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烈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习近平同志对选什么样的人;选人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坚持什么样的用人导向;用什么办法选人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中央组织部及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按照中央精神,探索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选人用人公信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是近日人民日报《选用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一文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本估计。
但也必须看到,在现实中出现数量惊人的贪腐官员,深刻地说明,治理吏治腐败,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当前,要特别重视除掉影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三个“顽疾”,才会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中,做到突破重点,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须摒弃“文革思维”
先说个真实的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东北某市曾以轻工业被列为全国明星城市之一。当时的市领导想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用几千万资金引进口瑞士手表生产先进设备,更新了手表厂设备,就等着拿出与瑞士齐名的名表。令市领导和厂领导没想到的是,手表的关键零部件质量虽有提高,但废品率大为增加。个中之谜一直未解。转制以后工人说,之前设备先进了,但工人并没有培训、提高上岗,反倒依仗设备全自动,夜班机器一开工人去睡觉,出了次品偷偷扔到一边去。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仅改造设备,不提高人的素质,出不了好手表。
现在来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部法规性文件,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标准条件、程序方法和纪律要求等作了改进完善,对于选拔、考核、管理、监督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坚持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以及近年来的党委会投票票决制等等。可谓条文详实、程序清楚。
正如前述的故事一样,一部法规既要制定得好,也需要执行得好,两者都做得好,才能真正做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过多地下功夫制定、修改法规文本,忽视法规执行力和对法规执行的监督,是当前贯彻执行《条例》存在的一个倾向性问题。
法规执行力和对法规执行的监督,说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虽然“文革”已经结束三十多年了,但十年“文革”使国家治理所走的歧路,留下了种种恶果,至今依然可见。现在的法规执行者和对法规执行的监督者,大都是那个时代受“文革文化”教育成长的干部,深受“文革思维”之害,清除的并不彻底。譬如,后“文革”时代成长的一代人,仍然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以“文革思维”来看待、评判干部的“好坏”,就很突出。
表现在组织人事具体工作上,虽然也认真地贯彻《条例》,但是习惯于“文革”时期“非黑即白”的线性思维,机械地执行法规条文,片面地看待干部。比如,强调发展经济为中心,就去看一个地区GDP的增长快慢来衡量干部,要么好的皆为优点,要么差的皆为缺点,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干部。这样只看到一些表面上的现象,不是把好干部给埋没了,就是把那些善于装扮的“伪君子”误当成好干部。对干部的评判,还存在着“权力崇拜”倾向,一方面只重视领导人的意见,领导人提名的干部,在考核等程序中“走过场”;另一方面忽视群众路线,结果造成普通大众认为提拔任用干部是掌权人的事,与我无关,老百姓是受管的,谁干都一样。这种倾向,导致干部工作脱离群众。
表现在领导干部身上的“文革思维”,呈现多样化。有些领导干部习惯用“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所谓经验来做事;有些领导干部口称当官是做“公仆”,但心里想的是抓住权、管住人。他们把自己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以我为中心,把下属变成自己的“家臣”,从自己的“家臣”、“门生”里选人用人。这就给一些迷恋“当官有權”的人,提供钻营的机会,削尖脑袋找靠山、不惜重金送礼;也让一些老想晋升的人,千方百计找机会,不知羞耻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不惜说假话空话大话、造假政绩;更给一些当官不做事的人,对上级百般逢迎,投其所好,赚得“忠诚可靠的家臣”好印象,一心向上爬。
在他们看来,《条例》不过是贴在墙上的制度,印在本子上的条文。真正用起来,还是“用好权”,“选自己信任的人”这些官场“秘籍”管用。
