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拾遗

2014-10-17 22:48朱谷忠
福建文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凉亭石桥亭子

朱谷忠

兰 溪

兰溪是我家乡的一条山溪。从高处看,溪水绕山而行,或作环状,或呈条状,溶溶滟滟,美不可言。小时候,我常去溪边玩儿。有时去芦苇丛里捉蜻蜓,有时躲在一棵古樟后看白鹭是如何从溪面飞起,有时则约了新结识的伙伴在浅滩里摸螃蟹。累了,就在溪边的几块天然的洗衣石上横七竖八地躺着,默默地看天上的云彩是怎样变换图形,慢慢地飘向山外。至今,我的脑子里还保留着一幅幅今生再难复得的美妙景致。

不过,最使我迷恋的是兰溪的流水。它流得那样轻慢,又那样低缓,但水质的澄澈洁净,却是平地上任何一条沟圳河流都难以与之媲美的。后来我才知道,这一段溪流是沿岸无数山泉渗透聚储而成的,难怪一年四季,只要不下暴雨,溪水就会呈现玻璃般的透明。临流俯视,不仅倒映着两岸,山峰树木宛然在目,就连遨游溪底的小鱼也历历可数。日出日落时分,彩霞绮霰敷满溪面,荧光四射,彩焕万千,令人想到天上的瑶池也不过如此。最奇的是那流水除暑天是清凉的,其余时节都是温暖的,这使傍居的杂树,纷纷都将枝叶垂到水面,好像要拉住流水,不让它流走。我还记得,小时候在溪边玩耍,时时都能看到傍溪盛开的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就连岸上的磨坊、梯田、菜园,也有许多花树,招引着一群群的蜜蜂和蝴蝶。

我家的住房,离溪滩不过百步之遥。记得,母亲总是收拾一些衣服到溪滩濯洗。那里有七八块河石,身子大部分埋在溪中,只露出一小部分高出水面,这成了天然的洗衣石。岸边,有两棵榕树的枝干刚好斜欹在洗衣石上面,好像一顶绿色的帐篷。晨昏之际,来洗衣的女人赤脚踩在水里,一手翻动衣物,一手挥着棒槌,如雨的杵声,便夹着笑声、水声和土腔土调的洗衣谣,在溪面上四散开来,惊得鸟雀都急遽地飞向附近的树丛。有月儿的晚上,那杵声便从不间歇,一直要响到半夜里才能安静下来。

许多年过去了。这次返乡,当我再见兰溪时,却发现溪面已宽阔了许多,溪水也变得深幽幽的。记忆中的那两棵榕树还紧傍着溪水,伸垂的树枝已浸在水中,洗衣石更是不复再见了。原来,下游不远的地方,已建成一座供水站,水位淹没了我童年印象中的一切。耳畔,没有了如雨的杵声,也见不到那些洗衣女人绿淡红褪的背影了。寻寻觅觅中,偶然看到新修的公路上有个背书包的小女孩,边走边唱着洗衣谣,曲调听似陌生,却又十分的亲切。这使我想到这个小女孩的母亲或祖母,也许就是当年在洗衣石旁洗衣的女人吧?

石 桥

走出村东头,一眼就看见了在晨光云影中静卧的石桥,我的心,禁不住有些激奋起来:哦,石桥,我的暌违巳久的石桥!

记不清多少次回到故乡,每次我都要抽空去石桥上走走。在我心里,这座像小家碧玉般美眉弯弯的石桥,是故乡四周景物中最美的一帧。据村里祖上人说,石桥修建于清代末年,青石桥面,石雕栏杆,南北走向,长约二十米。桥头有一石柱,刻着五谷六畜的图案,可惜没有刻上修建年月。这倒好,没有官府、乡绅的印迹,说明是百姓自己兴建的,使它在后来动乱的年月里能逃过“破旧立新” 的劫难。从此,它只是一如既往地以拙朴又平静的心境横卧在村头,让南来北往的人从它身上踏过,连通了人的血脉,衔接了生命的元气,不管是红尘飞扬或风吹雨洗,只是以淡定的心弦,维系着故乡的脉博。

石桥没有名字。听老人说最早有一段时间它曾叫“卢家桥” ,是民国初年一位姓卢的生意人出钱修护后取下的名字,但得不到响应,没有叫开。到了土改期,把石桥起名“解放桥” 。再后来又叫“跃进桥” 、“文革桥” 、“红旗桥” ,但没有一个名字能固定下来并获得认可。乡民们也总是亲切地称它“石桥” 。是的,石砌的桥,不叫石桥叫什么?

