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4-10-15 23:15王炜
焦点 2014年9期
关键词:戏校戏曲

王炜

或许,陈友旺个名字在如今浮躁的演艺圈并不响亮。但翻开他的作品,看到徐天宏、邓车、袁术、华武、楚无忌、鲁迅、梅老九、香草爹……太多纵横荧屏,穿越古今的角色名字,就像串在他50多年演艺生涯中闪闪发光的珍珠,不得不让人惊叹。陈友旺的人生之路颇为曲折坎坷,插队务农、投笔从戎,真可谓是饱经风霜、历经沧桑,但这也给予陈友旺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有人说他是出演“小角色”的专业户,也有人说他是资深的老戏骨,但他说,我只希望做一名被观众喜爱的演员。

童年的记忆

对陈友旺的采访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刚结束新戏拍摄的他悠闲地坐在家中花园里品着茶,享受着忙里偷闲的时光。如今将近古稀之年的陈友旺,看上去仍然目光炯炯,精神干练。

1948年,陈友旺出生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北京。陈友旺的家境不错,思想和文化都比较传统。最初父母是想将陈友旺培养成一个规规矩矩做学问的人,希望他课余时间能够坐在家里多看书写字。“5岁开始,父亲就逼着我描红模子,等描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也就喜欢上了。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7岁时我就在宣武区的‘少年之家里进行写生、临摹、色彩等一系列基础训练。至今,我依然觉得这对于我日后的人生是有帮助的。”陈友旺回忆起童年时的情景,自豪地说道。

除了看书写字,陈友旺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去戏园子里看戏,久而久之他活泼好动的天性和超强的模仿天赋便显现出来。在学校里,他经常登台演出,唱戏、跳舞样样俱全而且都表演得有板有眼、惟妙惟肖,因此,陈友旺常常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赞誉和同学们的喜爱。陈友旺笑着介绍道,“对于戏曲的喜爱,也许真的是命中注定的。当初小时候没有现在的孩子拥有这么多玩具,去看唱戏成为了当时除了写字之外的唯一乐趣。”11岁那年,原本抱着花一毛钱报名费去试一试心态的陈友旺经过几轮严格的考试后,没想到却轻松考进了戏校——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从此,陈友旺正式开始了与众不同的演艺生涯。

进入戏校之后,陈友旺专攻文武小生。当时一进校园陈友旺就经常有演出的机会,每次都被老师赋予重要的角色。1961年冬天,陈友旺在西单大戏院进行期末汇报演出,在京剧《铁弓缘》中他被安排饰演匡忠这一重要的角色,并且获得了在校师生的一致赞赏。陈友旺解释道:“那时候,在戏曲行当中梨园弟子很多,像我这样有天赋却不是世家传承的很少见。因此,戏校的老师们更是愈加珍惜我的天赋。所有的老师都在我的身上下了狠功夫,无论上学还是放假,天天逼着我练功。真可以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了。”正是严师出高徒,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陈友旺逐渐在学校众多同学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戏校有名的未来戏曲之星。

八年过去了,陈友旺从刚入校门的少年一转眼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1968年戏校毕业的他等待着幸福的来临,但是没想到,当时剧团的领导有着“极左”的思想一一他们是按照出身来挑选演员。“出身不好”的陈友旺莫名其妙地与其他同病相怜的同学们被分到了平谷县山东庄公社北寺大队,不得不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活……

在逆境中学会坚持

虽然背井离乡的孤寂和单调繁重的农活充斥着陈友旺,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多年来在戏校所养成的习惯。每天早上,他仍然像在学校时一样早早的起来,练功、喊嗓子。“那时候在戏校学习,早上天朦朦亮,就开始练早功了。这么多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那时候虽然身在农村,但是我的心还在戏曲表演上。我坚信有朝一日我可以再次登上梦寐以求的舞台。”陈友旺讲述着那段苦涩的记忆。

老天还是眷顾有心人。1970年全国各大军区开始响应上级号召,在部队里普及样板戏,因此各大军区部队开始招考文艺兵。当陈友旺得知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招生时,他兴奋不已,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业务考试,没想到又是倒在了最后一步——政审还是没有通过,陈友旺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委屈。陈友旺回忆起当时的窘境说道:“屡次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一次次的倒在了政审上。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很沮丧。也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好在我碰到了一名‘伯乐,是他带我走出了困境。没有他,也就没有如今的陈友旺。”这名伯乐就是当时负责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招生考试的副大队长——张振东。当时68军204师师长张平也在主抓样板戏一一《沙家浜》的演出推广工作,恰好急需一位“郭建光”。求贤若渴的张平师长就向正在北京招生的张振东求援,得知老朋友张平有难处,张振东就想起了业务能力优秀,但是有一些“特殊清况”的陈友旺。因为张振东实在是难以割舍对陈友旺的喜爱,觉得如此文武全才的陈友旺不该为出身背景所累。因此,张振东毫不保留地把陈友旺的情况报告张平师长。然而爱才如命的张平经过询问,确定陈友旺没有任何政治问题后,当场便拍板,“陈友旺这孩子我要了!”

