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慰刚
导读:创意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在满足城市居民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等最低需求的基础上追求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生活更舒适、出行更便捷、街道更有情趣、市民更有生气而出现的一种城市再开发的建设理念,也是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一个城市建设方式。因为城市是人们居住、活动的场所,除了保证居住者、活动者的舒适和安全以外,还要保证城市有序的运作,因此创意城市必须纳入法律的框架之中,以保障城市的舒适、安全和秩序。
创意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在满足城市居民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等最低需求的基础上追求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生活更舒适、出行更便捷、街道更有情趣、市民更有生气而出现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也是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一个城市建设方式。它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个人行为,也是市民、城市管理者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情趣的具体体现,只有三者紧密结合,街区才能成为人们沟通心灵、创造财富、实现创意生活的舞台。日本是一个经济、文化、社会相对发达的国家,其代表性城市东京则更能体现日本城市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性与先端性。早在日本城市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三次当选为东京都知事的77岁高龄的铃木俊一就提出“从哪方面看都要有多样化的东京形象”,要有一个“充满魅力的东京街道”。与转型期的其他城市一样,实际上当时的东京在住宅、交通、垃圾以及老龄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因此他在施政纲领中说,要“进一步重视健康,完善终身学习、体育及休养活动的基础,为了使都民、尤其是老年人和残疾人能在社区中安心愉快地生活,要有更多的创意和下更大的功夫”①,这充分说明他对创意城市的重视。本文以东京为例,重点讨论城市在经济高度增长和转型期如何注重创意性的建设与发展。
一、战后东京城市规划与创意建设
(一)战后的城市规划
1945年日本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经济困难时期,加上1945年初的东京大空袭,东京城市中心部分几乎成了废墟。但在1945年底,东京的战后城市复兴基本方针就通过了国会表决,这个基本方针十分前卫,其基本特点是设计了城市边界地区的环形绿化带,在沿河地区设计了嵌入式的公园绿地,并从交通、防灾、保健及景观方面考虑在市区部分规划了80到100米宽带有绿化带的道路。而1947年的“东京战后复兴规划”比上述基本方针更为大胆,但是由于经济衰败的原因,这一规划成了财政紧缩政策的牺牲品。1950年,东京的复兴规划重新调整,预定复兴区域面积大幅度削减,如计划中的复兴区域由20 165公顷压缩到4958公顷,而政府补助的对象仅为1652公顷,复兴事业也主要集中在环城的山手线以内及穿越工业地区的京滨东北线和南北走向的主要交通线的沿线车站地区②。
另外,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复苏,人口也随之急剧增加,同时为了1964年的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顺利召开,从客观上形成了东京城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城市建设中的创意首当其冲地表现在当时的城市高速道路的建设和新干线的建设上,尤其是首都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当时已有的道路、公园及河流等平面的公共空间改造成为立体的三维空间,构成了地面、高架及地下隧道三位一体的道路形态③,这一崭新的尝试使城市中心的交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现代化巨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以1964年为界将东京的发展分成两个时期的话,那么,1964年以前是由区域街道走向城市的过程,而1964年以后,则是由城市转型为巨大城市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高速公路与城市铁道的建设是其重要基础。
(二)战后创意城市建筑初创时期
