(3):8-12.
[16] 杨美兰,林 钦,黄洪辉,等.珠江口水域化学耗氧量(COD)的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2005,8(24):22-26.
[17] 曲克明,辛福言,崔 毅,等.鳌山湾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营养状况[J].海洋水产研究,2000,21(3):1-5.
[18] 曲克明,崔 毅,辛福言,等.莱州湾东部养殖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分布与变化[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1):37-46.
[19] 李应森,腾利荣,杨仁民.精养蟹池的水环境调控技术[J].内陆水产,2004(3):22-23.
[20] 张国民,陈海龙,雍庆元.如何掌握河蟹养殖池塘的池水肥度[J].中国水产,2005(2):44-45.
[21] 卞宏娣.池塘养蟹池水肥度的掌握[J].内陆水产,2002(6):14.
(责任编辑 屠 晶)endprint
胭脂鱼苗种培育池的NH4+-N含量较高,而NO3--N、NO2--N、PO43--P含量较低,NO3--N和NO2--N有时甚至检验不出。但根据营养物质在水中的循环特点[17,18]以及池塘较高的DO来看,应该不存在营养盐的缺乏问题。从池塘NH4+-N来变化看,营养盐的变化与浮游植物的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试验初期,浮游植物尚未生长,营养盐普遍较高。随着浮游植物生长,特别是晴朗天气,浮游植物迅速生长,营养盐下降极快,但仍然保持在一定水平,说明水体不缺乏营养盐。而试验后期的回升也是补充施肥的结果。
6:00至18:00,营养盐逐渐下降,从18:00后其营养盐又逐渐上升。在凌晨2:00出现了一个下降,是18:00时发现14#池塘DO过高产生气泡病,补充新鲜水的结果(图6),这也是与浮游植物活动的变化一致。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期间胭脂鱼苗种培育池水质总体良好,但其肥度控制是关键。养殖池塘保持一定的肥度对池塘的水质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点已取得科技人员和养殖户的认同,但是具体多大的肥度才合适却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在池塘养蟹上就存在清水养蟹与肥水养蟹之争[19-21],通常认为这与养殖对象有关。对于胭脂鱼,由于目前未见该方面的研究报道,所以主要还是采取施基肥与补充施肥相结合的传统鱼苗培育方法。本试验结果表明,胭脂鱼苗种池水质过肥,特别是后期对池塘水质调控十分不利。在晴朗天气,池塘浮游植物过多、肥度过大极易出现高DO、高pH的状况,使胭脂鱼苗产生气泡病或造成pH中毒的情况。因此,在鱼苗下塘前,施一定量的基肥(以无机肥为主),使池塘DO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可以避免下塘时DO快速下降造成低氧或缺氧,同时对池塘前期的水质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随后则不应再补充施肥。据试验监测,培育期间不存在营养盐的缺乏,此时池塘中的营养盐足够使浮游植物维持一定的生物量,保证池塘保持较高的溶氧水平;相反,如果补充施肥的话,使浮游植物过快生长,很容易导致高DO、高pH状况的发生。
此外,适时补注新鲜水也是保持胭脂鱼苗种池水质良好的一种重要手段。试验表明,培育前期水深不宜过深,以0.30~0.50 m为宜。过深培育不利于池塘水温的快速提高,同时会增加鱼苗的索饵耗能,影响鱼苗生长。在培育过程中还应注意随时补注新水(每3~5 d补水1次),使培育末期水深达到1.00 m。而且,补充新水对培育后期避免水温昼夜剧烈波动,对保持COD、NH4+-N在较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2] 吴国犀,刘乐和,王志玲,等.葛洲坝水利枢纽下宜昌江段胭脂鱼的年龄与生长[J].淡水渔业,1990,20(2):3-8.
[3] 邓 中.三峡水利枢纽对长江白鲟和胭脂鱼影响的评价及资源保护的研究[A].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2-51.
[4] 刘乐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对中、下游主要经济鱼类影响的综合评价[J].淡水渔业,1991,21(3):3-7.
[5] 余志堂,邓 中,蔡明艳,等.葛洲坝下游胭脂鱼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初报[J].水生生物学报,1988,12(1):87-89.
[6] 吴国犀,刘东和,杨德国,等.葛洲坝水利枢纽坝下宜昌江段胭脂鱼的年龄与生长[J].淡水渔业,1990(2):3-8.
[7] 李骏珉. 胭脂鱼的人工繁殖试验报告[J].淡水渔业,1991(4):16-18.
[8] 邓 昕,邓 中,马 骏,等.胭脂鱼仔幼鱼的摄食习性及其生长[J].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1991,7(2):67-71.
[9] 刘家寿,余志堂,陈金生,等.一龄胭脂鱼摄食与日粮的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1990(3):24-26.
[10] 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72.
[11] 张觉民,何志辉.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335-398.
[12] 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96-102.
[13] 张扬宗,谭玉钧,欧阳海.中国池塘养鱼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4-55.
[14] 姜作发,尹家胜.越冬池冰下浮游生物、溶氧、pH值相互关系及对鱼越冬影响的研究[J].水产学杂志,1999,12(2):1-5.
[15] 董存有.对虾塘COD的变化及其对对虾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海洋科学,1993(3):8-12.
[16] 杨美兰,林 钦,黄洪辉,等.珠江口水域化学耗氧量(COD)的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2005,8(24):22-26.
[17] 曲克明,辛福言,崔 毅,等.鳌山湾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营养状况[J].海洋水产研究,2000,21(3):1-5.
[18] 曲克明,崔 毅,辛福言,等.莱州湾东部养殖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分布与变化[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1):37-46.
[19] 李应森,腾利荣,杨仁民.精养蟹池的水环境调控技术[J].内陆水产,2004(3):22-23.
[20] 张国民,陈海龙,雍庆元.如何掌握河蟹养殖池塘的池水肥度[J].中国水产,2005(2):44-45.
[21] 卞宏娣.池塘养蟹池水肥度的掌握[J].内陆水产,2002(6):14.
(责任编辑 屠 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