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少贵+傅春+陈建军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自身福祉水平的提升,协同区域间福祉水平的均衡发展将是未来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利用AHP方法测得福祉各指标的权重,由此测度2006-2012年我国省级区域的福祉水平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法计算出我国2006-2012年的福祉基尼系数,得出我国省级之间的福祉差距呈现先缩小,而后扩大,然后再缩小的趋势,福祉基尼系数处在相对合理的位置。缩小地区间福祉差距,我国必须全方位入手,从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协调省级区域间的福祉水平差距。
关键词:福祉 差异 基尼系数 省级区域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福祉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邢占军,2013)。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我国省级区域间的福祉水平层次多样,差距较大。虽然一定的差距并不会阻碍国家的发展,但是过大的差距会扩大社会的不公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如何真实有效地测度我国省级区域间福祉水平的差异并针对性地设计政策措施,缩小它们之间的福祉差异,将是我国未来发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测度我国省级区域福祉水平,并将收入基尼系数引入福祉研究领域,计算出我国的福祉基尼系数,将福祉差异具体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
福祉术语由来已久,在早期研究中,学者侧重于福祉的理论研究,包括对福祉影响因素的研究。Ed Diener和Biswas Diener R(2002)的研究发现经济收入高的居民更加幸福。吴丽民、陈惠雄(2010)也发现收入对幸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2002)的研究表明,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的人群拥有更高的福祉水平。除了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福祉的影响因素,还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对福祉的影响,认为文化教育可以较大地提升人们的福祉水平(Richard Desjardins,200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态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人们积极关注和研究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赵士洞、张永民,2006)。Kyung-Min Nam等(2010)通过对18个西欧国家空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污染造成的福祉损害是巨大的。与此同时,福祉的测度逐渐成为学界的侧重点。不丹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国民幸福总值概念的国家,也是最早对国民幸福总值进行测算的国家。我国钟永豪、林洪(2001)首先提出了“国民幸福指数”(NHI,National Happiness Index)的概念并设计了NHI指标体系。万树(2011)认为现代经济学构建的是以生产为中心的GDP体系下的数量经济学,未来需要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经济学即福祉经济学下的国民福祉体系,叫做国民福祉总值(Gross National Wellbeing,GNW)。李桢业(2008)揭示了我国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地区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实证分析了沿海12省(区、市)的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差距。
区域福祉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状态,它涵盖了该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水平等方面,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体。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福祉的概念含义,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广泛而有价值的探索。遗憾的是,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大多侧重于对福祉水平的测度上,并未就差异的量化及其形成机理展开更深入的探讨。本文在测度我国省级区域福祉差异的基础上,首次运用基尼系数法测得我国福祉的基尼系数,将我国省级区域间的福祉差距数字化和具体化,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参考。
我国省级区域福祉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我国省级区域福祉水平差异的因素多种多样,它们相互渗透、交杂。考虑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对福祉的追求多停留在满足基本生活这个层面上。因此,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国实际,从经济福祉、社会文化福祉、生态环境福祉三个客观维度综合测度我国省级区域的福祉水平。基于此,本文建立起包含三层的省级区域福祉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它包括:
目标层:目标层为省级区域福祉水平,它是省级区域经济福祉、社会文化福祉、生态环境福祉的综合反映;准则层:为了进一步反映省级区域福祉水平中各子系统对省级区域福祉水平发展的影响,本文设计了包括经济福祉、社会文化福祉、生态环境福祉3个准则层。其中,经济福祉反映的是从经济的视角来测度省级区域的福祉水平。社会文化福祉是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测度省级区域的福祉水平,它包括了人们的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内涵。而生态环境福祉是从生态环境的视角来测度环境对人们福祉水平的影响程度等;指标层:基于上述原则和数据可得性原则,本文共设置了17个指标,其中经济福祉6个指标,社会文化福祉6个指标,生态环境福祉5个指标。
(二)AHP分析
对横截面数据进行纵向比较,目前较好的方法是首先采用AHP法确定福祉各指标权重。再将各指标权重代入标准化的原始数据算得福祉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福祉各级指标构造两两判断矩阵,并通过判断矩阵确定指标权重,记为:
其中Cij表示评价某两指标时,第i个指标对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比值,学界普遍采用1-9标度法表示。Cij的取值从9到1/9依次代表在评价某两项指标时,i指标较j指标的重要性从极端重要到极端不重要,由此通过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本文在矩阵实验室(MATLAB)下分别对三个准则层对总目标的权重,和各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进行了测算,并通过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即CR<0.10(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罗列CR的值),由此测算出各具体指标综合权重如表2所示。endprint
