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进入快车道

2014-10-16 18:39吴迪
IT经理世界 2014年19期
关键词:五年计划交易市场限额

吴迪

国务院最近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为了减少碳排放量,将从2016年开始运行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中央准备持续降低碳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争取在2020年前将碳强度降到2005年水平的55%~60%。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15年间,碳强度每年要实现2.7%~3%的降幅。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必须大幅度提高能源生产和化石燃料使用的效率,必须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如果实现,这将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GDP总量增长的缘故,中国每年的碳排放总量从2014年到2040年将一直增长,主要的增长将发生在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世界能源报告》,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与能源使用相关的碳排放总量将平均每年增长5.3%,与此同时每年消耗的能源总量将以平均5.5%左右的速度增长,由此也可以看出碳强度在逐年改善。而且中国将建立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将比今天世界上任何其他的碳交易市场都大许多,中国的低碳经济真的要进入了快车道了。

碳排放限额交易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主要手段,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对含碳的燃料直接征税。碳排放限额交易体系会给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设一个封顶值,并且逐年降低这个封顶值。能源利用率低的企业将在碳交易市场上从能源利用率高的企业手里购买碳排放许可,而能源利用率高的企业则可以售出自己富裕的碳排放许可,这样的供求关系就会确定碳排放的价格。

眼下全球已经有几个碳排放限额交易体系在运转,不过其运营效率参差不齐。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由于分配的碳排放许可总量过大,所以好些年都形同虚设。而美国更是连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法案都没有设立。但美国最近有个喜人的变化,那就是联邦政府已经提高了对汽车燃料使用效率的要求,并且颁布了草案要求电厂减少碳排放量。美国联邦政府在碳排放限额交易方面觉悟的似乎晚了点,但美国有些州已经先行一步,美国东北部的9个州签订了一个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协议(The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RGGI在其框架内运转着一个效率不低的碳排放限额交易体系,遗憾的是RGGI的减排野心不大,而且这个协议适用范围太窄,只适用于大型电厂。加利福尼亚州在低碳经济方面步子迈得最大,全州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限额交易体系,而且效率颇高。

如无意外,中国的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国早在2009年就已荣升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其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势必稳步增加,这意味着中国低碳经济的努力更多将体现在碳强度方面,而其碳排放的规模几乎是毫无悬念地稳定上升,这意味着中国的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潜力无限。

近些年,中国每年消耗的能源总量一直在显著增长,碳排放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一个体现就是雾霾问题已经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估计,从2010~2040年,中国的年均碳排放增长率将达到2.1%。中国碳排放增长率这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煤,因为中国需要煤满足其70%的能源需求。在所有的化石燃料里,为获得等量的热能,煤要比其他燃料多释放50%~90%的二氧化碳。

根据《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2011~2015年,碳强度将实现17%的改善,而本文开头已经提到,在第13个五年计划期间,碳强度将降到2005年水平的55%~60%。国家将逐步提高在能源总消耗当中非化石燃料的占比,这个占比在第12个五年规划期间将达11.4%,在第13个五年计划期间将达到15.0%。这可以说是包括光伏企业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大好机遇。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耗量年均增长率将从第11个五年计划期间的6.3%降到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的3.75%~5%。对于产能过剩的煤炭业来说,形势相当严峻。

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发改委已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这将为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提供宝贵经验。鉴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碳排放增长的严峻形势,中国有必要和其他国家确立一个更实际的全球减排目标,因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目标已经远远落后于事态的发展。虽然中国在碳强度方面进步斐然,但在碳排放总量上依然是稳步增长。新的全球碳排放减排目标协议可能在2015年达成,在2020年生效。中国的低碳经济已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猜你喜欢
五年计划交易市场限额
实现“双碳”目标 需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
森林法修改下放采伐限额审批权
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综述
制订未来“五年计划” 万达打造全球传媒娱乐巨头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国务院关于全国“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批复
支付限额对网购毫无影响
中外场外交易市场比较研究
实例分析代建制项目变更授权限额值的确立
从五年计划发展历程看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