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一、问题的提出
物流人力资源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是企业实现有效物流管理的关键资源。物流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人在运输、配送、包装、搬运装卸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处理等活动中发挥着协调、控制和监督等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能调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在前期国内关于物流人力资源的研究中,有学者针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建立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型并分析,提出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素质测评、开展物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等建议(白静,2013),还有学者针对国内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入手,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查等手段,对全国两百家物流企业近四年的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展开了调查并分析,提出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案(余绍军,2010)。
根据中国知网资料库显示,目前我国对物流人力资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物流人才需求或供给的角度进行研究。基于前期的理论借鉴,本文试图通过数据举证,从物流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对物流人力资源达到供需平衡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物流人力资源供给现状分析
(一)物流人力资源供给数量与需求不成正比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力资源提出了巨大需求。近年来,社会对物流人力资源的需求逐年攀升。据统计,2014年我国物流人员缺口约为600万,物流人才被列入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为适应社会需求,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物流人力资源的供给大部分来自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全日制学校培养的物流人员。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378所普通高等院校、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并且该专业的在校生已经超过了100万人。虽然各高校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员,从数量来看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对物流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物流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有待提高
市场对物流人力资源的要求即为物流人力资源的质量需要,物流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动手操作能力,一定的物流工作经验,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高水平作业,高素养和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物流人员则更受企业的欢迎。
物流人力资源供给质量与学校培养物流人员的师资力量呈正相关。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将来从事物流工作人员的质量。对于物流人力资源供给的质量,本文分别从全国总计80所高校官方网站上招收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进行统计分析,211及985类工程院校共计21所,职称为讲师以下92人,副教授99人,教授61人;学历为研究生以下12人,研究生以上244人;普通高等学校共计35所,职称为讲师以下248人,副教授137人,教授69人;学历为研究生以下122人,研究生以上334人;高职院校共计24所,职称为讲师以下304人,副教授59人,教授29人;学历为研究生以下170人,研究生以上219人。
调查显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大约41.34%,也就是说这两个高级职称加起来还占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大约占72.39%,虽然这样的师资结构已经足够,但对于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教师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教师质量更需提高。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始于2001年,该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培养体制尚未成熟并还处于不断摸索中,这势必影响学校对社会所需物流人员的培养,从而无法适应社会对物流人力资源的要求。
三、物流人力资源需求现状分析
(一)物流人力资源需求数量增长幅度大
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对物流人员的需求。2011年中国企业对于物流人员的需求新增240万,之后的两年对物流人员的需求又分别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增长。为了研究物流人员的实际需求,本文通过互联网从全国各地区选取500家物流企业,并对其物流人员需求数量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对物流人员的需求数量排在首位,而西北、东北等四个地区对物流人员的需求数量排在倒数第一、二位,还不到排在倒数第三位的华南、华中两个地区的二分之一。数据表明,发达地区对物流人员的需求最多,相对发达地区次之,而欠发达地区对物流人员的需求数量最少。对这500家物流企业统计得知共需物流人员3117人,计算得出每个地区物流企业对物流人员的需求平均为6—7人。
(二)物流人力资源需求质量
社会对物流人力资源需求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即职位的任职条件以及员工上岗后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为了解物流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研究选取了500家物流企业中的100家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全面的物流专业知识。现代物流是在实现物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管理系统以最合理、客户满意度最高地实现物品的社会流通。物流人员不仅要掌握多种基本专业知识,更要能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2.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物流环节繁杂,各个岗位上人员之间需要沟通协调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还能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优化工作环境,使人身心放松,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另外,物流人员还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需要并进行反馈,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产品及服务。
3.丰富的工作经验。物流工作操作性强,其各个环节涉及的技术含量高,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并且现今中国的物流企业,大部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有经验人员来维持企业发展,因此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员工胜任岗位最重要的条件。
4.团队合作精神。近年来,企业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如果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工作团队就不可能有效并准确地完成复杂的物流任务并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5.外语能力。近几年,物流企业竞争逐渐加剧,竞争范围也逐渐向外扩展,并出现全球化趋势。外语能力对物流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具有扎实的外语能力可以使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物流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物流人力资源的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该专业毕业生由于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工作经验,普遍都无法直接上岗。绝大多数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投身其它行业,全国各高校在培养物流人员的数量上远远不能达到企业对物流人员的需要。可见,物流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物流人力资源供需在质量上已出现结构失衡的现象,由于学校缺乏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与企业在物流人员培养的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学校注重理论教学,而企业注重实践经验。这势必会导致学校对物流人员的供给和企业的需求脱离,最终导致物流人力资源匮乏。
四、物流管理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一)学校要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学校要在物力以及财力上对物流管理专业给予大力的支持,不能把物流管理专业当成一般的学科对待,要分别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并进行质量把关,建设与物流实践相贴近的物流专业实验室或建设物流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氛围和进行物流实训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经验对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学校要多招进一些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老师,多鼓励现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引进一线物流企业的操作人员等从事相关物流工作的人员,增加物流实践环节的教学,改变本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确保物流管理的教育与其实际发展相同步,掌握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务实能力的专业物流人员。
(三)学校要与企业深入合作
目前各高校对于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和企业实际运用存在脱节的现象。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深度,了解双方对培养物流人员的差异在何处并加以改善。企业方面应给学生提供培训、实训等实际的帮助,而学校方面在物流人员的培养上应多考虑企业的意见,校企双方要进行零距离接触,才能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物流人员培养不善的问题。
(四)企业要加强员工知识培训
很多物流人员都是半路上岗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但对系统的物流知识却是一知半解。因此,企业应为员工全面讲授物流管理的系统知识并向多方面进行拓展,由于许多在职人员无法参加集中培训,故企业也可采用远程教育的形式,员工可以在网上与专家讨论、或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政府应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政策
据多方了解,校企双方在实施职业教育合作中的责权利表达不明确,尽管国家对校企之间的合作制定了相应的办法及原则,但缺乏具体详细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政府应尽快解决校企双方在合作上的困难,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拓展校企之间深层次的合作。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