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范品”成为创新路上的绊脚石

2014-10-16 13:54钱苏贫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劳技创作情境

钱苏贫

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劳技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中常见情境

教学情境一:老师是这样理解的

某教师在教学“盘长结”时,简单介绍“结文化”后,随即抛出了教材上的“议一议”——一长串的问题“盘长结如何走线”“如何收线”“‘三分编,七分调怎么理解”……学生还沉浸在盘长结的寓意中,即刻就被教师问得发懵了,教室里鸦雀无声。一阵沉寂之后,教师来了句“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学生都木然地看着教师,教师则一字一句讲述着他的“理解”,一节课下来,教师很累,学生很闲。“老师是这样理解的”这一教学环节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以教师的思维取代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完全是填鸭式教育。

教学情境二:请看绘制分解图

一位教师在教学“纸建筑模型的制作”时,要求学生完成一纸质的建筑形体结构。照理说这个题材很不错,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起初学生都显得很兴奋,纷纷畅所欲言,把见过的形形色色的建筑体说与同学分享。表述中学生也尝试把各类建筑分解成方体、椎体、柱体等三维结构。正当大家畅所欲言,意犹未尽时,教师来了一句“请看绘制分解图”——书上实例“八角楼”。孩子们眼睛里的兴奋神采顿时消失殆尽,耷拉着脑袋开始听讲,默记“范品”的绘制分解图。“请看绘制分解图”,扼杀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磨灭了他们的创作激情。

教学情境三:请同学们备好以下材料

某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开放性的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大家热情高涨,从身边小事谈起,从“雾霾天气”“地球灭灯一小时”活动,谈到“温室效应”……热烈的讨论后,学生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爱护环境就先从关注废旧物品的潜在利用价值做起,他们有了许多创作的灵感,如用废布料做环保袋、泡芙坐垫,用包装盒制成收纳箱、鞋柜,用废光盘制成相框、杯垫……按理说“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是个开放性的选题,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起来了,创作的“冲动”也有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惜此时教师来了一句:“本次教学项目确定为泡芙坐垫,请同学们备好以下材料。”学生跃跃欲试的神情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否定的沮丧感。教师的这种选择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切断了学生想去深入了解不同材质的渠道,折断了他们想要飞翔的翅膀。

二、出现此类情境的原因

1.教学模式的影响

过去的教学环境,媒体单一,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见教学模式。初中生好奇心强,创新思维活跃,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着渴望。“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常常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特个性。它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冷漠无情的教学态度,使得学生失去了创新思考、积极创作的兴趣。这种以教师为全权代理者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权利,从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从长远来看,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会习惯性把自己看成是真理的化身,听不进异样的声音;而学生也滋生了懒惰思想,习惯了聆听、记录,理所当然地成为“乖孩子”。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阻碍学生发展,误人子弟的教学。

2.谨慎思维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持怀疑态度,为了让学生尽快完成项目目标,会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从组织学生讨论开始,教师往往对课堂上经由学生发散思维的碰撞而产生的精彩动态生成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不愿意深入学生,不愿意俯下身子去了解个中缘由。这是对学生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并引导其变为现实,这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掌控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教师根本不愿意真正放开课堂教学,总是迫不及待地抛出“范品”,学生的创新之路也就戛然而止了。

3.评价机制的影响

劳技教学的评价机制仍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某特定的项目目标而设计。这种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往往从操作技术角度出发。这就忽略了劳技课是一个既综合又开放的学习领域,它是集创新设计、操作技术、艺术审美融合的一个整体。单一的评价标准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浇灭了创新的火焰。长此以往,师生之间也形成了高度的默契,“范品”也就受到学生的顶礼膜拜。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得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三、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解放学生的手脚

1.善于引导,营造探究的教学氛围

运筹帷幄的“闲”比殚精竭虑的“忙”更难。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引导要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努力营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氛围。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一石激起

千层浪。如在导入“纸质板凳”时,我组织学生讨论:除了“范品”的三角形结构外,稳定的板凳结构还有哪些?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分析、揣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探究出不少的成果:叠加板材式的结构、蛇腹折式的结构、拼插式造型……许多回答在备课中都未曾料想到,我把学生发散性思维生成的鲜活资源一一加以引导、分析,如“叠加板材”虽有一定的加固作用但不足以支撑人的分量并加以实验论证。对于几个被否定的方案,有的学生将信将疑,此时我鼓励他们进行自探、自悟、自创。“实践出真知”,相信尝试后学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2.保护“冲动”,激发学生释放潜能

有思路才有出路。学生的创作激情是难能可贵的,教师要善于保护、利用这种“冲动”。如在“纸建筑模型的制作”课上,我抛开教材上的“范品”,让学生当一回“建筑设计师”,设计并制作“心目中的家园”。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对未来家园的美好憧憬,他们希望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梦想,我就抓住学生迫切希望“梦想成真”的这份冲动,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学生在设计创作环节都特别用心,他知道他的创新思维成果是有价值的,他的主张是被尊重的。一个激励性的教学环境能帮助学生面对实践操作中的各种挑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要想在项目制作上有新突破,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察角度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新思路,拓宽创作新地带。

3.调整评价,鼓励学生去体验感悟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跳出“范品”后,劳技作品的样式是不统一的。如何更好地评价学生,除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外,面批也是一个受欢迎的好方式。教师应适时向学生表达个人感受,采取积极的方式,平等地、尊重地评价所有学生。如点评“漏窗”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评价。学生的创作各有特点,教师可以从雕刻技巧、审美角度、劳动习惯等给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总的来说,评价作品应让学生得到恰如其分的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劲,让学生在忙中体验,在忙中有收获。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活动。”劳技课是融知识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重在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信在踢开“范品”这块绊脚石后,学生的收获会更多,劳技教学会更精彩!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技创作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人本”思想在小学劳技培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应用
《一墙之隔》创作谈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劳技教育使农村小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