在城市建筑方面,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进入了现代主义建筑时代,不少极富创意的建筑作品开始出现。开创日本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是曾在日本提炼出日本民居精髓而创造出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国建筑师安东尼·雷蒙德,他于1951年以充满透明感的轻快且开放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完成了美国《读者文摘》的东京支社大楼。这一创造性的建筑使现代主义流派在日本成为可能,也给了很多日本建筑师以创新开拓的勇气。与此同时,曾设计过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日本馆的日本建筑师坂仓准三的神奈川县立镰仓近代美术馆也竣工了。这是一座采用现代主义手法将二层楼高的大块墙面与周边庭院、水池、丘陵等外部空间融为一体,相互映照,表现出流动的美感。1952年,前川国男则大胆地放弃传统的日本建筑防震墙的设计,而第一次充满创意地采用了拉面构造的日本相互银行本店投入了使用。两年后,他的又一代表作用同样的设计理念,巧妙地配置规划与空间构成的神奈川县立图书馆音乐堂也完成了。前川国男是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领军人物,他影响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永载日本建筑史册的建筑大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丹下健三,丹下是日本战败以后第二代建筑师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他的一生为日本留下了大量富有创意的作品。1954年,他完成了早年的代表作津田塾大学图书馆的设计。这是以像多米诺那样单纯明快的建筑风格,用大面积的玻璃墙面将阅览室与周围树林融为一体,为读者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1950年,日本设立了住宅金融金库,促进了住宅建筑的发展,木结构的住宅建筑也开始出现现代主义的作品。如1953年,雷蒙德事务所的增泽洵设计的“有核心的H氏住宅”建造完成,这是一座室内没有一根柱子的建筑,在构造上表现出设计者的创意功夫。另外,1958年,松村正恒一改传统木结构小学教室的建筑模式,用大立面玻璃敞开式的建筑风格建造了爱媛县日土小学,这一建筑既有两面采光的教室,也有学生课间聚集游玩的空间和遮挡雨水的走廊,整个两层的教室建筑轻快通透④。
上世纪50年代的这些现代主义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打破了原来凝固厚重的传统建筑结构,降低了建筑成本,减轻了建筑重量,积极采用最新的工业产品作为建筑材料,丰富了建筑的表现语言,使建筑明亮通透,降低能耗,时代特征非常明晰。这说明,当时已实现了自由规划、自由表现,充分尊重设计者的想象力,奠定了日本战后城市创意性发展的基础。endprint
二、超大城市东京的创意建设与发展
(一)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创意城市建设
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为止,日本经济处于高度增长时期,日本社会完成了由农业国向重化学工业国的转变。日本的综合国力与技术水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日本经济出现了土地价格高扬的泡沫经济时期。而199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崩溃至今,日本的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笔者认为泡沫经济的崩溃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回归理性的一种表现,而这种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也给城市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机遇。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仅关注新建筑物的出现,更开始注重城市旧建筑物的再生,而这种再生之源就是创意城市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有1961年建成的位于东京上野公园的前川国男的东京文化会馆,这也是日本最初的正式的歌剧院,既有符合都市体量的建筑,也因这种单体的建筑才能勾勒出了都市的构图;吉阪隆正于1965年设计完成的倒梯形大学教学楼则以对抗现代主义及抽象化风格的方式表现出本土建筑的模样;丹下健三的用于第1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佐佐木体育馆等。尤其是佐佐木体育馆,是融造型设计与高端材料技术于一炉的作品,总占地面积9.1公顷,主体建筑南北有6米左右的高差,两个馆均采用吊索结构,中间空地成为中心广场,两个馆之间用宽敞的人行道联结起来,第一体育馆是相对错位的两个新月形构造,第二体育馆则像一只大蜗牛的壳,旋转上升,这一作品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建筑。另外,该体育馆作为大体量的公共建筑物,丹下在设计建筑本体时还考虑到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将车流与人流巧妙地分开,其明快起伏有致的建筑形态与布局形成了区域性城市新秩序,充满动感的巨型流动轮廓线给这一地区带来景观视觉的生气。
