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衍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一、活跃课堂气氛,做学生的良师
教学目标的完成,主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忌程式老化,结构单一,语言乏味。要保证学生整节课都能精神饱满,保持学习兴趣,教学手段和教学语言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语言诙谐幽默,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可穿插一些成语典故、幽默笑话、顺口溜、歇后语等。例如在教学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分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时,我就举例我国的沿海地区规定每年的特定时期是休渔期,在这个时期全体的渔民不能出海捕鱼,为的就是让鱼群能够休养生息,也为了来年能有更大的丰收,而那些电鱼炸鱼的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自取灭亡。分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时,我举了“柳州棺材”的例子,介绍了柳州木材名声在外,古代的名门望族死后能以柳州棺材入葬为荣。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家乡信息,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的宗旨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经常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敢于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只有这样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展现出来,误区才能暴露出来。如果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思想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己去查阅书籍,熟悉每一篇文章的故事背景,走进作者那个特定的时代,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位作者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进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段沧海横流的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学生从中汲取无穷的营养,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对语文也就不存在有无兴趣的问题了。
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讲授课文时,要想感动别人,教师首先就得感动自己。试想,教师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感情不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若鸡,语言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哪里有激情?我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以低沉的语调、颤抖的声音、悲愤的心情分析“祥林嫂由于儿子被狼吃,以致万念俱灰,精神极度痛苦压抑,只能靠反复地向别人诉说,以此来减轻痛苦”;在说到“鲁镇上的女人们心满意足地走了”时,我甚至说不出话来,当时的我已经完全进入到鲁镇当时的情境中,此时此景,前排的女生已泪眼蒙眬。如今回首,当年的这一刻,是我教书生涯中最成功的一课。因此,我深思: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
四、多些正面评价,少些负面批判,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成正比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1.改变作文的评价方式,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在批改作文时,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信心,努力写作。批改学生作文,我给自己定下一个标准:再怎么差的作文,至少要找到三处优点。比如对学生习作中新颖的题材,翔实的素材,甚至写得较好的一段话、一句话乃至一个词,都用特殊的符号加以肯定,保护他们的习作欲望,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
2.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我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多次的修改,找出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养成自己修改的好习惯。经过多次修改确定文章后,我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互批互改,每个学生的作文必须有三个同学的评语,通过这样的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结合点,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所以教师不但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更要满腔热情,持久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达标、高效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