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
这是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和丹麦艺术家奥拉夫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联合发起了一项名为“月球”的网站合作计划,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网友在上面涂鸦。基于数字绘画技术,月亮变身为一个大的油画布,用户拿起画笔就可以在上面尽情涂抹,不管是一句话,一个徽标或是一幅插画。只要可以上网的地方,就可以与别人分享你的创作。
用户在“月球计划”网站(www.moonmoonmoonmoon.com)通过邮件注册,或者凭借Facebook和Twitter账号登陆项目后,就可以不同的角度任意放大或者缩小月球的某个部分,一旦选中位置,就能在虚拟月球的任何角落,用数码画笔开始涂画。每一幅绘画都将被保存在项目中,可以随时观看,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的方式向其他用户分享。不过最有意思的地方,当某个图点击率很多时会留下一道“疤痕”,就像月球上的坑坑洼洼一样。当增大到一定的点击率时就会跳出图和作品的作者名,在整个“月球”表面显现。
“月球计划”旨在鼓励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彼此交流和联通各自的想法,用非语言的形式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它告诉人们,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可以共享同一个月亮。在项目的介绍中,艾未未和埃利亚松一起写到——“一切从无到有,从思考到行动,留下你的痕迹,不管是一幅画,还是一个符号,这种转变的瞬间最值得回味。”“创造力决定哪里才是边界,因为创意的表达跨越了外部的隔阂和内在的障碍。在这个创意的空间里与他人互通,没人可以阻挡你的想法,就像没人可以阻挡风和空气。”
只在短短6周内,这个项目已经获得来自全球3.5万人的协作,在网站上留下了他们的作品。这样的协作性已经成为一个可观的艺术场景,在以往的任何作品中,都无法达到如此多的创作者同时参与。参与者之间还可以通过虚拟社区进行互动和联系,就像浏览谷歌地球那样,月球会引导你通过点击图像,搜索并定位到那位参与者的痕迹所在。月球会自动把他的作品放大展示,随后你可以浏览他的所有作品,点击收藏或是进行分享。当然,月球上你也能看到两位艺术家本人的作品,埃利亚松就在上面涂鸦了一幅画,意思是“交流就是内容趋于无极限的交换”。
随着项目上线的时间变长,用户的参与使其越发有看点。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一些来自中国用户的痕迹,它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看起来司空见惯,但到了月球表面,看起来显得十分生动。比如办证的黑广告和手机号码,到此一游时留下的人名,“天道酬勤”这样的座右铭,以及农村宣传“计划生育”的大幅标语。除了随机翻看月球表面的作品,你可以按照特色度、流行度、上传时间、作品被其他用户圈出的次数进行分类浏览。
虽然月亮表面的涂鸦并不都代表了创意,比如有人在月球表面写下宏愿,我要和谁一起结婚白头到老,这和一块普通的留言板没有什么区别。但你也可以看到那些具有创意的符号性的东西,看起来就像外星人给地球人留下的“麦田怪圈”。月亮上甚至出现了诗歌类文学作品。用户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看到“邻居”留下的作品,你会忍不住进行回应,月球上就这样出现了很多由几个用户接力完成的大尺寸绘画作品。不知不觉,你就会在电脑前花上个把小时,就为了细细品味其他用户的涂鸦,或是在月球上多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
这种互动的参与性,正前所未有地成为新型互联网艺术的基础,艺术品呈现方式是一个开放协作的系统。与传统艺术作品固定的、静态的、有展览时限等呈现方式不同,作品的形态也始终在不断迭代、进化、更新。日本艺术家小野洋子也发起过类似的作品,她号召大家下载smilesfilm 这个应用软件,并拍下自己的微笑。你可以从网站上,既看到自己上传的微笑,也有其他用户上传的微笑,并且能与最近上传微笑的用户进行联络。
作为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埃利亚松尤其关注如何去打破传统的空间、时间和城市组成的边界,让情绪成为一个重要的感受机制。他曾经架起四座巨型大瀑布,壮观地横跨纽约港要冲,并让一座瀑布从布鲁克林大桥上倾泄而下。他把绿色无害染料丢入洛杉矶、斯德哥尔摩、挪威和东京的河中,染绿了整条河,让它们看起来怵目惊心。他使伦敦的观众沉浸在日落的氛围里,欣赏到如同海市蜃楼般的太阳。他还以社会企业的形式,给非洲电力缺乏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会发光的“小太阳”灯,用它照明并感受温暖。
记者:选择月球表面给大家进行随意涂鸦的出发点是什么?