解决这个“顽疾”,就要根除“文革思维”,转变观念。既要抛弃那种把选人用人看成是“选家臣”、“用自己人”的封建传统意识,也要摒弃封建皇朝所倡导的“民本”思想(民众即帝王大业之本)。树立国家治理现代化意识,树立现代人的“民主”观念,真正做人民群众的“公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党内履行民主票选用人程序,逐步增加民主参与权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走出选人用人上的“瓶颈”。
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须根除官场流行的“潜规则”
刚刚揭露出的军中大贪徐才厚,有一个心腹谷俊山,本是个只有初中文化的部队下级军官。既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意志、独立人格,也没有突出的能力才干,但他会说套话,善于顺从、逢迎领导,更会选准对自己晋升起决定作用的高官,忠诚投靠,溜须拍马,去实现升大官发大财的梦想。结识徐才厚后,他倾尽全力,不惜重金向这位“恩人”投资。让“恩人”认定他是个经营人才,并很快由副团职迅速升至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将。
不能因为出了徐才厚、谷俊山这样的大贪官,就否认军队的现行军官任用制度。但谷俊山的升迁路线,堪称是一个奇迹。这一案例,充分说明谷俊山的任用并不受到什么规定制约,完全是法规外运行、操作,是潜规则发酵式的作用力结果。
同理,不断暴露出的大量贪腐官员,证明了现行《条例》并不是一部无懈可击的好法规。在许多被揭露出的贪腐官员案例中,可以看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着法规外运行的潜规则。湖南省衡阳的“贿选”大案,竟然让一向暗地里运行的贿赂潜规则变为半公开化。它证明了党的选人用人法规文件,已经在执行操作中被变通化、边缘化。这种潜规则是影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最大“死结”。
“潜规则,首先表现在执行规定的名义下,奉行着另外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如一把手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权。表面上看,这仅是个提名建议权。实际上不可小窥一把手的这个“权”,它具有非凡“魔力”。一个干部一旦被一把手提名之后,在接下来的程序,比如组织部考核、书记办公会研究、常委会通过等,有关各方该怎么办,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不过是在履行一些规定的程序,这些程序实际上在“空转”。当一切程序运行完之后,一个代表着某种权力的官员产生了。
人们在这种模糊操作中清楚地看到:借助有提名权的一把手,最有可能通向权力大门。于是,大门前拥挤着各色人等,表面上在谈什么政治素质、才能,实际上在千方百计谋取一把手提名权。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许多时候用金钱铸就的“敲门砖”就成为“竞争”的实力。用它去敲那扇门,屡试屡中。
其次,在某些腐败地区、系统的官场里出现了买方、卖方组成的特殊市场。这个市场独特的潜规则,竟然是每种官阶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价格。这种潜规则当然是不公开的,有的贪腐官员喜欢自己处理,即直接交易。有的贪腐官员躲在背后间接交易。后者常见于一个地方或系统的腐败官员周围,会形成网络,网络都是以腐败官员(有决定权的供给方,有的以妻子出面)为中心,有需求方,也有腐败官员的亲友、情妇、心腹居间做“掮客”。有时存在着多个网络。但每个网络都是围绕着腐败官员单独运行。每一次交易,即显示其网络在运行。一般情况下,网络是由上下左右联系的、互相了解熟悉的、又有一定关系的人员构成,它是秘密的。
潜规则运行方式呈多样化,比较常见的是“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处于这个网络中的成员,都会从中获得好处,各方也都承担着风险,都会小心翼翼地维护其安全,潜规则的交易价格也随行情做适当的调整。
不属于这个网络里的人,纵然有再多的钞票也不可能加入进来,实现买卖交易。
腐败官员们非常逻辑性地利用得到的权力嗜血、捞金——他们的起始就是为了这个目标。权力具有噬血性。卖方可以实现权力寻租,把权力转换成各种物质、金钱甚至美色来享受。买方则可以满足对于某种权力的欲望,并且利用这种权力回收其投资资本并扩大利润所得。
当然,只要腐败官员有了索取的意愿,后边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许多贪腐官员的贪婪和手段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权力是双刃剑。人们常见,那些落马的贪腐官员,有如“管涌”出现在政权这个“堤坝”上,再稳固的“堤坝”,也会因这些蝼蚁的破坏,出现溃坝的危险。
不敢武断地说,所有的买官者都是庸才,但是可以肯定,那些有理想、有才能、正直的官员势必被堵在门外。
最危险的是,一旦潜规则得不到遏止,它会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急速地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推向反面;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它与权力像磁铁两极一样相互吸引,结合为最坏的资本主义,疯狂地攫取利润,走向民众的对立面,走向官民对立。
解决这一顽疾,唯有依靠法治。有人说,西方社会普遍具有规则意识,人们自觉地遵守规则,成为现代法治国家。潜规则只有在专制、落后的社会才能生成、流行,它的直接破坏作用在于摧毁规则,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那么要解决这个顽疾,只有坚持依法治吏,像党中央打“老虎”一样,坚决实行法治,潜规则岂有藏身之处、不倒之理?
