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会议”的回顾和对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2014-10-16 07:03梁立启邓星华
体育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扬州体质会议

梁立启++邓星华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扬州会议”的历史功绩,回顾“扬州会议”并思考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认为“扬州会议”摆正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推动教学秩序的恢复与重建;明确了学校体育的任务,促进“体质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推进学校体育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步伐;配合全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调研,推动着学校体育卫生决策的科学化进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仍然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目标,努力解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增强体质;体质教育;扬州会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5-0001-05

“The Yangzhou Meeting” and its inspirations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LIANG Li-qi,DENG Xing-hu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e authors collated the historical feats of “the Yangzhou Meeting”, reviewed “the Yangzhou Meeting”, thought about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Yangzhou Meeting” had corrected the posi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education, facilitated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orders, specified the task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the idea of “fitness education”, established practically effecti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booste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pace of legal construction, assisted national children fitness research, and driven the progress of scientization of sanitation decisions making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and in a certain period henceforward, the key job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still be striv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eenage student fitness deterioration by sticking to the “health first” guiding ideology and by basing the basic objective on enhancing student fitnes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enhancing fitness;fitness education;the Yangzhou Meeting

1979年5月15—22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及共青团中央在江苏省扬州市联合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简称“扬州会议”)。这次会议针对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进行了系列拨乱反正,使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事业自此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30多年过去了,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入研究“扬州会议”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大启示。

1 “扬州会议”的时代背景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更遭重创,一些从苏联体育理论影响中走出来、符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规律的思想理论受到残酷批判,正常的体育课程、教材与体育教学秩序被打乱,体育教师受到无情摧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率先开展。1978年4月,邓小平[1]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重申体育工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为体育领域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定下基调,让广大体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1978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强调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认识;1978年9—10月教育部印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各级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1979年2月教育部长蒋南翔在答《体育报》记者问中强调“教育质量的好坏,就是要德智体全面衡量。体育不好,就不能说是教育质量高。”由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两部一委“通知”、3个《暂行工作条例》以及讲话精神,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2],但学校体育仍处于落后状态,在教育和体育中仍未确定体育应有的地位,同时体育师资缺乏,待遇太低,教学质量不高;学校体育场地设备普遍不足,且被大量占用;体育经费没有保证;学生体质下降[3]。这就是举行“扬州会议”的时代背景,也是举行“扬州会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79年5月15—22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及共青团中央在江苏省扬州市联合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干部和部分大、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校医、班主任等313人,以及近300位列席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参会人数之众、历时之长、议事范围之广均显示出会议的重要程度。

会上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18位代表交流了做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经验,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崔月犁、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海峰、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分别讲话;大会还邀请了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副院长徐英超、北京医学院卫生系系主任叶恭绍和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教师曲宗湖分别作了学术研究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分3路到扬州地区8个县、市的部分学校,参观了体育课教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军体表演、运动队训练和卫生工作;分组讨论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办法》、《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暂行办法》”)和《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暂行办法》。会议结束那天,教育部副部长刘雪初代表会议领导小组作了总结报告;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荣高棠讲话。会议表彰奖励了276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84名先进工作者[4]。

“扬州会议”是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事件,它果断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对学校体育造成的破败乱局,迅速打开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局面,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开放与变革的意识、探索与争鸣的环境和强大的发展动力,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根本性的历史转折,具有十分特殊的历史意义。

2 扬州会议的历史功绩

2.1 摆正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推动教学秩序的恢复与发展

1978年恢复全国高考,“念好书、考大学”成了全社会关心的大事,社会上普遍流行“重智轻体”现象;不少学校对智育与体育的关系处理不当,把体育与美术、音乐列为“小三门”弃置一旁。

“扬州会议”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学校体育的现状,明确指出体育不是“小三门”,“也不应该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它是学校德、智、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搞好学业也不应该挤掉体育,不应该把体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5]。会议不仅对纠正忽视体育工作的思想,摆正体育工作的位置做出巨大努力,而且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也进行了周全的部署,强调要“按照教育部制订的体育教学大纲上好体育课;把每周两节课外活动列入课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不要无故占用”[6]。这些举措有助于巩固学校体育地位,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回归正常。

