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关心烈士曹渊后人

2014-10-15 18:43赖晨
党史文汇 2014年10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伯伯延安

赖晨

曹渊(1902~1926),原名曹新宽,别字溥泉,安徽省寿县南乡曹家冈人,中共党员。早年参加了护国运动,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1924年冬,周恩来参加接受曹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小组会。此后,选举他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曹渊为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曹渊毕业后担任军校教导团连长、第一军第九团营长。他参加了两次东征,带领部队英勇作战,表现出众。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反共的“中山舰”事件,我党决定把干部从第一军撤出。5月1日,周恩来带着曹渊从汕头赶回广州,为北伐先遣队叶挺独立团送行,同时将他留在独立团第一营任营长。曹渊在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1926年9月5日,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他任奋勇队(敢死队)队长,在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周恩来赞扬曹渊“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我全党同志对曹渊同志这种英勇牺牲精神,表达了无限的敬意。”

1937年12月,年仅14岁的曹渊独子曹云屏,从家乡红军战士和游击队那里,了解到父亲与周恩来的友谊后,失学在家的他给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诉说自从父亲曹渊牺牲后,母亲带着他在家乡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残酷压榨,他母子两人更加度日艰难、求学无望的遭遇,希望党能解救他们。

接到曹云屏的来信,周恩来心潮起伏,他眼前又闪现出曹渊英武的身影。1926年9月5日,独立团攻到武昌城下。武昌城墙高而坚固,北伐军没有重炮和飞机难以攻城。曹渊力争第一营为攻城奋勇队,亲任队长,身先士卒,率先攻城。临行前,他给叶挺写了一张条子:“现状至危,但革命军有进无退。我誓言必率我可爱的同志达成竖青天白日旗于城上之任务……。”条子写完,云梯已在他身边搭起来了。他签字完毕,交给通讯员送到团部,跃身登梯。刚攀登几步,连中数弹。他强忍疼痛登到梯顶,抓住城墙,高呼“革命万岁”,鼓励士兵们从他的肩头上踩过去。在猛烈的机枪声中,曹渊翻身坠落,壮烈牺牲。曹渊牺牲的消息传到广州,周恩来为之痛惜,撰文深切悼念。

周恩来看到曹云屏的来信,十分兴奋,欣然挥毫:“云屏贤侄:……此次接读来函,知云屏弟在家中以家境贫苦无法升学,而求深造之心甚切,足证曹渊同志有其子也。如弟能离开家庭则望来汉口,以便转往陕北延安抗大或陕公受训,并付洋贰拾元,藉作来汉路费。……如来汉,望到日租界中街八十九号大石洋行,找办事处即可也。”

曹云屏接到信后,全家喜出望外。他在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说实在的,那时候没有这20块大洋,到武汉的路费也真是困难。我家一日两餐稀饭,哪里去筹借这笔路费呢?”曹云屏的母亲、祖父曹子修和寿县党组织,决定让他按周恩来的指示赴延安学习,考虑到他只有14岁,又从未出过远门,便让堂兄曹云青和他作伴同行。

1938年4月底,曹云屏与堂兄来到武汉,在八路军“五一”节纪念晚会上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非常高兴,让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给小哥俩换上了有八路军臂章的军装。随后,周恩来亲笔给在西安的林伯渠写信,介绍兄弟俩的情况,细致周到地安排他们到延安学习的各项事宜。

曹云屏兄弟5月中旬到了延安,进入陕北公学第3期第25队学习。

曹云屏入学后,立刻致信周恩来,告知自己近况。周恩来回信表示欣慰,鼓励他和堂兄好好读书。两个多月后的一天,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突然通知曹云屏、曹云青去延安城内西山脚下的石窑洞,他们赶到那里才知道,是周恩来回延安后专门打电话叫他俩去见面的。周恩来亲切问及兄弟俩的学习和其他情况,一再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周恩来高兴地说:“到了延安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家,要抓紧时间多学习理论知识,今后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

在陕北公学学习3个月后,曹云屏进入陕甘宁边区中学就读。

周恩来每次回延安都要见他们,询问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他们到延安的第二年,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曹云屏在回顾周恩来伯伯、邓颖超妈妈的关怀时说:“1938年秋,我们听说周伯伯回来了,迫不及待地要去看他。我们到了周伯伯家,他可高兴了,详细地询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又问我们有没有写信回家,我母亲生活怎样,能不能出来参加工作。我说:‘我母亲不识字,缠小脚,出来不方便,会给党增加负担。周伯伯沉思说,现在革命还在困难时期,条件还不好,很多革命亲属忍受着苦难啊!当时已是初冬,周伯伯见我们穿得单薄,问我们冷不冷。我们说不冷,听说学校快要发棉衣了。哪知,就这么一件小事情,也被周伯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我们回到学校后,一个傍晚,我们正在操场上玩耍,听说有人找我们,一看,原来是周伯伯的副官。周伯伯专门派他送来60元边币,叫我们每人做一件棉衣。”

1939年,汪精卫投敌,蒋介石日益反共,经常制造摩擦,同学们对抗战前途有种种议论。曹云屏、曹云青当时正在迁到安塞的延安边区中学学习,他们对国共合作的前途感到不安。听说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他们便立即写了一封信,坦率地说出对形势的焦虑,关切地询问有关时局的情况。

当时,周恩来恰好在7月10日赴党校途中,骑马坠地受伤,右臂骨折。8月23日,周恩来忍痛用左手复信:“获悉你们学习紧张,生产努力,欣慰非常。我因坠马伤臂,不便作书,你们提的问题恕我不能答复了。现在我要出外就医,日内就动身。希望你们更加努力学习,并祝你们进步。”为了帮助曹云屏兄弟认清革命形势和抗战前途,周恩来特地给他们订阅了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使他们受到很大的启迪。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曹云屏刚从中央党校毕业,分配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一天,一位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来找他,询问关于他父亲的事迹,因为“七大”要整理烈士名录和传记。可他什么都说不出,感到很惭愧。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寻找关于父亲的一切。他写信给周恩来,说有人找他了解父亲的情况,但他不太了解,不知该怎么办。周恩来当时工作很忙,于是在他的信上用铅笔批注:“请持此件去找你陈赓叔叔。”当时陈赓是党的七大代表,住在中央党校。之后,陈赓详细地向他介绍了曹渊的情况。

早在日本投降前夕,曹云屏从延边大学学成毕业后想回家乡工作,征求周恩来的意见。周耐心地对他说:“干革命,为什么一定要去家乡呢?你要争取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连队去。”他遵照周恩来的嘱托,愉快地到地方基层工作。此后,他从陕北延安到了东北战场,又转战到南海之滨。

1949年,曹云屏调到江西工作,1953年调广东任保卫处长、广州市公安局处长……1986年,曹云屏从广州市政府秘书长一职上退居二线,担任广州市顾委副主任、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等职。离休后,他广为收集有关父亲的资料及当年父亲黄埔军校的同学、战友所写关于父亲的纪念文章,汇编成《求索》一书,于2005年9月出版。曹云屏说:“我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成长到今天,我永远不能忘却他的深情,我要以周恩来总理为光辉榜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责编 雷蕾)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伯伯延安
请牛伯伯讲“为什么”
帮牛伯伯围栅栏
“伯伯”叫错了?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和甘伯伯去游河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