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传》中一段史实的考辨

2014-10-15 18:41胡新民
党史文汇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胜论持久战白崇禧

胡新民

毛泽东1938年5月所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正确战略指导的著作,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对此有专门论述:“这部著作,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不小的影响。程思远(时任白崇禧秘书)回忆道: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近年来,有个别知名历史学者认为程思远的回忆是错误的,《毛泽东传》中的这段史实也是错误的。相关文章是这样陈述的:“国民党人‘持久战思想中有两句关键的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有人称之为‘十二字方针”,“这‘十二字方针的提出者是白崇禧,而白又是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启发下提出的,因此,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和毛泽东密切相关。由于白崇禧当时是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著名的军事家,程思远又长期追随桂系,熟悉桂系内情,所以历史学家们对程思远的这段回忆均深信不疑,竞相引用,成了中共‘持久战思想影响了国民党的铁证。连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权威著作《毛泽东传》都加以引用。”

相关文章然后断然指出:“事实果真如此吗?否。”并提出如下证据:“1963年12月21日,白崇禧在谈到‘太原会战之检讨时曾说:自(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当时我在武汉检讨二战区军事会议上正式提议……应多采用 ‘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幸蒙采纳”。

为了让这个观点形成“证据链”,又补充道:“当年(指1938年)1月27日,蒋介石在武汉召集各战区部队参谋长和参谋处长会议,要求到会人员‘贡献各人的学问和经验,彼此交换研究,切实检讨,来决定今后整理部队的统一计划和具体方案,实行改进全国的军队。(《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5,《演讲》,第75页)。会议共召开三天。29日,蒋介石在会上作《抗倭战术之研究与改进部队之要务》的报告,声称‘各位根据治军作战的实际经验,对大会有很多贡献。(《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5,《演讲》,第85页)。白崇禧的意见应该就是在这次会上提出的。蒋介石因为觉得白崇禧的意见好,所以2月7日先在武昌中枢纪念周上阐述‘以空间换时间的问题,次于3月5日摘录备忘,又于第二天致电阎锡山等,命其贯彻执行。”

最后的结论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发表的。白崇禧早在1938年1月就提出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下简称《小胜》)蒋介石随即采纳。这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关。

笔者核对有关史料,认为这种否认之说缺乏依据,不能成立。

在所谓的“证据链”中,最薄弱的一环是白崇禧提出《小胜》的准确时间。持否定之说的文章认为,白崇禧的《小胜》“应该”是1938年1月27日蒋介石在武汉召集各战区部队参谋长和参谋处长会议上提出来的。

实际上,这个会议只是一次治军的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抗战失利,各级司令部的参谋人员要负重大责任,今后首先要从整饬幕僚和改进司令部做起。(见《蒋总统集》之《部队长官与参谋人员的责任和修养》台北 1968年3月出版)。这个会议既与“检讨二战区”战事无涉,也没有谈到抗战的战略方针问题。这种“应该”式的证据,作为参考可以,但作为定论则肯定不能成立。

然而,不支持“应该”说的恰恰是白崇禧本人和他的儿子白先勇。白崇禧在回忆录中,始终没有说清楚他提出《小胜》的准确时间。现将有关内容抄录如下:

“太原沦陷时,军委会于武汉开会检讨全盘战略……当时我在武汉检讨二战区军事会议上……建议对日抗战我以劣势装备对优势装备之敌,应多采用“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国军自武汉会议后,决定采用‘正规战配合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之战法。”

“国军由南京退守武汉后曾于汉口召开军事会议……于会议上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之建议,并强调‘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民国二十七年,国府迁都武汉,曾召开军事会议……我曾于大会中提议: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之效。当时,蒙蒋委员长接纳,通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

上述引文均来自《白崇禧回忆录》。该书由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作为内部资料出版。该书在“出版说明”中写道:“《白崇禧回忆录》的所有史料,均由白崇禧口述。国民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陈存恭、马天纲、陈三井、贾廷诗,自1963年2月开始,直到白崇禧去世的前八天止,先后访问白崇禧一百二十八次,并逐次对谈话记录进行整理。”在谈及《小胜》的回忆中,白崇禧一直对“武汉会议”语焉不详。武汉会战之前和会战期间,蒋介石主持在武汉召开的会议不少,究竟是哪一次“武汉会议”上白崇禧作了有关谈话呢?这个谜后来由他的儿子白先勇揭开了。

2012年4月,在《白崇禧将军身影集》新书发布会上,白先勇说:“1938年在武汉开最高军事会议时,我父亲提出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对日本人长期抗战,持久战。这个大战略被当时的军事委员会采用了。”

那么,这个武汉“最高军事会议”又是什么时候召开的呢?据有关史料记载,1938年在武汉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有三次(另据中央电视台2005年的电视片《抗日战争之血肉长城》称,1938年6月中旬曾举行过一次,在此从略),第一次是在1938年5月15日,主要内容是放弃徐州。第二次是1938年6月1日,主要内容是黄河决堤。还有一次是1938年7月4日。但是,在1938年2月7日以前,即“蒋介石因为觉得白崇禧的意见好,所以2月7日先在武昌中枢纪念周上阐述‘以空间换时间的问题”以前,并没有在武汉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则是肯定的。换句话说,在1938年2月7日以前,白崇禧并没有向蒋提出过《小胜》,蒋介石也无从“觉得白崇禧的意见好”。