1963年建筑物不能超过31米的规定被取消,东京城市迎来了超高层建筑的时代,城市开始长高长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创意城市的历史时期。第一座迎来超高层建筑时代的丰碑就是1968年在千代田区耸立起来的由山下寿郎设计的霞关大厦。霞关大厦总高度为156米,地上36层、地下3层,占地面积为16 319平方米,标准面积为3500平方米,空地率为72.13%,钢结构,各种用途电梯达35台。从表面看似一个巨大的火柴盒,这种形式是继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楼房建筑形式。作为日本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在许多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为日本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二)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的创意城市改造与建设
泡沫经济崩溃后,虽然富有创意的新建筑还在不断地出现,但不少人士已经开始关注起近代建筑的保存与再利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不少战后建筑开始进入危旧时期,1993年日本政府公布了再开发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上述1951年由坂仓准三设计的神奈川县立镰仓美术馆就遇到了存废问题。上万人署名提请保留该建筑,专家们也召开学术讨论会研究保存方案,艺术家们则举办音乐会声援保留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在关于老建筑保护问题上达成了新的共识。认为不仅对明治、大政时期留下的重要历史建筑要视为文物,实际还在使用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也值得关注;另外,人们也开始怀疑“新的东西比旧的东西更好”的说法,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巨大化倾向产生质疑,认为应该回归到战后初期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建筑本来应有形态的共同感受增强了⑤。
有了这样的共识,老旧建筑的复兴,创意性的再生就成为城市建设的一种流行,人们也更多地关注这种创意。其中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应该是2007年开始的东京车站大规模的复原工程。该楼原本由辰野金吾、葛西万司联合设计,1914年正式启用,1945年在东京大空袭中被毁,1947年进行了修复,严重烧毁的三层部分被改为二层,南北两厅的屋顶也由圆形改为梯形,从此,这座大楼在那里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2007年5月开始按照1914年的设计重新进行全面复原,许多建筑材料也采用原来的材质,经过五年半的精雕细琢,到2012年10月1日竣工,红色砖墙,白石窗框,屋顶造型优美,一座崭新的百年西洋式老建筑又重新站在东京陆路大门口迎接四方宾客,就像一位新生的老人向人们叙述百年的辉煌。
新修好的东京车站大楼除了原有的车站功能外,加上周边设施形成了集美术馆、美食、娱乐及精神大餐于一身的充满创意的观光名城,人们可以在此悠游一天。这里有与车站大楼重新启用同一天开始营业的充满创意的虎屋,以其独特的装潢与经营方式吸引着来自八方的客人。店内保留部分原建筑的红砖墙面,配以高大的采光窗,让部分客人可以尽享街道上流动的风景。虎屋是拥有480年历史的起源于京都的老铺,曾被日本第107代后阳成天皇指定为御用糕点屋,该店除了通常的高级日本及西洋糕点、日本茶和咖啡等商品以外,还推出部分海外店或季节特定限购商品,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客人,也让喜欢糕点的客人在不同的季节想到虎屋,再来虎屋。
除了高档地段,在年轻人聚集的原宿更是充满了创意的街坊小巷。从作为保护建筑的山手线原宿车站出来,过天桥就进入了东京年轻人的步行天国神宫前街区,整个街区都是年轻人喜欢的小店铺,不少小商品极富创意,让人流连忘返。被称之为创意爆发力的起点的“创意节”(design festa)就坐落在这里,整栋老旧的建筑被纵横交错的钢管布满了外墙,能看得见的墙面上都画满了各种颜色的涂鸦,每层12间房分租给艺术创意者作为艺廊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如果想知道当今日本先锋创意艺术的话,在这栋奇怪的房子里就能满足所有的愿望⑥。而神田川南岸万世桥旧车站月台的改造也是充满了创意的。这座红色砖墙,半圆形拱门连成一片,花岗岩镶嵌的立柱及柱上圆形花岗岩石的装饰,充满了明治时代建筑的特征的万世桥站是1912年建成开业的,到了1943年由于客人锐减,车站功能也就废止了。从1948年到2006年的半个世纪作为交通博物馆,激励着铁道迷和孩子们的铁道梦想,由于设备老化,在2006年决定闭馆。为了复活地方经济,提升城市活力,公益财团法人东日本铁道文化财团将此建筑创意性地改造成商铺走廊,在2013年盛夏的神田川畔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即刻成为时尚游的一道风景线。这里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积淀,能品赏到纯美的咖啡糕点、选购心仪的商品,还能聆听各类艺文讲座,这里俨然成为了创意设计者及文化人趋之若鹜的城市新地标。endprint
