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艺术高职院校文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X013AZY002]以及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大学语文在戏曲表演专业教学中的价值研究”[课题编号:1305010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新时期的艺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实现转型,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积极设立前瞻性的理念目标定位,践行丰富“三化一组合”的实施途径。本文力求为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艺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已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文化艺术产业群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而肩负着培养艺术文化人才使命的艺术高职院校,也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众所周知,高素质文艺人才的培养既离不开专业技能的学习,也离不开艺术人文的熏陶。可是由于目前艺术专业教学最为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在艺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而轻视公共文化课的现象。大学语文课作为艺术高职院校传统的公共文化基础课,也时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因此,如何正确定位大学语文在艺术类专业院校存在的价值,探索艺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转型发展的可能,增强大学语文课程在艺术专业学生眼中的魅力,成了我们不得不慎重思考的课题。笔者力图结合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浅析艺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向“人文艺术教学”的转型。
一、完善功能定位,体现前瞻性与科学性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基础课。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基础性、工具性与审美性、人文性的统一。艺术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转型的关键是体现课程定位的前瞻性,实现从单一课文教学到培养学生艺术人文底蕴的跨越,形成比较完善的将人文通识教学与艺术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针对艺术高职类院校的特点,大学语文课程应主动改变以往作为辅助性工具学科的地位,积极将知识体系与艺术专业课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专业教学服务,为专业教学铺路,为专业教学拓宽思路。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自身艺术综合素质。因而,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功能定位应为“人文艺术教师”,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定位为人文艺术课程。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转型是科学性的:不是取消语文教学的独立性,完全“唯艺术专业是瞻”,而是将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职业道德、审美品位等有效地渗透进文化课堂的教学;不是将大学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理论教学模糊化,而是在继承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基础上,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现过程中,体现鲜明的艺术职业学院文化教学的特色,真正实现相辅相成。
二、调整教学目标,体现艺术专业性与创新性艺术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在高中都极为系统地学过语文课,在识字、语法、词汇、修辞及相应的文学知识掌握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没有升学压力的艺术高职院校,语文老师不是教学生某个技巧、某类知识,为他们将来就业、谋生做准备;而是教学生怎样更好地认识他人、接纳自我、体悟人生、融入社会——这才是大学语文课的真正魅力。所以,教学目标转型应该定位为: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基本人文通识能力,尤其要注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为在舞台上刻画角色性格心理提供帮助。而教学难点则是:怎样寓艺术职业熏陶于语文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一个具备高素质人文素养的艺术演员的特征不仅在于“演技”,更在于拥有丰厚的艺术积累,真实地展现形态各异的内心世界和情绪风貌;不仅与观众,更与自己进行情感对话,使观众得到精神世界的满足与艺术审美的愉悦。在最高层面上来说,人文艺术素养决定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品质,从而决定了其艺术之路的长度与宽度。为此,笔者认为还应特别提出能力目标,即以艺术表现为参照,重视学生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展现,辩证、多角度看待人文艺术作品及身边的事物,帮助他们树立主流而不刻板、正面却不单调、积极但不盲从的“三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正确及时地运用相关语文知识为自己的艺术创造服务。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要求语文教师不但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而且对学生所学的艺术专业要有热情与研究。
三、分析特殊学情,体现针对性与“双赢”性文化通识教育在艺术高职院校难出好成绩是常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极认识导致学生不重视
大部分学艺术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而这些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都一致认为:文化课程学不好是木已成舟,而唯有学好专业才有好的出路。因此,必须针对这种观念的片面性与误导性,凸显语文对人生发展、专业教学的引导与辅助作用,来积极转变学生及家长对语文学习、对文化课程学习的消极认识。
