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2014-10-20 02:58耿海洋
文教资料 2014年17期
关键词:理念大学发展

耿海洋

(淮阴工学院 思政部,江苏 淮安 223003)

大学理念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耿海洋

(淮阴工学院 思政部,江苏 淮安 223003)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理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适应并逐步引领的,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服务引领社会发展和国际交往等大学理念。文章通过对西方大学理念历史发展阶段的回顾,从大学功能角度探讨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演变,对于建构我国新时期大学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理念 大学功能 历史演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社会正在快速进入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人类社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面临“大学危机”的挑战[1],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大学应当确立或选择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加强对大学理念的研究,建构新时期我国的大学理念,对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大学理念的历史溯源

在世界大多数文明里(中国当然不例外),很早的时候就有了高等教育机构,比如,古希腊有哲学先圣柏拉图执教的Akademia,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学园”。中国有“太学”、“国子监”等高等教育机构,后来还有“四大书院”。这些机构虽然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的直接来源。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学不是来源于古典时代,而是来源于中世纪,如意大利的波隆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等。这些西方大学在近千年的无数变迁中仍然保持了古典之性格,但是大学理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认真回顾总结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经验对构建我国新时期大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依照大学职能看待大学理念发展,认为大学理念演变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2世纪创办的5所大学为标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大学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哲学、法学、神学、医学人才,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强调传授知识,传授为人之道。在大学产生的几百年后,纽曼对大学做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他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大学的任务是提供博雅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大学的教育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大学是进行通识教育的地方,这意味着它的目的是智育,而非道德。

第二阶段:是从工业革命的兴起到美国内战,强调自由教学和研究相统一。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洪堡的着眼点是科学,使大学由过去单纯的教学职能转向教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两大职能。洪堡的理念第一次以探索知识作为大学目标,将大学从一个纯粹的教学机构改造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机构,科学研究开始在大学中占据核心地位。

第三阶段:是从美国内战,以《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并开设大量的“赠地学院”为标志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主要倡导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范海斯确立了大学必须为社区或社区服务的理念,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他认为大学有知识和人才的优势,以为社会服务为出发点,将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功能有机统一。

第四阶段:大学大学不仅是一个教育、科研机构、服务和引导社会发展的机构,还是一个国际合作和国际交往机构。大学的国际合作和交往理念是21世纪世界各国大学的新理念之一[2]。20世纪中后期至今,大学理念在经过近一千年的变化后,依然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现代大学理念在强调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还提出国际化交往与合作的新理念。冷战结束后,呈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大学就必须参与全球性人才市场和智力资本的竞争与合作。这就要求大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速实现国际化进程。

二、国外大学理念对建构我国大学发展变革的启示

纵观西方大学理念历史的演变、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大学理念在发展中不断升华。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和世界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十分独特的,大学里还运行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存在大楼多于大师、设备重于人才等问题。究其原因不在于大学经费短缺,不在于教学硬件短缺,关键是缺少正确的大学理念。要推进我国大学进一步发展,力争创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在认识上务必坚持正确的大学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指导我国的大学发展,这是我国大学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建构我国大学理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坚持大学的综合功能。西方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念。大学首先以知识的传递和人才的培养为运作目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近千年来存在并绵延的基础。人类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追求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这两点又成为大学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其次,大学是人类历史上存续最久的机构之一,并且不断发展,永葆青春。它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以变应变。随着社会变化,大学职能不断增加,从仅仅传递知识的教学场所转变为既重教学又重视研究的机构,并且研究的作用越来越大,进而转变为兼具教育、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引领的多重功能的庞大机构。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当今世界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在大学教育、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多重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职能,进一步丰富大学理念的内涵。总体来看,我国大学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挥大学的四项基本功能,即传递知识、发展科学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达到把大学办成四个基地,即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交流之地的目的。

(二)要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大学以培育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是重中之重。人文精神训练的核心是陶冶人的情操,包括公德心、爱国精神与公民精神。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有望形成新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大学要在通识教育中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的健全和完善,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现代社会正从工业经济社会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时代强烈呼唤大学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库”、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中国大学只有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才能在自然科学技术上促进人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使人文、社会科学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进一步发展。

(三)要重视大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大学都在积极倡导建成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在思考我国研究型大学理念时,洪堡的教育与科研结合的观念仍然应该是今天的基本出发点。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本身,在于知识给人们展示了客观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诸多现象之间的规则与联系,不在于或不完全在于知识可能给当时人们带来的使用价值。知识的创新客观上需要科研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知识的创新,就没有教育与科研的结合。其次,大学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方式对所从事的学科进行研究,必须具有创造精神与能力,必须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的。教师在研究基础上要传授知识,与学生共同探求真理。目前在中国创办研究型大学仍然存在诸多制度性障碍,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一个国家的科研体制往往对该国的科研发展有决定性影响。譬如,美国自19世纪末以来的科研体制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都客观上要求大学必须重视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要积极满足社会的需要。回顾大学发展史,从历史上大学理念的演变中不难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总是有大学把握发展机遇,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世界其他大学的发展。大学与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大学理念的历史演变就是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变迁。只有打破传统,才能够科学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征,才能够取得大学的优先发展权。中世纪时巴黎大学违背了“大学自治”这一学术价值观,巴黎大学的部分师生转移到了英国,促成了牛津大学的诞生,继而产生了剑桥大学。当洪堡成功地造就了柏林大学后,学术中心自然从法国巴黎转移到了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与德国的大学改革,使德国大学在19世纪成为世界大学的榜样。美国大学在20世纪早期就渐渐取代了德国大学的学术中心地位,这也与美国大学与时俱进形成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理念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只有大学积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才会取得优先发展权。其次,服务社会是伴随知识的传播、发现和创造而进行的,是以知识和智力为特征的服务。服务的实质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期望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反映。因此,中国大学必须积极面对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做出选择,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五)要加强大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了解了其他大学的办学理念,才能办好学校。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大学,只有了解什么是大学,才能理清办学思路,才能明确办学方向,才能同心同德办好大学。但从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应统一合作为共同的基础,这就要求大学必须走向国际化,加强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自由的机构,而且要有包容,大学的学缘结构应该是海纳百川的,只有来自不同学校,带来不同文化传统,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大学,如果我们的学缘结构只是自己培养的学生,就体现不出新东西。当然,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我国在树立国际化、全球化理念的同时更应注意发掘、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除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之外,更应注重继承、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建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大学理念。

[1]眭依凡,杨诚德.大学理念的危机、追寻与升华——读韩延明博士新著大学理念论纲[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2]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猜你喜欢
理念大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