2.2 明确了学校体育的任务,促进“体质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校体育,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现象,以及在学校体育恢复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思想混乱、教学任务不明确等现况,徐英超在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1)要使学生打好体质基础。(2)向学生讲健康知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知道如何保持健康。(3)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上课时朝气蓬勃,精神愉快。(4)训练学生自治自学,团结互助。(5)培养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和作风。(6)培养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使大家鄙视为个人利益争先恐后损公利己的行为”。并且强调“体育是在学校里设置课程,由教师运用教材和教法对于学生进行体质教育,进行体质健康的教育,使学生成为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人。”[7]他提出了“体质教育”一词,“把毛主席提出的增强体质列入教育层面”[8],并确定为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引起体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扬州会议”是学校体育领域解放思想的大会,树立学校体育学术探索与争鸣的新风气。扬州会议前后,以徐英超、林笑峰为代表的体育专家提出体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的体质教育,不能把体育与竞赛中争夺奖牌为目标的竞技运动混为一谈;技能形成和体质增强是不同的过程,反对把体质增强作为体育技能学习的副产品[9]。把增强学生体质定位为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目的很明确,指向很清晰,符合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易于被社会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体质教育”思想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充实和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此后一段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影响并仍在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推进学校体育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步伐

“扬州会议”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使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有章可循,有人去干”[10]。“扬州会议”讨论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办法》、《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办法》和《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暂行办法》,显示出学校体育卫生的法规建设已引起普遍关注;继“扬州会议”之后,1979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发布了《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以下简称“两个《暂行规定》”),两个《暂行规定》确立了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规定了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并对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教学科研,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工作都做出了明确规定[11]。

“扬州会议”讨论的两个《暂行办法》及其后发布的两个《暂行规定》,为学校体育从无序状态回归到正常轨道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恢复重建,从而开启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序幕,为后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2.4 配合全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调研,推动学校体育卫生决策的科学化进程

1979—1980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对20多万7~25岁的正常青少年儿童进行了23项指标的测试,初步了解了我国青少儿的体质现状、特点和某些规律,研究制订了生长发育、机能、素质的评价标准[12],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参考依据。与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相呼应,“扬州会议”高度关注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将“体质健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配合当时全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的开展,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推动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的常态化和学校体育卫生决策的科学化进程。

3 “扬州会议”为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带来的启示

3.1 明确坚持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

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出现许多变化,如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易感环境”形成,社会生态学变化等相互交织,正在加剧长期趋势的消极影响,对整体上处于脆弱地位的青少年,带来比其他人群更大的负面影响[13]。从1979年以来多次全国性的、多民族的、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中均能看出这一严峻的事实——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持续下降。虽然青少年体质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无力承担全部责任,但学校体育作为提升青少年体质又是最有保证、最有力度、最为有效的途径[14],决不能推卸“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

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真正的体育必须以增强体质为业[15]。学校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面向学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本职工作,它通过“两操两课两活动”(两操:早操和课间操;两课:体育课和运动训练课;两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活动)承担起“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其中,体育课是最主要的形式,它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通过体育课堂上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活动,使其成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体育教学的“教—学—练—用”各个环节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方式很多,如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相互贯通,系统地教会学生1~2项实用运动技能,鼓励其融入到日常体育锻炼中;适当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练兴趣;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使体育课成为技能教学和体能活动的平台,等等。此外,通过期末体育考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学生体质测试等方式,能够反馈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任务的执行程度。

3.2 厘清“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增强体质观念的关系

“扬州会议”后,全国以体质教育思想进行了实验研究,人们已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特殊效能,摆脱单纯追求技术的传习式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增强体质观念[16]。然而,到了1999年6月,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认识“健康第一”与增强体质观念关系呢?

事实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增强体质观念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健康第一”是对整个学校体育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也是对学校体育任务的一个高度概括[17]。“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出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和要求,而增强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基本目标,则是实现“健康第一”的基础和保障。当前,“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以达成“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的学校体育思想与任务布局基本形成。只是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体质是在连贯的、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并且增强体质的过程有深度、难度和复杂性,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18],而建立在体质增强基础上的健康获得则更为漫长,更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要素。

3.3 引发加强学校体育监管力度的再思考

扬州会议基本确立了学校体育实事求是的工作路线,会议基本围绕学生体质下降的议题来进行。然而,在此后的学校体育工作中,“假、大、空”问题突出,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工作路线。“假”主要是指上报的数据不实。自1979年进行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调研以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为常态,每年都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进行体质测试、录入数据,目的是通过这些可靠、准确的数据科学决策,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然而,有一些学校对此事重视不够,有一些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而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按照程序要求认真测试,获取、录入真实数据,在完成数据上报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贪图省事编造数据,致使一年一度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因“假”而“走味”。此种现象也存在于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中,在此不做赘述。