而这样的一座桥,正是我心中永难抹去的一幅乡间美画、一爿忘我之境。

童年时,我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桥上、桥下度过的。春天,我常和小伙伴在桥上追逐蜻蜓,来回飞奔;夏天,去田间送饭回来,就会纵身从桥上跃下,在水中与鸭子嬉戏;秋天,明月朗照的夜晚,我也会跟随大人坐上小舟,在桥下穿来梭去,捕捞螃蟹;冬天,暖阳出来了,我和小伙伴就会来到桥下孔洞,分食从家里带出来的烤地瓜或炒花生。我感觉,这世上再没有比石桥更好玩的地方了。

年岁芨长,又喝了些墨水,我更喜欢有事无事都去桥上看风景,但见远山如髻,田畴如绣,荔林蜿蜒,岸草绕牵;清风拂衣,身轻如梦,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有一时期,我也注意到,桥上有许多亲人的远别,男女的相逢,老幼的扶持,朝夕的喧闹……小小的一座石桥,能使遥远变得亲近,陌生变得熟悉,让生活的一切,都染上了翠绿、温馨的底色。

这些年来,不管我走南闯北,走过多少长桥、大桥,但故乡的这座石桥,却像脐带般地连通我的血脉,教我时时地忆念、时时地回想,让自己像一滴淡墨,永远地浸润在石桥的一幅幅画图之中。

现在,我又来到石桥的身边。桥头的石柱,已有青苔洇漫,桥面的石板,似也更加平滑;两旁雕栏,愈见几分粗朴。多少风霜雨雪过去了,但石桥依然坚挺,甚至有一种因长久隐雾含烟而焕发出的几分葳蕤的仪态,这使我不觉久久地流连,恋恋地辗转,半天也不想转身离去。

突然,石桥桥身轻微颤了一下。这使沉思中的我吃了一惊,抬头看去,原来是上游新建的一座水泥桥,有一辆载重车正轰隆驶去。我不禁抚着桥栏,对石桥喃喃说道,你到底可以休息了,你就安心让水泥桥代替你方便出行的功能吧,让春花夏蝉秋月冬雾,让最懂得你的乡亲们陪伴你,在时空的帷幔里,做你心中最古老或最遥远的梦吧!

凉 亭

故乡通往城镇的北面,有一条还算宽敞的土路,是南边过往行人的必经之道。小时候我就记得,那里有一座凉亭,总是能招引往来的人进来歇息。这个亭,是用普通的杂木撑起的,顶部形成六角,各自翘起,像一朵开伞的蘑菇,人称六角亭。长大后我才观察到,这亭子结构简单,线条分明,但却别有一番简洁、清新、亲切的模样。更重要的是,这亭子里除几根柱子外,四面通风,人在亭中,可以看到四周的景致。据说过去有个教书的老先生对此评价很高,认为它表现了乡村的一种自由、随和的风韵,所谓“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因此,青年时期就喜欢文学的我,有事没事也经常往亭里跑,摆着学习蒲松龄收集百姓素材的模样,常常爱与一些过路人谈天,或听他们的说话;在那些时候,我有时竟能获得灵感,于是立即掏出笔来,在本子上乱写一通。记得有一回,有个陌生人见我这个样子,以为自己刚才说错了什么话被记上了,慌得立即抓起斗笠溜之大吉。

当然,凉亭最令我愉快的是夏天的晚上。不管天上有无月亮,村里的后生仔一扒完饭就往亭里跑,多的时候亭中可容下十多人,迟来的,就只好坐在亭外。通常我们都是坐着乘凉、聊天;疲倦了,就靠着柱子打一个盹。最刺激的时辰是在半夜,年纪小的熬不住都回去睡了,亭里就剩下七八个青年哥,于是就小声地谈论起村里的姑娘,最荒唐的是有一次半夜,三个好友和我一齐起誓保密,然后就各自供认自己爱上哪个女子,我那时还没谈恋爱,等他们三个供出了自己的精神恋人后,轮到我坦白,我只好糊涂又胡乱地报一个名字,没去想这个女子的哥哥就在我们中间,结果我冷不防吃了他一拳头,痛得跌在地上爬不起来。幸好其他人还算义气,立即拦住了势态发展,总算用好言好语劝住了,从此,碰到类似的场合,我只好趁早溜走,免得再发生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凉亭不但是我在乡村生活的一个娱乐场所,也是我独自思考人生与文学的一个去处。碰到雨天,在家呆腻了,我就会揣一本书跑到亭子里坐下来细细阅读。我发现,独自一人在亭里读书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你看,四周是田野、屋舍,都被一层淡淡的雨雾遮裹住了,只有悄悄的雨声伴和着自己默默的读书声。更令我兴奋的是在那样的时候还可偷看一些禁书,读完了往怀里一塞,若无其事地回家吃饭。再说,一个人在亭子里不读书时,脑子也可以展开无限的联想。我至今还记得,那种联想总是美好的,但又总是朦胧的,甚至是变幻的,好像蒙上了一层飘渺的具有魔法的轻纱。有时,我还常在亭子里背诵古诗,背的最多的当然是唐诗,但也有陶渊明的,他的那首《结庐在人境》总是令我迷恋不已,有一次当我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我仿佛从远处的山垭看到了陶公隐约的身影。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那些动乱的年月里,凉亭的一切都倏突改变了。有一个时期,亭的四周,都挂上了语录牌,上工下工,都得到亭前请示、汇报,人们再也不轻易上亭子里玩了,一是怕嘴漏了说点什么不合时宜的话被揪辫子,二是亭子在一个夜晚被一次特大的台风掀去一半顶盖,像一个阴阳头那样看了叫人心有余悸又极不舒服。据说有人曾多次提议修复凉亭,奈何运动一个接一个频繁地来临,连种田人也几乎没有喘息机会,修复亭子的事便不了了之。而去凉亭的人自然也就愈来愈少了,终于有一天,亭子在一场暴风雨中塌倒了,过往的行人,路过时望着那堆残柱衰草,都不禁悄悄叹了一声。

