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全,孙云德,李锁兰,刘 方,赵 阳
脉管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涉及多个相关学科。以往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全面,曾将该类疾病统称为“血管瘤”。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1]首先提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生物学分类,1988年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协会在Mulliken生物学分类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的分类,并被各国学者接受。Waner和Suen[2]将脉管畸形划分为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混合畸形。我科自2007年6月~2010年12月采用高频电凝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82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参照文献[3-5],根据病史、体检、彩超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手段明确诊断为血管瘤及脉管畸形821例,其中血管瘤206例,脉管畸形615例中包括静脉畸形383例、混合型脉管畸形223例、动静脉畸形9例。男283例、女538例;年龄3个月~65岁,平均年龄27岁。发病部位:头颈部、颌面部518例,口腔68例,躯干88例,四肢166例,特殊部位(阴茎、会阴等)35例,皮损面积3~40 m2。
术前给予患者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术区消毒后注射针从瘤体周边正常组织穿刺进入瘤体,回抽有血液后多点注射,注射药物后压迫5 min,剂量根据病变部位、瘤体大小、患者年龄酌情掌握。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浓度为1.6 mg/ml(平阳霉素8 mg+2%利多卡因l~3 ml+3~4 ml注射用水+1 ml地塞米松),每次用药量<4 mg,间隔14 d后重复注射,共治疗2次;脉管畸形的治疗浓度为2.0 mg/ml(平阳霉素8 mg+2%利多卡因l ml+2 ml注射用水+1ml地塞米松),成人每次用量<8 mg,儿童<4 mg,间隔14 d后重复注射,共治疗2次。经上述治疗后瘤体无明显缩小者即采用高频电凝术治疗。将瘤体划线标出,碘伏常规消毒,成年人局部皮下注射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总量<400 mg;婴幼儿采用异丙酚2~4 mg/(kg·h)持续静脉滴注+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采用VECHT电化学高频电凝治疗仪(北京威利恒医疗器械公司)进行微创治疗。瘤体为单个、较小、较浅者,采用单联式电极针;瘤体范围大、部位深者采用双联式电极针。将带有特殊涂层单联/双联式电极针刺入瘤体内,开放输入键1~3 s,根据瘤体部位、大小、深度,调整输出能量10~50 W,病变部位(血管内壁、腔体)逐渐收缩变小后,更换方向或部位,重复上述治疗过程,多点电凝治疗。对于残留瘤体,可重复治疗1~3次,相邻两次治疗间隔>4周,直至瘤体全部消失。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出针时距皮肤0.3~0.5 cm停止治疗,以免电(灼)伤皮肤。治疗完毕,检查针眼有无出血,局部敷料加压包扎并冰敷,适当抬高治疗部位。
按照文献[6]标准执行。治愈:治疗后病变完全消失,表皮色泽正常,无功能障碍,随访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病变缩小>80 %,皮肤黏膜色泽接近正常或有轻度色素沉着,无功能障碍,但外观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需继续治疗;有效:病变明显缩小,但不足2/3,需继续治疗;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ANOVA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采用高频电凝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患者821例,本组病例总治愈582例(70.89%),显效146例(17.78%),有效92例(11.21%),无效1例(0.12%)(表1)。其中动静脉畸形治愈率最低,与其他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见图1。
不良反应: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疼痛及肿胀,可耐受,2~3 d后可恢复;部分血管瘤患者于术后出现轻度渗血,经加压包扎后于术后2 d内消失;1例左上肢静脉畸形患者术后出现左手尺侧麻木,经营养神经治疗2个月后,不适消失;颜面部血管瘤或脉管畸形患者中有16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色素沉着或瘢痕。
表1 高频电凝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疗效对比 [例(%)]
图1 面部血管瘤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
上述结果显示,高频电凝术对血管瘤治疗效果较好,这可能与血管瘤本身内皮细胞增生活跃、结构紊乱、血管密度高且表浅有关[6];静脉畸形次之,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本治疗中动静脉畸形有9例,治疗效果较差、风险也较大,多在接受第1次治疗后,由于效果欠佳,便不再应用本方法进行后续治疗,同时动静脉畸形出血等并发症比其他类型多,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其高血流量有关。
对于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治疗,单纯手术难以完全切除瘤体,出血风险高、创伤大,易致局部缺损,遗留明显瘢痕甚至功能障碍,需行后续植皮、皮瓣整复等治疗。激光、冷冻治疗穿透深度浅,易损伤表皮,效果有限。药物注射现应用较为广泛,但因其毒副作用使单次用量受限 ,因此显效较慢,往往需要多次治疗。高频电凝术与上述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如下特点:①电凝针经过改进处理,针体表面涂布均匀绝缘材料,针体较细(直径0.10~0.20 mm),相比较套管针等方法明显减小对皮肤的损伤;保留针尖处约3 mm裸露区,使治疗能量精确集中于靶向区域,避免伤及正常组织。②对于大范围的四肢血管瘤明确定位很重要,彩超可以帮助判别瘤体的范围和大致深度,明确血管性质和走向;伴深部畸形者最好行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等检查[7];对于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畸形治疗前必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8]。③本治疗方法针对体表深部的脉管畸形,电极针针尖可越过表浅组织直达治疗部位,定位精确。④高频电凝结合药物注射是理想的综合治疗方法 :高频电凝既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次数,又减少了药物用量、避免毒副作用;而合理的药物注射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皮肤针刺损伤,对于紧密伴行于神经血管的瘤体组织注射治疗更为安全。
高频电凝术适用于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和血管瘤,特别适用于影响面容和机体功能的增生期血管瘤。禁忌证为:①治疗区域急性炎症或溃疡;②出血性疾病;③动脉畸形。高频电凝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反应轻微,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安全性好,既经济又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对动静脉畸形以及巨大型脉管畸形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对骨组织、内脏器官脉管畸形的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1]Mulliken JB, Glowacki J. 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s [J]. Plast Reconstr Surg, 1982,69(3):412-422.
[2]Waner M, Suen J Y. 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of the head and neck [M]. New York:Wiley-Liss Inc,1999:3,57-58,93-169.
[3]郑家伟, 周琴, 王延安.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指南 [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1, 9(1):61-66.
[4]郑家伟, 周琴, 王延安. 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诊治指南 [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1, 9 (3):242-247.
[5]赵福运, 高岩, 吴美娟.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新分类诊断和治疗[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 2009, 41(1):21-27.
[6]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学 [M]. 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1-255.
[7]施元春, 叶淑华. 高频电刀的基本原理及输出问题的简要探讨[J]. 科技资讯, 2010, 19(3):146.
[8]杨秀娟, 郑家伟.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鉴别诊断研究进展 [J].上海口腔医学, 2007, 16(5):54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