“大”主要体现在把简单问题扩大化。体育锻炼是一项身体活动,通过对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才能达到健身效果,在此过程中,由于身体的激烈参与,不经意的运动损伤也不可避免。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到可怕的事情,仅仅为体育活动中的小概率事件。然而,却有一些学校“借题发挥”,以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为由,担心体育锻炼时发生意外伤害,取消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运动负荷大、对抗性较强的锻炼项目,最终导致体育课堂无生机、无活力、无挑战、无激情。

“空”主要是指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空洞。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了4个学习方面的课程目标,并且提出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为体育教师自主选择和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留足了空间。面对从未有过的操作课程的自由,作为体育课程实施者——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被动执行由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对于自行设计与实施体育课程持消极态度[19]。这些教师常把简单的、无挑战性的、自己擅长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也常采用“准备活动过后全自由”的“半放羊”方式,而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接受到数位教师的此番教学,所学到的运动知识与技能要么是多样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要么是单一的、简单的、低水平重复的,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假、大、空”现象之所以出现,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管不力所引起。因此,有必要成立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工作定期巡视制度,依据学校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学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招体育考试过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过程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3.4 亟待推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

为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遏止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自“扬州会议”以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体育立法中一再规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从法律层面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予以重视。除此之外,还要把规章制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因此建议教育部相关部门适时修改《中、小学生守则》,把“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写入其中,这样更能明确日常教学的任务,更能使“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具体、形象、准确的表达出对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要求,也能够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固化“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观念。

教师是推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力量。作为脑力劳动者,教师经常伏案工作,又缺少体力活动,给机体带来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的变化,从而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很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而科学健身和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是教师等脑力劳动者预防亚健康发生的重要措施[20]。因此,动员教师走出办公室,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以身作则,利用课间积极参与“每天锻炼一小时”,既可以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又能远离“亚健康”状态,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3.5 急需正确引导学生校外时间的文体活动

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必须将体育从校园内向校园外延伸和拓展,在校园时间之外,尤其是在周末、寒暑假期间,家庭和社区要分担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的责任。家长要引导子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让电子游戏和奥赛培训侵占了身体活动的时间;学校和社区可以提供场地,动员家长利用周末时间与子女一起参与体育活动,或美其名曰“亲子运动”,既增进家长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又收到增强体质的效果,为家庭幸福打下牢固基础;学生更要自觉主动地利用校外时间,多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够获得了解社会的机会。因此,有必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机制,促使校内、校外相协调,既要抓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放松,又要正确引导学生校外时间的文体活动,惟其如此,才能有效遏止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

历史证明30年前的“扬州会议”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它开启了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篇章。而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顾“扬州会议”的历史功绩和当代价值,仍然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启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努力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仍要矢志不渝地经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邓小平文选. 第2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00.

[2]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 学校体育史[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01-104.

[3] 熊斗寅. 温故知新 继往开来——纪念扬州会议三十周年[J]. 中国学校体育,2009(5):10-12.

[4]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在扬州召开[J]. 人民教育,1979(6):40.

[5] 蒋南翔. “三好”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在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1979(6):33-25.

[6] 荣高棠. 做好学校体育工作[G]//荣高棠体育文论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0.

[7] 徐英超. 两亿接班人的中小学体质教育需要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79(3):1-7.

[8] 曲宗湖. 回顾与反思——建国60年对我国学校体育片断记忆[J]. 体育教学,2009(10):60-63.

[9] 曲宗湖,顾渊彦. “学校体育学”三十年历程[J].中国学校体育,2009(8):12-17.

[10] 夏峰. 严肃法规加强管理——纪念“扬州会议”召开20周年[J]. 中国学校体育,1999(6):1.

[11] 李小伟. 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卫生法制政策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打牢基础[J]. 中国学校体育,2011(4):8-13.

[12] 编写组. 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6.

[13] 季成叶. 正视和积极应对生长长期趋势的负面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0):1153-1157.

[14] 杨文轩. 认真思考 深化研究 努力实践 推动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大发展[J]. 体育学刊,2013,20(5):1-2.

[15] 校枫. 体质、增强体质、体育的本质联系[J]. 体育学刊,1998,6(3):51-54.

[16] 郭继敏. 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J]. 体育学刊,2003,10(2):92-93.

[17] 邓星华,杨文轩. “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 体育学刊,2002,9(1):12-14.

[18] 林笑峰. 我对“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认证与探究[J]. 体育学刊,1996,4(2):32-36.

[19] 董翠香,李兴艳.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1):113-116.

[20] 由娟. 教师亚健康人群健康行为干预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7):1294-1295.

猜你喜欢
扬州体质会议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会议通知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会议通知
扬州的秋日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