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要素运用分析

2014-10-17 11:57杜苏闽
中国广播 2014年10期

杜苏闽

【摘 要】对台广播已走过60个春秋。从空中越过海峡,连接两岸,在实现信息的沟通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两岸情感和文化的交流。有效运用闽南文化要素,唤醒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在实现对台有效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新时期如何创新运用闽南元素,增强有效传播,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的要素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对台广播 闽南文化 文化要素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传媒和文化的关系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不能分离。而对于传播技术不占优势的传统媒体来说更是如此。如何彰显文化信息表现力,增强文化信息的黏合度,是传统媒体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广播历来以浓厚的人情味著称,它对文化信息的传播有着深入人心的效果。所以,对台广播和两岸文化传播密切相连,天生有着不解之缘。

一、闽南文化在对台广播中的意义

以闽南文化为切入点,可以成功吸引台湾同胞的注意力。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元,是富有地域色彩的族群文化,由闽南建筑、民俗、歌舞、饮食、宗教信仰、戏曲和民间工艺等内容组成,呈现出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族群个性的文化景观。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提出了传播学中的“选择性接触”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在面对各种纷繁的信息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这包括选择性认知、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①

闽台之间地缘相联、文源相通。用相同的语言讲述共同的习俗文化,更能吸引台湾同胞的关注,引发他们的收听兴趣。因此,对台广播从闽台两地文化相通之处入手,增进台湾同胞对闽南文化和内地发展的关注,更利于在台湾形成稳固的收听人群。比如,2013年闽南话广播协作网联合直播“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纪念大会”,对郑成功的敬仰引发了两岸相同的情感共鸣,台湾新竹、台南、云林、苗栗、嘉义等地的热心听众纷纷打进电话,参与节目的互动。听众对主办的广播媒体也形成了良好的印象。纪念活动的成功报道,进一步激发了台湾同胞对此类文化活动的兴趣,在两岸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对台传播中闽南文化要素的选取

文化要素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规范体系。在对台传播中,闽南文化要素的选取在四个方面各有涉及,而偏重于其中的精神要素、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因为这两个要素更贴近台湾同胞的日常生活,可以拉近廣播和听众的距离,对听众的情感和生活有很强的渗透性,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俗话说“同声同气”,相同的语言让沟通没有障碍,并且能够增进双方情感。据称,海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有四千多万,他们主要分布在台湾以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台湾,说闽南语已经成为热爱台湾的表现之一,闽南语已成为大陆与台湾共通的一个文化符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台盟中央时曾指出闽南语对两岸交流的重要性,并要求工作人员要学习闽南话,以提升交流的亲切度。②闽南话对以声音为媒体介质的广播而言,必要性更毋庸赘言。台湾的民间信仰大部分也是从福建一带传去的,如关帝圣君、观音菩萨、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妈祖娘娘等,对台湾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神明在台湾的信徒均有千万人以上,也是台湾政坛高层不敢小觑的民间力量。

在对台传播中,闽南文化要素的选取要体现本土性,“接地气”才能将闽南文化的真实性、鲜活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2012年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闽台文化同根源”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就是对闽台之间同根同源的文化基础的一次深层次挖掘。活动中,记者们深入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东亚文化之都泉州,6天时间密集走访晋江市、永春县、德化县,见证两岸同胞“人同祖、神同源、语同音、习同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采写了一批独家、鲜活、有感染力的对台新闻稿件。

闽台历代名人已成为闽南人的骄傲与代表,更是闽南文化精神象征的符号,备受民众推崇。选取和挖掘闽台名人的故事,能引起台湾听众的共鸣,吸引他们收听。福建漳浦的蔡世远、蔡新叔侄二人分别是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的老师,其昔日渡台后裔已繁衍10多万人,历朝历代受人敬仰。以两帝师“为官清廉、爱国爱民”的故事为选题,运用来自民间的“口语草根文学”——闽南讲古方式,创制大型历史人物系列广播故事《廉政两帝师》40集,在两岸电台播讲,收到良好的收听效果。同时整理剧本成书,采用普通话和同义的闽南话共同排印出版,创造了中央媒体联手地方媒体、大型故事节目入台首播、普通话闽南话“双语”出书的多项突破。