(三)线性加权综合得分
本文的指标数据为2006-2012年年度数据,在数据分析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摆脱量纲的影响。在计算福祉指标权重后,根据线性加权综合得分公式(公式(1)):便可计算出2006-2012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福祉总得分,如表3所示。
(1)
式中,S表示福祉总得分,wij表示各指标权重,x`ij表示标准化的各值数据。
综合表3和图1的结果可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等几个东部省市福祉得分一直位居前列,福祉水平最高。而甘肃、贵州、云南、西藏、安徽、河南等中西部省(自治区)福祉得分一直位列全国最末,福祉水平最低,2006年我国福祉得分最高的省份比福祉得分最低的省份多2.02,而到了2012年,这一差距为1.99,表现出我国省级区域间的福祉水平差距比较明显但具有缩小的趋势。纵向来看,2006-2012年,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福祉得分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天津、贵州、西藏等省份则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浙江、广东、安徽、云南、甘肃等省份则有升有降,波动不明显。
我国省级区域福祉的空间基尼系数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我国省级区域福祉水平的差距,本文将收入基尼系数法引入我国省级区域间福祉水平差距测算中。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衡量我国国民福祉水平的差距,直观地反映我国总体上福祉水平差异的大小,因此在计算出每个省份每年的福祉得分后,便可利用基尼系数法得出每年我国国民福祉的基尼系数。
用Yi, i=1, …, n,表示某个总体(全国或者全省)n个组成部分(对全国来说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国民福祉,Pi表示各部分的人口,假设i的编号使得Yi从小到大排列。为计算基尼系数, 我们需要得到国民福祉和人口的比重, 因此定义:yi=Yi/Y,pi=Pi/P,其中,总国民福祉和总人口分别为:
, (2)
由此可计算累计变量:
, (3)
在[0,1]×[0,1]的方框中,从原点(记为pS0=0,yS0=0)开始,(pSi,ySi)之间顺序连线就构成了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和45度线之间的面积与45度线下的面积之比就是基尼系数。为了确保福祉得分为正数,有利于基尼系数的计算,本文在原始福祉得分的基础上向上平移l个单位(l为调整系数,在本文中取l=0.7),结合各省各年的人口比例,并根据公式(2)和(3)计算出了我国2006-2012年每年的福祉基尼系数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知,2006-2010年我国省级之间的福祉差距呈现先缩小,而后扩大,然后再缩小的趋势,福祉差距最大的为2006年的0.3181,福祉差距最小的为2012年的0.3009。总体波动不大。按照国际上收入基尼系数在0.2-0.3上表示比较平均,0.3-0.4上表示相对合理的标准来看,目前我国福祉差距还处在相对合理的位置。但是也不可忽视区域间的福祉差异,协同区域间福祉水平的均衡发展将是未来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政策启示
(一)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地区福祉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需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及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实力,提高该地区经济福祉,比如中西部可以大力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提高了该区域人们的生活水平,即提高了人们的经济福祉;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也为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降低了人们的生态环境福祉。再加上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的相对匮乏,某些产业发展的空间大大缩小。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环境较好,劳动力成本较低,十分有利于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因此,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不但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的经济福祉,还有利于提高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福祉,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综合福祉水平。但是,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注意区域间的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不可盲目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降低本地区生态环境福祉。
(二)协调区域间的社会文化福祉水平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省级区域在医疗保健(如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教育资源(如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公共服务(如人均社会保障与就业财政支出)等方面就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发达地区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惠,享受了较高的社会公共服务。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历史和经济政策等原因,很少享受到同样的社会服务。这直接影响到了区域间的社会文化福祉差异,从而导致总体福祉差异扩大。因此,国家在医疗保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和政策优惠,将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欠发达地区,鼓励优秀的人才投身于欠发达的教育事业。另外,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转移部分教育资源给落后地区,或者为低教育资源地区培养人才提供支持,提升当地的社会文化福祉水平,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总体福祉水平。
(三)协调区域间的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差距
我国省域间的福祉差距缩小的事实表明经济福祉在总体福祉中的地位开始下降,而社会文化福祉和生态环境福祉的地位上升,特别是生态环境福祉对总体福祉的影响日益突出。东部发达省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福祉水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地区的生态环境福祉,从而影响了总体福祉水平的提高。因此东部发达省份需要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支出,加强环保意识,努力提高生态环境福祉水平。而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由于经济发展较慢,生态环境保护相对较好,缩小了同发达省份总体福祉的差距,所以该地区在提高经济福祉的同时,继续保护并提升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总体福祉水平。