2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艺术生总体上是一个喜好新颖、追逐时髦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效仿兴趣。但是,对于一些语文教材,他们大多称为“骨灰级”的课本,很多语文知识见过、学过就是没用过。现在的高职类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根据艺术高职生的特点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却是凤毛麟角,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成绩偏低且性格孤僻、不擅长去寻求帮助的学生而言,更难以接受常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最后他们只能放弃学习。
3文化与专业难以齐头并进
学生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艺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尤其是舞台表演类)相较于理科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对学生的心力、体力的要求非常高。很多学生反映经历了专业技能课、早晚练功课的“折磨”之后,都希望好好休息、好好放松——而此时一般是上文化课的时候,加之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及一些文化老师的不理解,他们的文化学习兴趣自然降至最低点。如果要扭转局面,就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结合艺术作品来教大学语文。惟其如此,才可能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的“双赢”。endprint
四、践行教学改革,体现立体化与双师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转型策略,笔者认为必须从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整体地作出改革,而不是单独一方面的调整。具体概括,就是依据“三化一组合”来进行大胆的尝试:
1教学内容特色化
语文老师要了解、热爱艺术专业,找到与学生共鸣的结点,并努力培养自己的艺术特长。艺术高职院校的语文老师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天天与艺术专业打交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闲暇之余可以有意识地去艺术专业课堂观摩、学习。平时利用网络媒体掌握艺术文化的最新进展,了解艺术市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还可以与专业老师保持紧密沟通,交流心得。总之,唯有与艺术专业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才能避免教学无针对性或与学生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跳出所选定的教材内容框架,根据自己的判断删减语文教材指定的学习内容,增加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艺术人文教学内容。比如,针对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介绍世界名著的同时,就可以引入名著改编戏剧(影视)的欣赏、讲学;而减少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加大经典演讲稿、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词的学习,就是针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最好选择。当然,编写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最终的目的,但也要考虑不同艺术高职院校的侧重与办学情况。
2教学方法多样化
认真研究双板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教法,微课、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模式,对固有的教学知识组成进行碎片化重构,再实现数字资源化。按照与艺术专业课“共建共享、移动互联”的原则,依托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和掌上大学云平台,建设艺术人文教育资源移动学习平台,努力实现课程教案、教学PPT、正式教学视频、“第二课堂”视频、相关知识点资源全部上网。最大限度打通语文课文与艺术作品的隔阂,以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为中心来构建艺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格局。当然,我们要明确:多样化的手段只是为达成体现艺术专业性与创新性的教学目标服务。
3教学考核立体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校企合作专家适时评价和管理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成效。课程考核把学生满意率、艺术专业教师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最终综合成绩参考语文教师、艺术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多方意见,以1∶1∶1∶1的比例综合给出,凸显过程考核评价。以笔者的尝试为例,面对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学语文考核就从“听、说、读、写、演、评”六项能力入手,前三项环节以学生互评为主,后两项环节邀请专业老师、家长代表共同打分。这样的方式虽然操作较为烦琐,但将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考核统一了起来,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4“两翼型双师组合”
人类文化起源千差万别,但“诗、乐、舞”原为一体无可争议。可以说,最早意义的文化传承,应该也是将广义的语文与音乐、舞蹈结合起来教学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职业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分类也趋于精细化。“两翼型双师组合”的推出正是基于这一文化起源的大胆尝试。“两翼”是指:艺术与人文是学生飞翔的两翼,缺失一翼或两翼发展不均都对学生发展有不利影响。“双师组合”是指在课堂上,由语文教师和艺术专业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教学任务的组合。比如,面对广义的舞台表演类文本的语文教学——戏剧、舞蹈、音乐表演的剧本,以及音乐、台词鉴赏和毕业应聘文本设计——表演专业教师难有站在人文艺术宏观角度的理论分析;文化老师长于高屋建瓴的鉴赏品评,却不能在学生面前感性展现。所以,可以将专业表演教师请入语文课堂,互取所长,针对具体的“唱、舞、演、诵、赏、评”等教学任务,通过现场示范、交流品评、鉴赏研讨等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率。该组合的适用范围虽有局限,但却是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立体化改革的一大亮点,即使在拓展语文教师综合人文内涵方面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3〗刘捷.专业增权与教师专业化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0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