三、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要素的呈现

60年岁月中,对台广播对文化的关注不断提升,以闽南文化为传播对象的信息内容在挖掘方式、呈现形式上也不断创新,亮点纷呈。

1.两岸联合,增强传播主体力量

两岸媒体之间的交流和联合,是让台湾同胞感受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近年来,两岸媒体之间合作不断加强,在重大活动中强强联手,制作出规模盛大、深受台湾同胞喜欢、信息含量丰富的高质量节目。台湾媒体的介入不仅扩大了传播平台,充盈了传播闽南文化的主体力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节目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使节目更加贴近台湾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喜好,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随着对两岸文化交流的关注,两岸媒体的合作日益增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开展过两岸之间的节目交流、联合采访、联合直播等,目前与岛内20多家广播电台有合作关系。富有“海峡特色”的福建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厦门卫视等媒体,立足闽台历史渊源,紧跟两岸关系发展,所推出的相关文化节目深受两岸观众瞩目。③两岸媒体的联合,碰撞出许多创意的火花,延伸了传播效果,更好地呈现了闽南文化。可以说,台湾媒体的加入,使闽南文化的传播、社会效果都得到了增强。在“2013海峡两岸媒体前瞻论坛”上两岸传媒人提出的四点建议中,第一点就是推动媒体互设常驻,推进新闻交流常态化;其次是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展开务实合作。④可见两岸媒体的交流合作是当今文化传播的大势所趋。

2.加强创新,让闽南文化节目喜闻乐听

鉴于整个传媒文化向着娱乐化、碎片化转变,对台广播也要调整方式,在闽南文化的运用上,变之前的硬性宣传为“软着陆”,结合台湾听众的兴趣点不断创新,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呈现。

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受众范围较小,相比之下,大众文化的传播则更有吸引力。而音乐是化解隔阂、加强联系的最好形式,在对台传播中应充分利用。近年来,音乐选秀狂潮来袭,很多年轻人对其情有独钟。拓展此类节目的传播,更是广播吸引年轻听众的有效方式。泉州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六届的“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星选拔赛”,采用当下流行的选秀方式,主持人活泼时尚,活动形式灵活新潮,切合年轻人的口味。同时,节目与落地活动相结合,活动品牌的提升也带动了节目的收听与参与,扩大了对台影响力。选拔赛从2006年开始举办至今,形成了稳定的受众群,并不断拓展,在两岸形成了非常好的口碑。此活动不仅弘扬传承了闽南文化,还造就了一批优秀歌手,诞生了一批新人佳作(原创闽南歌曲)。更重要的是,两岸音乐人由此结缘,从不认识到认识,进一步深入交流与合作。这项活动的时间跨度正好经历了两岸关系从“冰冻到破冰到缓和到密切”的全过程。在两岸民众分隔多年后开始逐步开放交流的时候举办此类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民众的需要,因此在两岸沟通与交流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广播常被归类到老年人使用的媒介形式中。怎样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拓展受众群,在对台传播中打动台湾的年轻人,就要研究当代年轻人的兴趣点和接受习惯,从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呈现内容。以闽南语为载體的广播剧并不是老套、怀旧的代名词,找准形式也可以收获青年听众的喜爱。比如,制播闽南语短剧、微剧就是对传统闽南话节目的“突围”:题材上可以瞄准时下年轻人最喜闻乐见的新鲜事物、新鲜资讯,以轻松幽默、别具创意的方式配合音效音乐演绎,自会吸引年轻听众的耳朵。《志明和春娇》是大陆首档全新闽南语情景广播剧,由泉州电台对台频率刺桐之声创制。节目运用自制短剧这种形式来传播闽南文化,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新。其选取闽南人当下生活故事片断,结合运用传统元素,如闽南俚语、俗语,用闽南方言对话来演绎,以风趣幽默的风格展现泉州人的快乐生活,深受各年龄阶层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自创短剧追求原创,重视节目创意,这点正符合青年文化和当今传媒文化的潮流,因此受到青年听众的一致好评。而以经典文艺电影《志明和春娇》为节目名称更是增彩,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的关注。截至目前,《志明和春娇》己播出1000多期,铁杆粉丝不断增多。⑤在赢得听众市场的同时,也赢得客户市场,每期十分钟的短剧,年均广告投播量达到88万。

