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解文,体悟“大同”

2014-10-20 22:16郑文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颜回大道孔子

郑文富

在我们现实情境中,学生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名言,心灵深处也对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充满向往,但对“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大道之行也》这样的文章,局限于理解字面意思,仅仅了解原作的思想是比较可惜的。并且如果不联系更多的相关文本来研究,想要比较真切地理解“大道之行”“大同社会”的意思,也是难度较大的。

所以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确立了一个出发点,就是打通读者的思想感情,打通各类文本的界限,打通文言与普通话的限制,引导学生以事解文,因文见事,在大量的真实阅读与社会认识中,建立起对文本内容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体悟“大同”世界的境界。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做到字字响亮,不误、少、多、倒字,不牵强暗记,自然上口,记忆清楚。

2.掌握“与”“修”“亲”“子”“分”“归”等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意。了解《礼记》基本知识。

3.结合相关文本和社会生活理解“大道”的意思、“大同”社会的特征、“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相关文本和社会生活理解“大道”的意思、“大同”社会特征、“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我设计了三个真实阅读活动来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你对课文中的哪句话感受最深?请结合一个故事来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引导]

课文《大道之行也》中,我最喜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天,颜回与别人发生争执。对方说“三八二十三”,颜回说“三八二十四”。二人谁也不肯让步,就去找孔子评理。买布的人说:“如果孔先生评我错了,我输上我的头。”颜回说:“如果孔先生评我错了,我输上我的帽子。”孔子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帽子取下来给人家吧!”那人得了帽子,得意地走了。等到那人走了,颜回就问老师:“三八明明是二十四,您怎么判那人对?”孔子说:“你输了,你不过输个帽子;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孔子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不相识的人当作关爱的对象,这就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份爱心就是孔子说的“仁”,把这份爱心表现出来,是“行大道”的一种方式。

提出这种解读要求,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要让真实阅读发生,即学生必须得真正地知道自己读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另一个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种“以事解文”的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使得发生的阅读是真实的,即要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去,“见”到行“大道”者的形象,“见”到“大同”世界的境界。

第二个活动:你读过的文章、文学作品中,哪个场景“大同”味道最浓?请把原文读给大家,或把文章介绍给大家。

有了上一个活动做基础,学生直接进入了阅读状态。

学生:《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中,有一个情景“大同”味道最浓:“却说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这种情形与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十分相像。

学生:《资治通鉴》 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故事:皇上与群臣讨论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酷的法律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学生:《旧唐书》中关于“路不拾遗”的记载: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这件事以后越传越广。后来人们就把“路不拾遗”变成一个成语,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学生:桃花源里面的那种生活也算是大同。

教师介绍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虚构的 “乌托邦”国度,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

第三个活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同”景象,仿句说话。

范例:“大同”就是帮灾区的孩子建设好新学校,这是“不独子其子”。

仿句:“大同”就是 ,这是“ ”。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把“大道”与“大同”联结起来,认识二者的关系,即“行大道”是走向“大同”社会的前提,“大同”社会是“行大道”的结果。但我不想让学生产生“行大道”只是上层建筑的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行大道”。

问:文中的“大道”与“大同”有何关系?

作业题,学生可以任做其一。

题目1:以“我们的幸福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引导]

我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的作文,在内容上或思想上能够表现出本次阅读学习的收获。最好是你们不提《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中的字眼,但是却能让我们产生一种“大同”社会的幸福感。我还提示他们也可以参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一篇散文,或模仿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一首小诗。

题目2:以“孔子与陶渊明谁更幸福”为题,写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小短文。要求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给学生提供了两个资源。一个是萧统《陶渊明传》中的一段话:“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另一个是“感动中国”人物故事。

作业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自我整合学习所得,继续保持阅读兴趣,二是把真实阅读指向真实写作。

同样是完成了三个基本任务,但是这堂课的设计和实施,是让学生在相对开放、大量的阅读中完成思考的。没有这些阅读,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学生认识的深度、广度肯定有所不同。

在以事解文的过程中,学生“见”到了“大同”世界的境界。

这种“以事解文”式的设计,关键在于强化学生真实阅读的发生水平。设计的要点有三个:

1.联结。尽量让课堂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如果学生对所要参与的话题一无所知或知之过少,就一定要安排前期的铺垫性阅读。

2.拓展。教学中要注重拓展学生阅读面,在拓展阅读面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考面。

3.深化。教学中要对学生的阅读认识有合理的深化,加强对读物的理解、感受、体验,特别是要提高学生分析具体读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现实情境中理解事物的能力。

[作者通联: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颜回大道孔子
幸福大道宽又阔
大道同行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颜回偷食
美乃大道
颜回之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