三、创意城市的理念与法律基础
(一)创意城市的理念
创意城市是一个新的名词,但创意却在城市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在推动着城市的发展,而每个时期的创意都建立在那个时代的共同理念之上。上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是反对古典主义过度装饰的建筑风格而形成的,主张用简洁明快的立面来表现建筑。在造型方面,追求几何学中的抽象美与机械美学的均衡性;在技术方面,主张采用最新的建筑材料。东京现代城市是在明治、大正两个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治时代受西洋文化影响颇深,不少欧美建筑师到日本发展,也有不少日本建筑师赴欧美留学,因此产生了一大批古典主义及折中主义的建筑,形成了明治时代的建筑特色,而现代主义理念正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理念的一种反动。可以认为,现代主义就是战后创意城市的理念。
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后,“都市效率化和高密度化”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重要理念,这种理念也直接反映到城市建筑之中,东京中心城区超高层建筑群以及城市周边地区新城住宅群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现象。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人们开始对经济高度增长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现象进行反思,认为现代主义的后期以及后现代主义已经走入了狭隘的现代主义的困境之中,脱离了建筑原来应有的“原型”,前川国南在1969年时就说过,“近代建筑的正确道路是建筑师独立的精神被验证时创造出一个作为‘原型的建筑来。”⑦这里前川所说的“原型”建筑应该是谁都能使用,并会因为被改造而使城市区域变得更为舒适的建筑。我们可以理解为建筑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了的物品,而是可以进行改造,并且能让人感受到比以往有更好心情的存在。这种理念让人们更多地思考城市建筑的多样性,也成了创意性地再开发城市建筑价值的理论依据。
(二)创意城市的法律基础
初看起来创意城市与法律是没有关联的,创意应该是由建筑师、设计师们所关心的。但实际上除了创意策划者的观念以外,关联到城市发展的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法律的保障作为基础的。
日本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是城市规划法中建筑高度限制取消以后的产物。同样,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市中心地区居住人口减少,不少店铺出现关门歇业现象,为防止中心城市空洞化现象的蔓延,使城市经济得到复苏与振兴,日本政府提出了城市中心城区经济活性化的方针,尤其重要的是上世纪末对《都市计画法》进行了修改、又颁布了《大规模小卖店铺立地法》和《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到2002年又颁布了《都市再生特别措施法》,这些法律的改正与颁布为创意城市的改造与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原来,《都市计画法》为建设省执行,《大规模小卖店铺立地法》由通商产业省管理,地方自治体也延续这样的纵向分割管理体制,这样城市中心地区的活性化就很难推进。经过几年的实践,2006年又对部分法案进行了修订。
《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改名为《关于中心市街地活性化的法律》,修改后的该法律规定了国家支援方法的基本理念,明确了国家、地方自治体及事业单位的责任,明确要求设置城市中心地活性化本部,创立内阁总理大臣对基本计划的认定制度,多元的民间主体的参与成为制度化,扩充了支援措施。
而对《都市计画法》及《建筑基准法》的修订则主要是对大型商店设置的规定,即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型小卖店铺等大规模吸纳顾客的设施只能在“商业”、“临近商业”或“准工业”这三种地区开设,原则上不允许开设在“第二种居住”、“准居住”或“工业”等地区。另外,“市街化调整区域”、“空地区域”等地也原则上不能开设。如果要在“原则上不允许开店”的地区开店,地方自治体就必须对土地的性质进行变更。而超过1万平方米的餐饮店、电影院、运动场及娱乐设施等也看作是大规模聚集顾客的设施,同样属于规制的对象。