如今,凉亭早已不复存在了,替代它的是一座城里的房地产开发商的办公小楼。这一带,小车进出频繁,过往的人似乎愈来愈多了,只是很少人大约还会想起这里曾经有一座六角型的凉亭,而且,经过这里的人的脚步也比以往显得更为匆忙,因无暇停留,也就无法回想什么,有关这座亭的一切故事,也许从此就不复存在了。

远 山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挣脱了事务的羁绊,站在故乡老屋的窗前,在不经意的浏览中看到远山,不管是轻淡的一抹,或且是悠然的一片,沉郁的呼吸就会顿时通畅了起来;随之,周身也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舒适和轻松。在那样的时刻,我情感的河床就会慢慢泛滥起来,就会情不自禁地在心底亲切地呼唤着:啊,远山,你是我多年的伙伴,也是我挚爱的知己,任何时候,只要我把眼睛转向你,你就会以期待的静默的爱,迎迓我探询的目光,接纳我飘逸的思绪,倾听我敞怀的倾诉……

其实,这个世上,许多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远山,许多人都熟悉自己心目中的远山。无论是步行、车行,到了那里,春天可以采撷到鲜红;夏天可以浸染到青碧;秋天可以收获到灿黄;冬天可以领略到晶莹。从此,美好的记忆嵌入心底。那丝绸般的烟岚,那弦乐般的清流,那扶垛般的巨石,那闪电般的飞禽……甚至,当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心目中的远山,仍在你的梦里低徊。

但我的远山到底是什么呢?是这具象的一切吗?有一次回到家乡,正当台风来袭之时,我习惯地站在窗前,只见一阵猛烈的风正从远处刮来,恍惚之中,远山犹如无数野马正朝我狂奔而来……台风过后,推窗一看,重又出现的远山,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只是以一种更加清晰的线条在浅灰色的天空中迤逦着,并呈现着一种格外渊静的美,使人感觉它好像从不畏惧过什么,依然显得那样沉稳、和谐,又多么富有人性味。

是的,我心目中的远山,无论有时看去轻淡如眉,或浓黛如墨,它总是亲切地环绕着我,护卫着我,召唤着我。任雷雨冲刷,烟霭熏染,寒热更替,日月朗照,其脉络,其走势,其起伏,其交错,总是我熟悉的一切,崇尚的一切,宛若我心目中熟悉和崇尚的一个人,既有蜿蜒的深情,岸然的热烈,也有久蕴的虔诚。任何时候,只要远山扑入我的眼帘,不管是金黄的颜色,深紫的颜色,浅蓝色或暗棕色,我都会感觉它的淳朴和灵性,感觉它的美丽和深沉。那时候,它的苔藓的清香,黄泥的苦涩,羊齿梗和树根的气息,就会交织成一张充满抚爱的细丝网温柔地轻笼着我,使我的视觉、听觉、味觉一起开放……

只是,当远山消失在深沉的夜幕里,连轮廓也不复再见时,怅然才会如同无歌的颤音皴点着我的心头,使我独自一人在冥想中飘忽出见到远山的渴望。那渴望,有时是那样苦心孤诣地萦绕着我,那样不可向迩地令我举头顾盼、四下寻绎……

远山!故乡的远山!与其说你是一位可亲的永恒的哲人,不如说你是一个善容万物的整体。你耸立着,敞露着,面对着世界,负载着世界,那层叠的皱纹里,有苦汁、有血泪,有饱经风霜的历史,有博大深广的心事;执著、向上、坚毅,永远是你值得骄傲的形象。你知道吗?每当我度过孤寂的夜晚,送走失眠的叹息,我总是那样急切又自信地推开窗扉,寻觅你,眺望你,凝视你;而那时,我也常常看见,一道金黄色和柠檬色的霞彩正延展在你游丝般的脊背上,轻柔氤氲的晴光纷沓而来,勾画着你梦一样连绵不断的浅金色的线条。只一会儿,那萦绕交织的色彩便又幻化成阳光奔泻的湍流,冲洗着你清新而温润的躯体。

美丽、丰饶、和谐、热情、充满朝气的远山啊,每一次看见你,你都带给我新的诱惑,新的激动,新的希望;正惟如此,你叫我怎不感激你,爱戴你,向往你呢?

远山——那不仅仅只是我视域里窗前的远山啊!

责任编辑 贾秀莉

猜你喜欢
凉亭石桥亭子
村行
大树亭子
论碳审计主体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把“亭子”随身携带
凉亭
去菜市口
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外福来的葛藤凉亭
那边绿绿的小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