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虎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机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下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变化。结合近年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的建设工作,对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旨在为相似办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实践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58-03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并明确指出:“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作为骨干校建设单位之一,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抓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这个重点,建立了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办学体制和机制。
在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实践教学管理的主体、客体、内容、管理方式等都面临新的变化。如何适应新的办学体制建设需要,调整好实践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促进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是当前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简介
我校建立了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的“三会一办”体制。“三会一办”即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专业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职业教育协同办学联合体,同时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统筹校企合作办学,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是全面领导全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机构,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办学联合体,建立健全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学校与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紧密合作,理事会理事长由校长担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学单位落实校企合作的机构,由校企双方人士构成,具体指导本专业开展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办学实践,具有咨询、议事与指导的职能。合作办学管委会则侧重对校企合作项目、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园区、“厂中校”等的管理,是理事会的派出机构,由二级学院院长或企业代表担任正、副主任,具有师生管理、教学方案制定、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督导评价、生产研发等多种综合性职能。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是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的办事机构,对外协调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合作事务,对内整合教务、人事、财务、科研设备、学生管理、招生就业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的校企合作资源,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校企联合。目前,我校已经批准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作为二级专设机构,协调管理全校校企合作办学的行政事务,如下页图1所示。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三会一办”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组织架构建立以前,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政策和法律支持、经费划拨、指导学校建设、优化办学环境及提供社会资源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不一样,学校的主体任务是办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行业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缺乏共同的利益驱动,开展起来经常会遇到诸多困难,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低层次。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意识缺乏,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和人才,也导致校企合作很难达到高水平和深层次。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学校本身的实践教学任务的开展,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管理内容单一,管理层次和水平也不高。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无法与政府政策制定、经费划拨挂钩,也无法考虑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导致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新体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新思路
“三会一办”政校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下,实践教学管理要着眼于全局,重点突破一些妨碍实践教学更好开展的机制,以期在管理理念、方法和内容上有新的突破。应该明确学校依然是办学主体,政府、行业、企业是办学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在合作过程中,明确不同合作方的权利和职责,是促进体制机制有序运行和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实践教学管理要创新学校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实践教学内部运行管理,加强外部资源的整合和使用能力,以教学质量、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明确政校行企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促进互利共赢、深度合作 要明确理事会《章程》及合作协议在双方合作中的基础性地位,落实理事会中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强化合约意识与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执行力,重点规范信息共享、人员配备、工作机制、互派教师、接纳就业、合作研发等方面的行为。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与规则,学校设立合作奖励基金,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实施双驱互促,实现互利共赢。在合作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建设规划、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提供经费支持;学校的角色是坚持“围绕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促产业”的理念,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合作;企业参与合作主要是结合生产需求,通过联合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等方式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行业的角色是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
管理理念、手段的革新与管理内容的深化 “三会一办”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组织架构建立以后,为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实践教学相关工作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具体管理,还包括校外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教学资源的获取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由单纯的管理向服务和合作转变。目前,实践教学的场所越来越分散,范围也越来越大,包括校内实训室、校内工厂、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等场所。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使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管理的无界化。例如,采用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电子工作日志可以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无界化管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资源的作用。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使得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化,学生在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教学资料。
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合作评价、合作就业机制 要为学生配备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双导师”,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指导服务。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并全程指导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和实习,校企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共同落实就业岗位的机制,实现教育教学双导师,评价双认同,就业双帮助。在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环节,建立校企合作评价制度,引进企业人员充实督导队伍,以企业的标准考核教师与课堂教学效果。开发行企网上评学系统,建构信息化管理手段,与常规管理手段有效配合,实现多时空、多方位地评价学生。
实施“一师双岗”制度,推进“双师”队伍建设 按照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将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的任课要求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将教师岗位分为“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和“非常设岗位”(兼职教师)两类,教学岗位由校内专职教师岗位和企业兼职教师岗位两部分组成。对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含辅导员)设置校内、企业两个工作岗位;对非常设岗位则聘任企业专业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同时具有企业和稳定的学校兼职两个岗位。专职教师实施“一师双岗”(学院岗位、企业工作岗位)管理。每位专任教师每学年在学校岗位承担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另外的工作量则在企业岗位完成。企业岗位工作量由带学生下企业实训实习、在企业授课培训员工、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下企业调研、合作开展教学建设、在企业顶岗实践等组成。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将专职教师、辅导员企业岗位工作量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科研立项、职务评聘、职务提拔等范围。