3.提供服务,增进两岸情感

有温度的文化才会被人感知、被人理解、被人欣赏。在传播时要确定台湾同胞需求,为他们送上有服务价值的文化信息,增强两岸之间的情感交流。

泉金航线“篷江号”客轮播出的闽南话船舱广播节目《船上来作伴》,是广播媒体利用各种渠道服务台胞的一种有益尝试。节目以闽南特有的答嘴豉、脱口秀的娱乐主持方式,演绎传播闽南文化,同时提供旅游、口岸、民生、生活等服务资讯,设计游戏环节与船客互动,营造对台航线的文化氛围,浓烈的人文关怀陪伴旅客一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推出的一档闽南话早间文娱节目《早安台湾》,选取台湾听众感兴趣的文娱热点,80后主持人婷婷以贴近生活的视角进行解读,节目清新、温暖,就像是一首流淌在阳光下的醉人音乐,受到了台湾听众的喜欢。节目视角多元,常以大家都有体会的一个话题,引发两岸听众的共同关注,进而相互探索、共同思考。节目在提供服务于生活的实用信息的同时,也增进了两岸的感情交流。

4.新时期对台广播中运用闽南文化要素的建议

多年来,对台广播媒体一直在挖掘和创新闽南文化元素的呈现形式。而在新的传媒时代,广播只有不断加快提升的脚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才能在两岸关系中承担好自己的媒介角色。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不断突破的同时,如何用好新媒体,是新时期对台广播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一张无形而巨大的互联网将我们所有人网在其中,即便是不直接使用新媒体的人也会被新媒体文化辐射着、影响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媒体既要稳固自己的文化根基,同时也要根据传播生态的改变,调整方式,扬长避短,融合网络媒体,弥补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播缺陷,丰富闽南文化的呈现形式。应运而生的“你好,台湾”网,就是广播抢滩新媒体的一大举措:它将闽南特色建筑、饮食、戏剧、舞蹈、民间工艺等强调视觉的文化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同时更注重信息的服务性,极大丰富了广播媒体对台宣传的路径。

另外,可以通过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手机移动新媒体等平台推送对台广播的内容,使之与主流媒体互相配合,形成多层次、多场域的传播。社交媒体具有信息形式短小、内容碎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不仅有全时性、互动性、点对点等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更具有情感浓厚、容易接受的人际传播特点,对于集合爱好闽南文化的听众,传播两岸生活和文化资讯等都有很好的效果。例如,闽南的“五色话”“四句”都深受闽南百姓的喜爱,是口口相传的闽南口头文化形态之一,其逗趣简洁、娱乐轻松、朗朗上口的特点,极适合新媒体形态,如果运用这一闽南传统元素来表达现代生活内容,并使用新媒体手段(在节目中及节目公众微博微信中发布),定能引发受众兴趣,吸引受众收听,从而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播。

网络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巨大,蕴藏着巨大的原创信息。如果广播媒体以传媒机构为单位,或以媒体人为单位进驻社交网站,可以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品牌知名度。目前,广播媒体对社交媒体的利用还远远不够,很不充分,应从观念、方式、手段上不断加强,借力新媒体,增强与台湾同胞的沟通。

借力也好,融合也罢,新媒体时代的对台广播要立于不败之地,“内容为王”归根结底是最重要的。正确运用闽南文化元素,不断挖掘闽南文化内容,对台传播正能量,是广播媒体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