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普遍关注,农村地区教育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就是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之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构建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之前,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仅是中小学生身体的住所,更是其个人情感得以寄托之处。因此,父母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较之于学校、社会,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即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更容易被其接受并巩固。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是最早开始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父母系统、家庭环境系统。父母系统主要包括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性格特点等;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类型及家庭人员构成等。这些因素的构成组合,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个性的形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家庭教育中,应当注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应当树立起积极乐观的榜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诉求,在不同的生理心理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
二、发挥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不仅直接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又反映时代发展的精神,同时也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个体需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因素的组合,对学生舒展身心、养成良好习惯有着较大的影响。其次是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活泼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益于身心的制度措施和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和学习氛围。第三,精神环境,学校的精神环境包括校纪校风、教师的教风等。其中,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实施者,与学生的接触较为频繁,在潜移默化中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武鸣县现有二十多位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他们具有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对本县心理教师资源的整合,打造科学性、专业性的“心理教师之家”团队,可为学校、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三、发挥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认为,培养一个人才需要一个村庄的共同努力。这强调的是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学校,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国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注越来越大,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教育机制和模式。但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补充和延伸作用并没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因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教育模式,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互动机制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各具特色,各有特点,既彼此独立不可替代,又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而,应当在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的同时,积极促进三方面的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三方互相配合、彼此补充,形成“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机制。为此,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有作用,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联合互动机制。
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联合互动机制,需要在教育部门的统筹引领下,制定相关配套公共服务政策,协调好各方关系,对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职能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定位各自的角色,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导,村委会、学校与家庭、专业服务机构及志愿者群体参与的组织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机制中的主导作用,确保支持性公共服务长效运行。此外,还可与联合县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共同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