埃利亚松:生活在柏林的艺术家通常更习惯创作一幅能挂在墙上的作品,而不是像革命家那样去行动。但是当公共艺术装置和科技结合在一起,就能在我们传统的领域外,开辟新的空间。月亮也是地球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的朋友。但月亮是地球中被边缘化的、不为人经常察觉的部分。月亮代表了我们这个社会中被忽略了的那部分意识体的存在。柏林墙倒塌将要25年了,我们用这样一个公共平台去庆祝今天我们能够有更多言论表达的自由,但也让我们聆听那些没有被完全表达的内容。通过社交媒体,艺术可以让创意的表达没有边界、不受阻力,我们一起在这个星球上。下一座倒下的会是什么墙?
记者:在月球上,真的有完全表达的自由吗?
埃利亚松:月亮是一个诗意的、反思性的和参与性的空间,是给人做梦的地方。我们对每个创作者参与月球计划的内容没有干预。但是那些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同性恋运动和其他不被允许的内容将会被移除,带有明显商业性质和垃圾邮件式的内容也将被删除。尽管网站有反不恰当作品声明,但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这样的内容。我们对整个项目的发展也没有内容上的规划,完全是大家自发形成的。作为艺术家,我们保持中立的态度,不会对网友发表的观点负责。
记者:策划一个数字作品,对你来说是个挑战吗?
埃利亚松: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像置身于一个物理空间那样去处理这件艺术品,所以可以知道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我在数字传媒、社交媒体和文化管理上都有经验,所以也能很快找到最合适的团队,包括艺术家和互动设计师。他们都居住并生活在纽约,德国人似乎很难做梦,在我工作的地点柏林,就很难找到这样具有想象力和视野的团队。我们工作的非常努力,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建立起了这个网站,而且与柏林、北京、纽约、哥本哈根四地的团队协作完成其他的任务。
记者:这个网站给你带来哪些新鲜的感受?
埃利亚松:我们利用这个公共的平台,让大家的观念相互分享。我想很多人都会爱上它,因为一些人羞于使用其他方式进行表达,而这里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涂鸦。我最大的惊奇并不是有多少访问者留下了痕迹,而是多少人没有留下痕迹,大家只是花时间在月球上观望和徘徊,只是像考古学家那样四处翻看。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避免对发生在周围的事件做出直接回应,因为我们没有时间。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经验,便是知道如何去回应,因为你不是孤立的。
记者:过去的作品里,你都在处理空间的创造。你们创造的月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空间?
埃利亚松:空间是一种感受。如果我有一种空间感,我感到空间是有形的。如果我感到时间的存在,就有一种维度被称为时间。当这种感受被改变,那么对空间的认同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创造了全新的公共的空间。月球就是一个“公共空间”。接下去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才能重塑公共空间?“公共”这个词在今日是指什么?我认为它引发了大议题,关于议会的观念,关于民主,还有如何形成集体的凝聚,以及如何处理个体的分歧。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创造一个公共空间,既能包容个体,也能包容集体,不会将两者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对立阵营?当然,世界的政治议程非常执着地将两者分化成彼此对立的不同阵营,这是政治视角中的概念,但在艺术和文化的视野中未必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和文化如此有趣。
记者:公众都能参与的艺术是为了吸引眼球吗?
埃利亚松:我很难把艺术和所谓的社会活跃度分隔开,我也不认为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区分。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已经可以创造一种公共空间,它对个体性和集体性来说,都是适用的。这个空间连接了原因和结果,也连接了思想和行为。但是,在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是什么?我会说,是经验。经验不仅是一种含糊的娱乐方式,经验与责任有关。拥有经验就是成为世界的一分子,成为世界的一分子与“分担责任”有关。公众都能参与的艺术,我认为它拥有一种惊人的关联能力,和我们愿意承担的责任有关系,把我们导向正在进入的世界,尤其在此时此刻。
记者:你怎么看待月球计划在当代艺术史上史无前例的参与性,网站上线已经有十几万用户留下了痕迹?
埃利亚松:月球计划并不是庆祝技术打破了种种的障碍,传统艺术和数字艺术之间的鸿沟,或是时间和空间的分割。它是一个行动号召,我们促成了一个空间,让每个人都能留下痕迹。这个痕迹的留下不是无意识的,是他们的一个自我表达。18世纪爱尔兰政治理论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r)曾说过,只要善良的人们袖手旁观,邪恶就会高奏凯歌。不管是许下心愿、做一个梦,他们都在行动着。
记者:月球计划的下一步打算是什么呢?
埃利亚松:月球计划没有截止日期,也就意味着它不会有终点。它会不断成长、变化,就像我们创造的生活在一起的全新星球。我们在开发一个平板电脑和手机的App程序,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来。我们还在头脑风暴以怎样的方式,把这些“月球上的涂鸦”带回到地球上,可能会是一个装置,也可能是一个展览,都将会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创意。我作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艺术真正地还给每个人,让他们找到新的表达自己和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你不需要离开自己的生活、进到博物馆才发现艺术,艺术的表达和沟通本来就在你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