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豫秦
大多数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学习物理时,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与初中物理学习相比有非常大的反差。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学不懂,存在障碍,俗称“台阶”。它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表现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学生能否顺利地跨上这一台阶,关系到以后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帮助学生顺利跨越台阶,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缩小两极分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一物理台阶存在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内容深度、覆盖面及表述方式和要求的悬殊,是造成台阶的原因之一。
初中物理介绍物理量重点讲它的量度、定义,而对其物理意义讲解较少。整体来说,初中力学特点是内容浅、涉及面窄,介绍客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介绍静态多而动态少。高中力学介绍的内容的特点是直观的少,抽象的多;静态的少,动态的多。特别是,高中物理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较高,注重应用,更注重过程的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难度较初中大,这是形成台阶的客观因素。
2.学生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思维过渡比较困难,存在思维障碍。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学生思维从初步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物理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基本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高中物理研究对象大多是理想模型,学生要会运用抽象思维获得物理知识,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多数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正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其中经验思维仍占优势,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具体经验材料,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演绎推导。而高中物理有相当严密的推理系统,始终强调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很难很快适应高中物理思维抽象程度的要求,故造成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困难。
3.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了先入为主。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未进入高中前,被他人告知“高中物理难学”的学生占50%以上,这在“中”等生中尤为明显(比例达70%),而在“好”、“差”生中较少(比例分别为15%,22%)。可见在对高中物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畏惧感。这种先入为主的人为因素,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能否学好物理产生动摇,失去信心,给高中物理教学造成无形障碍。
4.对数学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也是形成台阶的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较多的是从定性来分析,而高中物理更注重定量分析,这就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的物理习题,以简单论理和算术法计算,辅之简单的代数计算,而高中过渡到以逻辑推理和代数法计算为主,并大量使用函数、矢量运算、图像等。由单一直线问题发展到平面,再加上分析、推理、计算三方面的综合应用,高一学生普遍感到困难。例如在力学中要用到解直角三角形,虽然学生在初中学过,但要应用到力学中,大多数学生还是存在困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中物理学习存在障碍,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减小台阶跨度,帮助学生跨越台阶。下面谈几点做法。
二、帮助学生跨上台阶的具体做法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中时,要加强兴趣教育。加强直观教学是有效措施之一。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在教学中,尽量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想象”、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例如,讲重心概念时,做“单指顶铅笔”实验;讲静摩擦力时,做“筷子提沙桶”实验;讲惯性时,做“皮球碰铅球”实验,等等。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教学。
2.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为跨上台阶提供工具。
扎实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例如: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画好受力图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保证。因此要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基本技能。需要扎实规范地训练,帮助学生打好坚实基础,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比如:要掌握正确受力分析方法,应使学生养成按顺序分析、检查的习惯;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先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问题。图像问题,先要搞清物理意义。通过这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技能,为跨越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跨上台阶扫除障碍。
前面提到,高中物理学学习的最大障碍是思维的障碍。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都是从大量现象中抽象总结出来的,因此,要教给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的方法。高中物理更强调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理想化——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的建立。高一学生由于科学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差,使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的建立遇到了困难。为了使学生掌握这种科学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法,第一,应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和模型的事实根据及过程,知道它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如建立“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引入质点是为了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特征,而忽略物体具有大小这一次要因素。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情况下物体可看做质点(大小可忽略),什么情况下不能看做质点。第二,应使学生学会把实际的物體或过程,在某些条件下看做是学过的模型或过程中的哪个模型或过程,这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师的诱导下是可以通过反复示范、反复训练逐渐提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可操之过急,应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中逐步培养和提高。
4.降低台阶高度,化大台阶为小台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可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通过补充相应的数学知识,调整教学顺序,降低教学难度等降低台阶高度。比如:(1)在力学中用到较多三角函数的知识,我们应该主动帮学生补上这一课。(2)“连接点”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加深。比如:“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从“与运动方向相反”到“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从“路程”到“位移”,等等,都必须讲深、讲透,否则会使学生停留在原有水平而停滞不前。(3)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和测试难度。“衔接期”的教学要控制难度,不能以高考的要求过早涉及一些偏、难、复杂的题型,“衔接期”的各类考试、测验应注重检测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越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