服务社会找准利益契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 要重视企业需求,完善订单培养模式,建立稳定的校企人才输送机制。努力开发就业大户和就业基地,扩大订单培养的比例,扩展订单培养的形式,增强订单培养的灵活性,使人才培养满足特定企业的特定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做”毕业生,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提高用人效益,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完善技术服务,建立校企智力合作机制。挖掘教师潜力,为企业服务,解决技术难题,解决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普遍不足的困难。开放校内优质设备,促进校企共同研发。根据学校拥有的大量教学和科研设备,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与校企共同研发、共同发展,走校企深度融合之路。建立公益性的服务收费标准和运营管理制度,向社会、企业开放市重点实验室,满足企业研发需求。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特别是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为社会提供教学服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满足企业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建设方面的需求。
积极探索多元投入新体制,实施“双机构”共管 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探索多元投入的新体制,通过设备、技术、场地、资金、管理等多种方式入股,增强实质性合作。学校开展“引企入校”工程,在设置入校条件、为企业提供场地和社会服务的前提下,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是用场地、空间入股的方式合作;二是用设备使用权入股的方式合作;三是用师资队伍技术开发资源的方式合作。优化实训基地配套建设经费使用方式,用设备配套资金引企入校,作为校企合作启动资金,引进企业人力资源与补充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同时,在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科”,配备兼职的合作管理人员,与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下属的各二级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科形成“双机构”共管机制。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取得的实际成效
随着新体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我校校企合作共建了5个二级学院,项目运行良好,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沟通、协调与管理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联系企业、为企业服务的职责刚性化,学校开放办学、办学活力和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学校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进一步吻合,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的各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厂校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的要求全面体现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督导评价等各个环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管委会职能行使充分,校企共育共管的机制与手段较为完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校企共管共育的“双师”教师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一师双岗”制度实施良好,学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和待遇大幅提升,教师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措施常规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输送机制、智力合作机制、设备共享机制基本完善,成为区域内企业的人才库、实验室与培训中心,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动性进一步加强,效益开始显现,校企双赢互促的良好局面已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娟.高职院校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98-100.
[2]赵善庆.“政校企行”深度融合中的难点与解决机制[J].成人教育,2012(2):30-31.
[3]李康,吴远志.“工学融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2):145-147.
(责任编辑:王恒)
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合作评价、合作就业机制 要为学生配备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双导师”,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指导服务。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并全程指导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和实习,校企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共同落实就业岗位的机制,实现教育教学双导师,评价双认同,就业双帮助。在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环节,建立校企合作评价制度,引进企业人员充实督导队伍,以企业的标准考核教师与课堂教学效果。开发行企网上评学系统,建构信息化管理手段,与常规管理手段有效配合,实现多时空、多方位地评价学生。
实施“一师双岗”制度,推进“双师”队伍建设 按照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将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的任课要求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将教师岗位分为“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和“非常设岗位”(兼职教师)两类,教学岗位由校内专职教师岗位和企业兼职教师岗位两部分组成。对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含辅导员)设置校内、企业两个工作岗位;对非常设岗位则聘任企业专业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同时具有企业和稳定的学校兼职两个岗位。专职教师实施“一师双岗”(学院岗位、企业工作岗位)管理。每位专任教师每学年在学校岗位承担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另外的工作量则在企业岗位完成。企业岗位工作量由带学生下企业实训实习、在企业授课培训员工、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下企业调研、合作开展教学建设、在企业顶岗实践等组成。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将专职教师、辅导员企业岗位工作量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科研立项、职务评聘、职务提拔等范围。
服务社会找准利益契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 要重视企业需求,完善订单培养模式,建立稳定的校企人才输送机制。努力开发就业大户和就业基地,扩大订单培养的比例,扩展订单培养的形式,增强订单培养的灵活性,使人才培养满足特定企业的特定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做”毕业生,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提高用人效益,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完善技术服务,建立校企智力合作机制。挖掘教师潜力,为企业服务,解决技术难题,解决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普遍不足的困难。开放校内优质设备,促进校企共同研发。根据学校拥有的大量教学和科研设备,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与校企共同研发、共同发展,走校企深度融合之路。建立公益性的服务收费标准和运营管理制度,向社会、企业开放市重点实验室,满足企业研发需求。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特别是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为社会提供教学服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满足企业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建设方面的需求。
积极探索多元投入新体制,实施“双机构”共管 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探索多元投入的新体制,通过设备、技术、场地、资金、管理等多种方式入股,增强实质性合作。学校开展“引企入校”工程,在设置入校条件、为企业提供场地和社会服务的前提下,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是用场地、空间入股的方式合作;二是用设备使用权入股的方式合作;三是用师资队伍技术开发资源的方式合作。优化实训基地配套建设经费使用方式,用设备配套资金引企入校,作为校企合作启动资金,引进企业人力资源与补充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同时,在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科”,配备兼职的合作管理人员,与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下属的各二级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科形成“双机构”共管机制。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取得的实际成效
随着新体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我校校企合作共建了5个二级学院,项目运行良好,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沟通、协调与管理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联系企业、为企业服务的职责刚性化,学校开放办学、办学活力和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学校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进一步吻合,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的各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厂校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的要求全面体现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督导评价等各个环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管委会职能行使充分,校企共育共管的机制与手段较为完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校企共管共育的“双师”教师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一师双岗”制度实施良好,学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和待遇大幅提升,教师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措施常规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输送机制、智力合作机制、设备共享机制基本完善,成为区域内企业的人才库、实验室与培训中心,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动性进一步加强,效益开始显现,校企双赢互促的良好局面已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娟.高职院校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98-100.