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须治理嬗变的各色“小圈子”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在各个根据地建立起革命武装部队,团结斗争。这是当时斗争的需要。后来革命胜利以后,却留下了不同的“山头”,党为了消除“山头”做了很多工作,才促进了全党的团结。
曾经的“山头”已经成为如烟往事。如今,在官场上又见到各色“小圈子”。这些“小圈子”,有的以同乡、同学面目形成,有的以同门的“门生”、同部队战友的名义组成,有的甚至以同民族、同爱好生成,等等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某个高官为圆心的。“小圈子”成员经常聚会,增进情谊,互相关照、提携。经常在提拔干部、资源出让、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帮助。各种“小圈子”带有明显的帮会色彩,甚至渗透、干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在诸多“小圈子”里,有一种叫“秘书帮”的圈子影响更大。他们是由那些在高官身边的秘书们构成,与别的“小圈子”不同,“秘书帮”一般不组成活动圈子,但彼此互相联系、照应、帮助。秘书侍奉的领导人地位越显赫,其身份也就相应高一些。“秘书帮”凭借特殊的岗位,工作、活动于领导身边,人脉广泛,权势逼人,呼风唤雨,能力和作用出乎想象。
一般情况下,秘书是机关工作之一种。从理论上讲,秘书与领导之间,只是纯粹的工作关系。给领导干部配备的秘书都要挑选政治上可靠、忠诚、正派,工作能力要强,作风要勤快、干练。大多数领导秘书能够勤勉工作,努力为领导减轻工作、生活压力,在秘书岗位上做得很出色,成长、进步也快。所以,秘书就成为引人注目和向往的职位。
本来,领导与秘书是工作关系,领导是秘书的上级,秘书为领导服务。但人是有感情的,时间久了,领导与秘书之间除了工作关系,还有私人情谊。时间长了,秘书就成为领导人的亲信,甚至成为代替领导人处理一些工作、生活事务的心腹。有的领导人升迁喜欢带秘书走;有的领导人则自己挑选熟悉、信任的老部下做秘书。这样以来,秘书与领导关系密切,成为很特殊的职位。所以,早年曾经对秘书职位的配备有规定,譬如要回避亲属、升职和调动不能带走秘书等等。近些年,官场上把目光更多的投向领导职务,对这些规定渐渐疏离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秘书发展成领导的家臣、亲信,加上领导常把自己的秘书破格地提拔起来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秘书们作为社会上瞩目的特殊阶层,自然会得到领导工作领域下属单位领导的“尊重”,成为下属单位领导的“亲密朋友”,以便下级了解领导的工作安排、生活上的需要、对下级的评价要求、对自己的满意度情况,及时调整、密切与领导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制度性的保证和约束,领导人好,秘书也会配合领导做好事,不做“出格”的坏事;领导人犯糊涂,做错事,甚至做坏事,秘书随之,极容易助纣为虐,成为领导人的鹰犬,兴风作浪。日前揭露出来的中石油秘书帮、四川秘书帮,都是或者干政,相互勾结,以权谋私;或者干预、左右資源市场,与资本结合,沆瀣一气,攫取国有资产谋利,堕落成罪犯,为害一方。那些被抓的秘书与落马的“老虎”,有着许多惊人的故事。秘书们如果搞成做坏事的秘书帮,就像历史上干政的太监一样,他们就会把与领导人的关系变成主奴的人身依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肆无忌惮的发挥着腐化能量,祸害一方。
对各色“小圈子”,特别对于秘书帮,必须加以警惕,防止成为祸害。
与前两个顽疾比起来,“小圈子”毕竟为数不多,影响有限,有些随着贪腐官员被揭露,已经树倒猢狲散。即使还存在着的,治理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治理“小圈子”问题,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只要领导重视、制定相应的规定,严肃纪律,就会收到成效。
通过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切实抓住上述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逐一加以解决,一定会挽回贪腐官员对党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反腐败的深入,及时总结干部选拔任用的经验教训,一定会切实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此,应该确信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