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连娟
【个案】学生王某是来自本县偏远贫困农村的一个男孩,父母外出务工,他随爷爷奶奶长期生活在农村。2010年他转学至县城某一初级中学,仍由爷爷奶奶照顾。入校时,他给我的初步印象是性格倔强、叛逆、孤独、自卑与自尊感强,学习态度和习惯极差,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调查】①从王某的小学任课教师处了解到,他在班内人际关系紧张,长期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随意,根本无集体观念。②该生在家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备受溺爱。父母也觉得长期在外心理内疚,对他的一些过分行为比较放纵。③通过与该生多次谈心沟通,其言行举止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架势,自我厌弃的话语“反正我是差生”等经常挂在嘴边,显示出其“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分析】深度分析其中缘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1.王某刚满周岁后父母就外出打工,所以在他的记忆中基本无父母的影响。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根本没有机会亲近他们,父母对他而言与陌生人毫无二致。长期如此,致使孩子心无所属,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专注,表现在课堂上漫不经心,课后东游西晃无所事事。
2.父母长期在外不能照顾王某,都觉得有愧于他,因此想方设法予以弥补,但是采取的方式方法有失妥当,使孩子养成了大手花钱的习惯。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觉得应从心理疏导入手,帮助他通过新的生活体验,消除原有的异常心理,在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发现自我,找回自我。
【操作】1.发展师生间心理上的“相知”关系,缓解其“孤独心理”负荷,通过班级师生心里话热线,主动与他进行“交心”。第一次师生热线通信交心活动,王某的信中只有寥寥几个字,“没有什么可说的,我是差生。”显然他对我抱有不信任态度。但我并未生气,而是采取主动、热诚回信的态度,真诚地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任何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差,只代表过去!现在需要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师表明你是什么样的学生!希望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自我,我只相信现在。”通过多次沟通,他开始逐步向我接近,我们由相识到相知,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师生情感。
2.帮助其走出自我“冷漠心理”的误区,通过集体生活发展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情谊。
刚开始他与班集体基本上是“绝缘”的,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班上几名不求上进的同学成天围在他周围。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写字工整大方,于是就吸收他进了班级宣传小组,并让他负责每天更换“教师寄语”栏目。当轮到他对寄语的理解作小演讲时,我特意修改了他的演讲稿,结果他成功的演讲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此后他工作更加认真,开始接近同学,走近集体,并被集体所容纳。
3.改变其自我审视的角度,淡化其“自我中心”意识,帮助其家庭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对生活充满新的期待与追求。课外时间我经常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王某的父母进行沟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应负很大的责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是钱弥补不了什么的,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经过多次电话交流沟通,我的行为感动了其父母,他们决定密切配合我,共同搞好转化王某的工作,我也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公开家访。当我在他父母前大谈其进入新学校新班级后的变化和进步时,他们的表情由“惊愕”变成了“信任”。
4.帮助其重新感知、认知和把握自己,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在扬长避短中学会自尊。王某的身材在班中属于“人高马大”的类型,所以在组织参加校运动会时,同学们一致看好他参加标枪、铁饼两项比赛,他也不负众望一口气夺得了铁饼第三名、标枪第四名的好成绩。作为班级夺冠的有功之人,他得到了大家的热捧。赛后我因势利导找他进行了总结:你不光体育方面有潜力,其实你在其他各方面的潜力都很大,只要你愿意尝试、去投入,更大的成功会等着你!自此以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学习热情高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获得了班级优秀进步奖。
【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年来王某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由心理上的“孤独自弃”变为“乐观进取”;由行为上的“自暴放纵、我行我素”变为“关心集体、尊师守纪”;尤为可喜的是在学习上,他的各科成绩均进步到及格线以上。
【启示】王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只有抓好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才能更好地教育留守儿童!学校理应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教师是留守儿童的第二父母。当孩子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就需要教师来充当代理父母,对他们施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使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我们做教师的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留守儿童,让其感受到父母的温暖。给予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力争为留守儿童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