[2]赵善庆.“政校企行”深度融合中的难点与解决机制[J].成人教育,2012(2):30-31.
[3]李康,吴远志.“工学融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2):145-147.
(责任编辑:王恒)
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合作评价、合作就业机制 要为学生配备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双导师”,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指导服务。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并全程指导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和实习,校企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共同落实就业岗位的机制,实现教育教学双导师,评价双认同,就业双帮助。在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环节,建立校企合作评价制度,引进企业人员充实督导队伍,以企业的标准考核教师与课堂教学效果。开发行企网上评学系统,建构信息化管理手段,与常规管理手段有效配合,实现多时空、多方位地评价学生。
实施“一师双岗”制度,推进“双师”队伍建设 按照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将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的任课要求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将教师岗位分为“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和“非常设岗位”(兼职教师)两类,教学岗位由校内专职教师岗位和企业兼职教师岗位两部分组成。对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含辅导员)设置校内、企业两个工作岗位;对非常设岗位则聘任企业专业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同时具有企业和稳定的学校兼职两个岗位。专职教师实施“一师双岗”(学院岗位、企业工作岗位)管理。每位专任教师每学年在学校岗位承担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另外的工作量则在企业岗位完成。企业岗位工作量由带学生下企业实训实习、在企业授课培训员工、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下企业调研、合作开展教学建设、在企业顶岗实践等组成。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将专职教师、辅导员企业岗位工作量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科研立项、职务评聘、职务提拔等范围。
服务社会找准利益契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 要重视企业需求,完善订单培养模式,建立稳定的校企人才输送机制。努力开发就业大户和就业基地,扩大订单培养的比例,扩展订单培养的形式,增强订单培养的灵活性,使人才培养满足特定企业的特定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做”毕业生,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提高用人效益,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完善技术服务,建立校企智力合作机制。挖掘教师潜力,为企业服务,解决技术难题,解决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普遍不足的困难。开放校内优质设备,促进校企共同研发。根据学校拥有的大量教学和科研设备,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与校企共同研发、共同发展,走校企深度融合之路。建立公益性的服务收费标准和运营管理制度,向社会、企业开放市重点实验室,满足企业研发需求。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特别是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为社会提供教学服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满足企业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建设方面的需求。
积极探索多元投入新体制,实施“双机构”共管 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探索多元投入的新体制,通过设备、技术、场地、资金、管理等多种方式入股,增强实质性合作。学校开展“引企入校”工程,在设置入校条件、为企业提供场地和社会服务的前提下,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是用场地、空间入股的方式合作;二是用设备使用权入股的方式合作;三是用师资队伍技术开发资源的方式合作。优化实训基地配套建设经费使用方式,用设备配套资金引企入校,作为校企合作启动资金,引进企业人力资源与补充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同时,在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科”,配备兼职的合作管理人员,与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下属的各二级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科形成“双机构”共管机制。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取得的实际成效
随着新体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我校校企合作共建了5个二级学院,项目运行良好,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沟通、协调与管理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联系企业、为企业服务的职责刚性化,学校开放办学、办学活力和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学校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进一步吻合,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的各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厂校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的要求全面体现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督导评价等各个环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管委会职能行使充分,校企共育共管的机制与手段较为完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校企共管共育的“双师”教师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一师双岗”制度实施良好,学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和待遇大幅提升,教师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措施常规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输送机制、智力合作机制、设备共享机制基本完善,成为区域内企业的人才库、实验室与培训中心,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动性进一步加强,效益开始显现,校企双赢互促的良好局面已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娟.高职院校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98-100.
[2]赵善庆.“政校企行”深度融合中的难点与解决机制[J].成人教育,2012(2):30-31.
[3]李康,吴远志.“工学融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2):145-147.
(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