而对于创意城市来说最为主要的法律是《都市再生特别措施法》。这个法律是为了“都市机能高度化及都市居住环境向上”而制定的,目的是“民间都市再生事业计划的认定,制定都市计划的特例等特别措施,进一步顺利地推进社会经济构造的转型,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全发展及国民生活的向上”。其基本方针是对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土地不良资产进行整理,积极地将民间活力向市中心地区诱导,提高城市中心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该法律中所说的“都市开发事业”主要是指公共设施的土地合理且健全的利用,以及为了增进都市机能而对公共建筑物及其用地进行调整的事业,也就是说尽量对已有的公共设施的建筑及其用地进行再开发。其中所讲的国际竞争力是指通过都市开发事业,提高都市机能及居住环境,以便吸引更多的与国际活动相关联的外国居住者、来访者或滞留者。该法律还规定都市再生管理机构在计划改造指定区域或发布有关政令时必须听取相关地方公共团体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这就保证了创意设计者或事业开发者的自主性和创意性。该法律有6章84条。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还对有关都市再生安全保障计划、民间都市再生事业计划的认定、都市再生步行者路径的协商、都市再生安全保护设施的协商、都市计划决定权限的让渡、道路整备权限的让渡等诸方面进行了规定,以保障创意城市的切实可行与安全运转。
这些法律的规定并非直接推进创意城市的发展,只是对“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制定一个框架,让创意城市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自由地展开。
四、日本创意城市发展的启示
综上所述,从东京城市发展的脉络来看,创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与城市经济状况相结合的,是贯穿于整个城市发展的过程之中的,当然,每个城市发展时期的创意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其受重视程度也不相同。综合起来,笔者认为日本国家及社会在推进创意城市发展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创意是城市发展走向未来的原动力
创意城市虽然是一个新的名词,但并不是一个新的内涵。城市原本是在创意中形成与发展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本来就是艺术家,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与创新,这种创新与创意就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当然,对于创意城市的理解不能仅限于一时一地的项目建设活动,而要从城市发展转型的大局中来认识。endprint
(二)创意是更新城市的重要手段
城市是为了市民更好地生活的区域载体,所谓更好地生活除了舒适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与快感,而这种快感与人们的理念密切相关。危旧了的城市与建筑必须更新或重建,这就需要有形式上的创意与材料上的创意,这种创意的源泉来自于设计者,但创意的成功与否则来自于城市的居民及城市过客的判断。因此,创意是城市发展的手段,不是古板的教条。
(三)地域文化是创意城市的生命源泉
创意城市如果失去了地域文化的命脉,那就意味着失去了创意的意义。不能简单地寻求创意城市的发展模式,不然就会出现新的千城一面,由创意变成了复制。因此,在研究创意城市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城市区域的文化特征,而不能照搬他人所谓的成功模式。
(四)法律框架是创意城市的发展保障
创意城市的发展要坚持在法律的框架之下,以法律来保障创意城市的发展。顾名思义,创意是自由,但是,创意运用到了城市中来,就不能那么自由和异想天开了。因为城市是人们居住、活动的场所,除了保证居住者、活动者的舒适和安全以外,还要保证城市有序的运作。因此,创意城市也必须纳入法律的框架之中,以保障城市的舒适、安全和秩序。
上海的城市建设在创意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经验与成就,如外滩源、新天地、莫干山路、思南公馆等地区的创意改造,然而,这些地方总是让人感到有名气但不接地气,而田子坊的改造虽然平民化了,但又过于杂乱。从理念上讲,上海的创意城市还多限于旧区的改造。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有创意的城市建设与改造,东京的都市再生的成功之处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本文仅从城市发展、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方面来浅层次地论述日本东京创意城市的发展,限于时间与篇幅等写作因素,还有诸如环境、景观等方面的创意未能涉及。所谓挂一漏万,本文敬请方家法正。
注释:
①铃木俊一『東京·21世紀への飛翔』(株式会社ぎょうせい、1990年),第65页。
②参见越沢明『東京都市計画物語』(日本経済評論社、1993年8月),第210-216页。
③同上,第226页。
④参见『日本建築様式史』(美術出版社、2010年4月),第160-163页。
⑤同注④,第174页。
⑥参见《DESIGN WALK03东京设计散步》,台北·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7月15日,第75页。
⑦参见注④,第181-182页。
责任编辑:张 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