总之,要协调我国省级区域间的福祉水平,就必须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协调地区间的差异,这也是我国区域福祉水平协调发展的长久之道。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构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福祉,构建民生福祉指导下的社会文化福祉,构建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环境福祉,实现我国省级区域间经济福祉、社会文化福祉和生态环境福祉的全面协调发展。
1.邢占军.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测算与启示[J].东岳论丛,2013,34(6)
2.吴丽民,陈惠雄.收入与幸福指数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以浙江小城镇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
3.赛利格曼著.洪兰译.真实的幸福[M].万卷出版社,2010
4.Richard Desjardins.Researching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 and Well-being[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8,43(1)
5.赵士洞,张永民.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
6.Nam K M,Selin N E,Reilly J M,Paltsev S.Measuring welfare loss caused by air pollution in Europe:a CGE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0,38(9)
7.林洪,孙求华.中国国民幸福统计研究十年简史[J].统计研究,2013,30(1)
8.万树.福祉经济学研究进展与国民福祉系统[C].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李桢业.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省际差异—沿海12省(市、区)城市居民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8(3)endprint
(三)线性加权综合得分
本文的指标数据为2006-2012年年度数据,在数据分析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摆脱量纲的影响。在计算福祉指标权重后,根据线性加权综合得分公式(公式(1)):便可计算出2006-2012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福祉总得分,如表3所示。
(1)
式中,S表示福祉总得分,wij表示各指标权重,x`ij表示标准化的各值数据。
综合表3和图1的结果可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等几个东部省市福祉得分一直位居前列,福祉水平最高。而甘肃、贵州、云南、西藏、安徽、河南等中西部省(自治区)福祉得分一直位列全国最末,福祉水平最低,2006年我国福祉得分最高的省份比福祉得分最低的省份多2.02,而到了2012年,这一差距为1.99,表现出我国省级区域间的福祉水平差距比较明显但具有缩小的趋势。纵向来看,2006-2012年,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福祉得分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天津、贵州、西藏等省份则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浙江、广东、安徽、云南、甘肃等省份则有升有降,波动不明显。
我国省级区域福祉的空间基尼系数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我国省级区域福祉水平的差距,本文将收入基尼系数法引入我国省级区域间福祉水平差距测算中。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衡量我国国民福祉水平的差距,直观地反映我国总体上福祉水平差异的大小,因此在计算出每个省份每年的福祉得分后,便可利用基尼系数法得出每年我国国民福祉的基尼系数。
用Yi, i=1, …, n,表示某个总体(全国或者全省)n个组成部分(对全国来说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国民福祉,Pi表示各部分的人口,假设i的编号使得Yi从小到大排列。为计算基尼系数, 我们需要得到国民福祉和人口的比重, 因此定义:yi=Yi/Y,pi=Pi/P,其中,总国民福祉和总人口分别为:
, (2)
由此可计算累计变量:
, (3)
在[0,1]×[0,1]的方框中,从原点(记为pS0=0,yS0=0)开始,(pSi,ySi)之间顺序连线就构成了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和45度线之间的面积与45度线下的面积之比就是基尼系数。为了确保福祉得分为正数,有利于基尼系数的计算,本文在原始福祉得分的基础上向上平移l个单位(l为调整系数,在本文中取l=0.7),结合各省各年的人口比例,并根据公式(2)和(3)计算出了我国2006-2012年每年的福祉基尼系数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知,2006-2010年我国省级之间的福祉差距呈现先缩小,而后扩大,然后再缩小的趋势,福祉差距最大的为2006年的0.3181,福祉差距最小的为2012年的0.3009。总体波动不大。按照国际上收入基尼系数在0.2-0.3上表示比较平均,0.3-0.4上表示相对合理的标准来看,目前我国福祉差距还处在相对合理的位置。但是也不可忽视区域间的福祉差异,协同区域间福祉水平的均衡发展将是未来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政策启示
(一)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地区福祉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需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及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实力,提高该地区经济福祉,比如中西部可以大力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提高了该区域人们的生活水平,即提高了人们的经济福祉;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也为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降低了人们的生态环境福祉。再加上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的相对匮乏,某些产业发展的空间大大缩小。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环境较好,劳动力成本较低,十分有利于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因此,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不但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的经济福祉,还有利于提高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福祉,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综合福祉水平。但是,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注意区域间的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不可盲目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降低本地区生态环境福祉。