综上所述,没有证据可以支持白崇禧是在1938年1月提出《小胜》,而随即得到蒋介石采纳的说法。因此,断定程思远有关回忆是错误的说法也就不能成立,因而断定《毛泽东传》引用错误同样也不能成立。

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否定之说同样也是不能成立的。考证任何史料,都不能离开当时的背景。就拿《白崇禧回忆录》来说,白到台湾后就受到了蒋介石的监控,在那样的处境中,他能说的话绝对不可能超出蒋允许的范围。例如,对于和周恩来的交往,尽管很多史料都说明在武汉期间他们来往比较密切,比如白请周向广西学生军作讲演,请教对敌作战方针,特别还有征求周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建议等。但在白崇禧的回忆中都没有提到。惟一提到的一次是他在从武汉撤退至长沙时,因自己乘坐的车抛锚,坐上了周恩来的车前往长沙。仿佛他们两人以前从来没有打过多少交道。关于中共和毛泽东,白崇禧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说的:“共军之图谋,我全国朝野上下,均未认识清楚,对共军政策之失败,乃宣传教育之失策。”在这样的语境中,白崇禧能够道出他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交往吗?能够说出他曾经听过周恩来向他推介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吗?从这里我们倒可以看出他一直对“武汉会议”含糊其辞是有隐情的。

因此,不少严肃的史学家对此类口述、回忆录的资料态度很谨慎、清醒。白崇禧的回忆录和程思远的回忆,都属于自述性史料。把白的有关回忆视为正确,以此说明程的有关回忆是错误,显然是不严肃的。需要注意的是,自述性史料的真实性,应该通过其他史实的印证才有可信度。例如白崇禧回忆录中没有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和张爱萍等人探讨抗日作战问题的内容,并不能断定他就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是否有过,还要查证其他史料。

自从日本染指中国以后,中国的各界人士中有不少人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观点。但蒋介石直到武汉会战时对持久战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在“速胜”还是“持久”的问题上犹疑不决。1938年4月,台儿庄之战胜利后,蒋认为日军必将报复,中国军队可以“再予迎头痛击,终必更获大胜”。于是,军令部随即拟定了“与敌决战”计划(见《中华民国史》第九卷,中华书局,179页)。但到了5月初,发现日军对中国军队已经形成包围之势,“避免决战”就成了主要选项(同上书,181页)。于是在5月15日,在蒋的主持下,最高军事会议决定避免决战,放弃徐州。准备决战的中国军队立时陷于被动,仓促撤退。同年9月初,在武汉大会战期间,蒋又考虑在武汉地区与日军进行“最后决战”。 蒋认为“转守为攻之时机已到。决心全力加强武汉核心工事,搜集一切材料为要”。但一个多月以后,即10月22日,蒋又认为“不如自动放弃(武汉),保存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利之基础。”(同上书,198页)三天后,蒋撤出武汉。

还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在他的《论持久战》发表以前,就在各种场合向党内外人士宣传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了。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七七事变后接到蒋介石的邀请,作为无党派的社会贤达成为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到南京,后又随迁到武汉。在武汉期间,他征得了蒋的同意后前往延安,于1938年1月7日到达延安后拜访了毛泽东,他回忆道:“当时我对国家的前途是悲观的,日寇侵略我们,全国处于崩溃边缘。日寇来了,各自逃难,抵抗不了,我非常失望,对蒋介石政府失望”,“我听了他(指毛泽东)的谈话,也就由悲观变成乐观了。他对我谈话很多,中心是《论持久战》的内容,这篇文章那时还没有发表,他就是以这篇文章说给我的,说中国一定胜利。我听他的抗日谈话,把我心中烦闷一扫而光,完全佩服,非常佩服。”

周恩来于1937年12月18日赴武汉常驻期间,也一直在各种场合宣传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 在武汉会战结束的20天前,即1938年10月7日,周恩来在代《新华日报》起草的社论《论目前抗战形势》中指出:“中日战争的形势,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须经过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才能争取最后胜利。”“第一阶段敌进我退”,“第二个阶段,造成相持的局面”。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着抗战进入了第二阶段。因此,白崇禧在回忆录中的《对日战争时期之指导大纲》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第二期(持久战)。武汉会战之后,我方主力退守于西南山岳地带,扩大战场……我方鉴于敌人战略改变,亦改战略指导大纲为积小胜为大胜。”

最后再补充一点,关于蒋介石的抗日持久战思想,据参加过淞沪会战及武汉战役、长沙第三次会战的地下共产党员、官至国军中将的郭汝瑰回忆:“直到1944年2月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时,蒋介石才承认中国抗战分三个阶段。”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小胜论持久战白崇禧
创设学习主题,促成深度学习——以“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老妹子」白崇禧
医改需要积小胜为大胜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追歼白崇禧 三次大较量
白崇禧“小诸葛”之誉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