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远庆
这里是明朝的十三陵,我穿梭而过。
大明王朝覆灭距今已有三百余年了。漫长的岁月沉淀了一切,这块土地像疤痕一样在我眼前晃动。
天空在这里陡然变得高远而幽蓝。峰峦叠翠,浓荫掩映,朱墙黄瓦,飞檐翘角,殿陵在阳光里泛着鳞片般的光亮。面前的土地,似乎真的弥漫着脉脉的帝王气息,使人恍惚看到大明王朝的皇旗猎猎、龙辇浩荡……
远古的笙歌乐鼓訇然作响,曾经陶醉其中的朱元璋——这位小沙弥出身的开国皇帝或许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他南征北战得来的皇位会很快被他的儿子半路篡去,连他长眠的陵墓也被他的皇子皇孙们遗弃在遥远的南方。谁愿意相信,大明江山的覆灭仅仅是应了一条谶语?明成祖朱棣替他的皇孙寻觅了这片风水宝地。那暗含玄机的身影与他繁华的皇袍之梦,早已真切地埋葬在这片土地之中了,只留下一个久远的甚至是滑稽可笑的宫廷传说。
如今,我在这片曾经弥漫着浓厚的迷信色彩的土地上穿行。我知道我在洞穿显赫一时的大明王朝。一座座辉煌的明陵依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熠熠闪光。更多的,如我一样的炎黄子孙透过神秘的光环,看到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智慧的光点。明王朝给自己打造了灭亡的悲剧和碑迹,凝成了一个象征民族的丰碑!
天造地设而又人工雕琢,庞大而又完整的建筑格局浑然一体。平平淡淡的一事一物、一山一石,却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陵区景观,让人叹为观止。然而,面对这一切,我无法静下心来仔细领略这建筑的几多奇异几多风姿,因为从残存的历史遗迹中,我尽管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我们古老的民族为世界万物轮转、变幻的理解作出的努力;不止一次地体会到先祖们孜孜不倦探索建筑风格付出的代价。然而,这时侵蚀我思想更多的还是帝王驾崩时的盛典和建陵前后被劳役、蝼蚁般陪葬的致死者。我犹如听到了一群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劳工发出的沉重的号子和沉重的喘息汇入史河的涛声。
十三陵的恢宏構成一段史诗。先民们建造皇陵时,大约就像民间剪纸和工艺创作那样自由和倾心。看来,先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礼赞一刻也不曾停止过。这也许就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动力吧!
穿陵而过,引人沉思的还有被明陵粗暴拒绝的那位仁柔的建文帝。这位被开国皇帝朱元璋诏封的继承者,在洪武年间连绵不断的霜降之后,不仅能让社会安定、民风淳厚,还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四载宽政解严霜”的清政。可惜,他的皇位被他的四叔朱棣毫不客气地夺走了,他本人则从宫廷流落到民间。奇怪的是,民间从此多了几处他的衣冠墓,甚至云南大理的百姓中还有自称是他后裔的人。没有陵墓的建文帝能引起人们心中如此深沉的怀念情绪,这怕是陵墓始建者们始料不及的吧!
行走在川流不息的观陵人群中,行走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恍惚发觉历史的美妙与公允。尽管历史也可以篡改,但最终它必定会拂去积淀和尘垢,显现出它本来的面目。难道不是吗?悠悠蓝天下,十三陵就是一双历史的眼睛,就是历史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