(二)协调区域间的社会文化福祉水平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省级区域在医疗保健(如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教育资源(如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公共服务(如人均社会保障与就业财政支出)等方面就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发达地区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惠,享受了较高的社会公共服务。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历史和经济政策等原因,很少享受到同样的社会服务。这直接影响到了区域间的社会文化福祉差异,从而导致总体福祉差异扩大。因此,国家在医疗保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和政策优惠,将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欠发达地区,鼓励优秀的人才投身于欠发达的教育事业。另外,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转移部分教育资源给落后地区,或者为低教育资源地区培养人才提供支持,提升当地的社会文化福祉水平,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总体福祉水平。
(三)协调区域间的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差距
我国省域间的福祉差距缩小的事实表明经济福祉在总体福祉中的地位开始下降,而社会文化福祉和生态环境福祉的地位上升,特别是生态环境福祉对总体福祉的影响日益突出。东部发达省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福祉水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地区的生态环境福祉,从而影响了总体福祉水平的提高。因此东部发达省份需要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支出,加强环保意识,努力提高生态环境福祉水平。而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由于经济发展较慢,生态环境保护相对较好,缩小了同发达省份总体福祉的差距,所以该地区在提高经济福祉的同时,继续保护并提升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总体福祉水平。
总之,要协调我国省级区域间的福祉水平,就必须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协调地区间的差异,这也是我国区域福祉水平协调发展的长久之道。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构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福祉,构建民生福祉指导下的社会文化福祉,构建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环境福祉,实现我国省级区域间经济福祉、社会文化福祉和生态环境福祉的全面协调发展。
1.邢占军.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测算与启示[J].东岳论丛,2013,34(6)
2.吴丽民,陈惠雄.收入与幸福指数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以浙江小城镇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
3.赛利格曼著.洪兰译.真实的幸福[M].万卷出版社,2010
4.Richard Desjardins.Researching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 and Well-being[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8,43(1)
5.赵士洞,张永民.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
6.Nam K M,Selin N E,Reilly J M,Paltsev S.Measuring welfare loss caused by air pollution in Europe:a CGE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0,38(9)
7.林洪,孙求华.中国国民幸福统计研究十年简史[J].统计研究,2013,30(1)
8.万树.福祉经济学研究进展与国民福祉系统[C].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李桢业.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省际差异—沿海12省(市、区)城市居民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8(3)endprint
(三)线性加权综合得分
本文的指标数据为2006-2012年年度数据,在数据分析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摆脱量纲的影响。在计算福祉指标权重后,根据线性加权综合得分公式(公式(1)):便可计算出2006-2012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福祉总得分,如表3所示。
(1)
式中,S表示福祉总得分,wij表示各指标权重,x`ij表示标准化的各值数据。
综合表3和图1的结果可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等几个东部省市福祉得分一直位居前列,福祉水平最高。而甘肃、贵州、云南、西藏、安徽、河南等中西部省(自治区)福祉得分一直位列全国最末,福祉水平最低,2006年我国福祉得分最高的省份比福祉得分最低的省份多2.02,而到了2012年,这一差距为1.99,表现出我国省级区域间的福祉水平差距比较明显但具有缩小的趋势。纵向来看,2006-2012年,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福祉得分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天津、贵州、西藏等省份则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浙江、广东、安徽、云南、甘肃等省份则有升有降,波动不明显。
我国省级区域福祉的空间基尼系数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我国省级区域福祉水平的差距,本文将收入基尼系数法引入我国省级区域间福祉水平差距测算中。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衡量我国国民福祉水平的差距,直观地反映我国总体上福祉水平差异的大小,因此在计算出每个省份每年的福祉得分后,便可利用基尼系数法得出每年我国国民福祉的基尼系数。
用Yi, i=1, …, n,表示某个总体(全国或者全省)n个组成部分(对全国来说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国民福祉,Pi表示各部分的人口,假设i的编号使得Yi从小到大排列。为计算基尼系数, 我们需要得到国民福祉和人口的比重, 因此定义:yi=Yi/Y,pi=Pi/P,其中,总国民福祉和总人口分别为:
, (2)
由此可计算累计变量:
, (3)
