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ACTS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014-10-15 20:10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9期
关键词:卷面平均水平因材施教

教育部关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要求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深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也都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为无法精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中的长短板、优劣势而难以有效进行因材施教。而ACTS学业评价的《学生个人成绩报告单》,通过多元、多维的数据结构,可以精确甄别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差异,从而为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利器”。

在这次测试中,不少学生的卷面总分都比较接近,我特意找了两个成绩很接近的学生进行比对。两人卷面分数差距不大,一个94分,另一个94.5分。

通常情况下,学生之间0.5分的差距我们会忽略不计,甚至会判断学生的发展没有差异,错误归因可能是一个错字,一个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等,教师最多提醒一下分数少的那个学生要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然而,《ACTS学生成绩报告单》却让我看到这两个学生其实存在很大差异。首先,知识、技能、能力的总分差异揭示了两个学生的学习类型不同。卷面得分为94分的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技能是长板,能力是短板,属于受价值感驱动的自主学习类型学生(见图7)。这种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吃苦,注重练习,通过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成绩。

而卷面分为94.5分的学生,则是能力為长板,知识为短板,属于受个人的兴趣偏好驱动的自发型学习类型的学生(见图8)。这种学生喜欢挑战,对感兴趣的内容爱思考,善钻研,不注重知识的识记。

其次,技能、能力的分项分数揭示了两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不同。自主型学生,问题出现在“信息提取”和“词汇辨析”上。前者比年级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后者则低16.3个百分点,相比其他的知识内容所取得的优势(差值为正数),“文章(阅读)”所显示的优势最弱,仅与年级平均水平持平(差值为0)(见图9)。

将上述几个项目关联起来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学生“词汇辨析”能力弱,在语境中对词汇理解、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因此这个学生在阅读的信息提取时,比较粗心,有可能他没办法提取关键信息,也有可能信息之间没建立关联。这个学生虽然能吃苦,重练习,也很“听话”,但却没能掌握一些基础的学习策略。他需要提升的是在语境中理解、分析、评价、判断词汇的能力。

而自发型学生所呈现的问题则仅仅是在知识维度中的“句子积累”项目上,比年级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技能的“认知”与年级平均水平持平(见图10)。而“信息提取”和“词汇辨析”这两项指标,均高于年级平均水平,与上述那个学生有较大差异。这个学生理解能力强,擅长分析,不喜欢死记硬背,因此导致在必要的语文知识积累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两个总分如此接近的学生,通过ACTS评价体系却可以揭示出如此巨大的差异,这是传统的“一分制”评价方式所无法做到的。

俗话说,“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在了解了两个学生的差异后,促进他们各自发展的改进措施也逐步形成了:即利用课堂学习中的合作探究环节,通过两个人的合作来达到互补效果。于是,我有意让两人同桌,在合作检查自读笔记部分,我特意请自发型学习的学生分享学习方法,展示思维过程,让自主型学习的学生,展示学习内容,肯定其学习态度。这样一来,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并未改变,改变的是学生合作学习对象以及我对他们的关注角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两名学生的学习悄然发生着变化(见图11)。

从两名学生的评测分析,我找到了因材施教的突破口,那就是分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异质分组:学习类型搭配,学习方式搭配,一个小组根据学生多元智能类型搭配……由此还衍生出作业布置分层分类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分类要求等。

猜你喜欢
卷面平均水平因材施教
大学专业课平时成绩评定的创新模式
——以卷面加分为例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考试分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卷面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