在[0,1]×[0,1]的方框中,从原点(记为pS0=0,yS0=0)开始,(pSi,ySi)之间顺序连线就构成了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和45度线之间的面积与45度线下的面积之比就是基尼系数。为了确保福祉得分为正数,有利于基尼系数的计算,本文在原始福祉得分的基础上向上平移l个单位(l为调整系数,在本文中取l=0.7),结合各省各年的人口比例,并根据公式(2)和(3)计算出了我国2006-2012年每年的福祉基尼系数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知,2006-2010年我国省级之间的福祉差距呈现先缩小,而后扩大,然后再缩小的趋势,福祉差距最大的为2006年的0.3181,福祉差距最小的为2012年的0.3009。总体波动不大。按照国际上收入基尼系数在0.2-0.3上表示比较平均,0.3-0.4上表示相对合理的标准来看,目前我国福祉差距还处在相对合理的位置。但是也不可忽视区域间的福祉差异,协同区域间福祉水平的均衡发展将是未来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政策启示
(一)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地区福祉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需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及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实力,提高该地区经济福祉,比如中西部可以大力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提高了该区域人们的生活水平,即提高了人们的经济福祉;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也为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降低了人们的生态环境福祉。再加上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的相对匮乏,某些产业发展的空间大大缩小。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环境较好,劳动力成本较低,十分有利于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因此,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不但有利于提高本地区的经济福祉,还有利于提高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福祉,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综合福祉水平。但是,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注意区域间的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不可盲目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降低本地区生态环境福祉。
(二)协调区域间的社会文化福祉水平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省级区域在医疗保健(如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教育资源(如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公共服务(如人均社会保障与就业财政支出)等方面就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发达地区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惠,享受了较高的社会公共服务。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历史和经济政策等原因,很少享受到同样的社会服务。这直接影响到了区域间的社会文化福祉差异,从而导致总体福祉差异扩大。因此,国家在医疗保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和政策优惠,将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欠发达地区,鼓励优秀的人才投身于欠发达的教育事业。另外,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转移部分教育资源给落后地区,或者为低教育资源地区培养人才提供支持,提升当地的社会文化福祉水平,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总体福祉水平。
(三)协调区域间的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差距
我国省域间的福祉差距缩小的事实表明经济福祉在总体福祉中的地位开始下降,而社会文化福祉和生态环境福祉的地位上升,特别是生态环境福祉对总体福祉的影响日益突出。东部发达省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福祉水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地区的生态环境福祉,从而影响了总体福祉水平的提高。因此东部发达省份需要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支出,加强环保意识,努力提高生态环境福祉水平。而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由于经济发展较慢,生态环境保护相对较好,缩小了同发达省份总体福祉的差距,所以该地区在提高经济福祉的同时,继续保护并提升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总体福祉水平。
总之,要协调我国省级区域间的福祉水平,就必须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协调地区间的差异,这也是我国区域福祉水平协调发展的长久之道。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构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福祉,构建民生福祉指导下的社会文化福祉,构建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环境福祉,实现我国省级区域间经济福祉、社会文化福祉和生态环境福祉的全面协调发展。
1.邢占军.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测算与启示[J].东岳论丛,2013,34(6)
2.吴丽民,陈惠雄.收入与幸福指数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以浙江小城镇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
3.赛利格曼著.洪兰译.真实的幸福[M].万卷出版社,2010
4.Richard Desjardins.Researching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 and Well-being[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8,43(1)
5.赵士洞,张永民.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
6.Nam K M,Selin N E,Reilly J M,Paltsev S.Measuring welfare loss caused by air pollution in Europe:a CGE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0,38(9)
7.林洪,孙求华.中国国民幸福统计研究十年简史[J].统计研究,2013,30(1)
8.万树.福祉经济学研究进展与国民福祉系统[C].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李桢业.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省际差异—沿海12省(市、区)城市居民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