陈友旺如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他说:“当张振东队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时,我兴奋地热泪盈眶,都忘记了带着行李,急忙连夜奔赴部队驻地。不仅如此,张振东还给我买了火车票,又给了我一些钱和粮票。张振东队长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牢牢的记在心里。如果没有他的推荐和张平师长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陈友旺。”

陈友旺是幸运的,他终于穿上绿军装,进了部队文工团。多年的挫折和等待,陈友旺不仅学会了勇敢地面对逆境,更从中领悟到了坚持的真谛。的确,身处逆境虽非好事,但的确也蕴含着摆脱困境而再前进的机遇。只要勇敢地面对它,努力地拼搏进取,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那一天。陈友旺做到了,同时他也开启了崭新的人生之路。

从剧院的“台柱子”到影视圈的“老戏骨”

1977年,当了7年兵的陈友旺脱下了戎装,来到了急需人才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继续他的戏曲表演生涯。

在剧团里,勤学好问的陈友旺先后师承江世玉、祁荣文等戏曲名家,表演功力也是愈加老道。舞台上的陈友旺扮相英俊,嗓音圆润,表演细腻、功底扎实,尤其以独特的“甩发功”见长。陈友旺经常在演出中,自如地运用“单跪蹉甩发”、“双跪蹉甩发”、“滚堂甩发”和“圆场甩发”等技巧,把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发挥到了极致。表演精湛、吃苦耐劳的陈友旺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剧团里的台柱子,先后在《画皮》、《宝莲灯》、《碧侠》、《蝴蝶杯》及《拜月记》等十几出大戏中塑造了各类形态迥异的角色,成为当时京城剧场里小有名气的演员。

虽然陈友旺在戏曲舞台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随着戏曲的不景气,慢慢地,他的内心对所钟爱的舞台产生了莫名的失落感。陈友旺无奈地说:“看到许多同行都活跃在银屏上,我便也产生了在影视圈试一试的想法。多亏师哥姬麒麟的推荐,第一次我就在香港大导演许鞍华执导的《书剑恩仇录》中饰演红花会英雄——徐天宏这一角色。”第一次踏入影视圈,拥有多年舞台经验和影视表演天赋的陈友旺博得了满堂彩,他把舞台艺术与影视表演结合的相得益彰,深受导演的青睐。

随后他的片约不断,《三国演义》、《你是我的生命》、《康熙微服私访》、《情不自禁》、《幸福街》等。不经意间,陈友旺成为在中国影视界不可多得的“老戏骨”。

至今,陈友旺已经参演了大大小小数十部影视剧作品的拍摄。至于角色的选择,他还是摆脱不了过往的经历。“我演的戏基本分成两大块,农村戏是最多的;其次就是饰演警察。这也跟我当年有过‘上山下乡和从军的经历有关。虽然在别人看来都是些‘小角色——憨厚朴实的农民、村支书;刚正不阿的老刑警等,但我一直认为,角色的大小、戏份的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角色要来源于生活,要对得起自己的艺术道路,要对得起广大的影视观众。”陈友旺诚恳地说道。

“演员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每一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认真地、深入地琢磨剧中人物的言谈举止,专心致志地揣摩剧情变化。在平时,不放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陈友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98年,陈友旺受邀出演《你是我的生命》,在剧中饰演一名修理自行车的退休老工人的角色,他整整花了一天的时间,亲自去跟修车师傅学习,认真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以及穿着、眼神包括在指甲缝里的泥巴,这样微小的细节,他都一一记在心中。等电视剧一开拍,陈友旺把自己早就准备好的戏服一穿,修车摊一支,还真有过往的群众误认为陈友旺是名修理自行车的师傅,可见他的表演真的是入木三分。

影视界中优秀的书画家

陈友旺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影、视、戏曲三栖上,他书画方面的才华更加令人惊叹。有人戏称他为“影视圈中书画最好的,书画圈中表演最棒的。”

自打幼年被父亲逼着描红模子,陈友旺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着。在紧张的排练、演出之余,陈友旺时刻不忘书画练习。他练素描、练色彩、练花鸟、工笔仕女……不一而足。其中,他的小写意戏曲人物画深受海内外广大书画圈的朋友青睐,争先收藏。就连远在祖国宝岛台湾电视台“传统戏曲”栏目也曾经特邀他为插图美工设计。

聊起陈友旺书画艺术经历,还颇有一段故事:提起北京的荣宝斋,可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在书画圈中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里便是自幼沉醉于传统书画和戏曲的陈友旺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在荣宝斋高雅、幽静的殿堂里,陈友旺一见到好作品,就驻足观看大半个小时。一日,他去拜访一位朋友,在朋友的书房里,发现挂历上有印着董辰生的中国京剧人物国画,这些作品就像有着磁性似的,深深地吸引住陈友旺。他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笑着说道:“当时我顿时眼前一亮:国画是中国的国粹,中国的京剧也是国粹,两者融一可谓是珠联璧合啊!从小我就酷爱水墨丹青,此外我还从事戏曲表演大半辈子。所以我就坚定信心拿起了画笔,走上了画戏剧人物画这条路。”没想到他的第一幅临摹董辰生老先生的《闹天宫》就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刚画完没几天,陈友旺拿着这幅作品,来到了朋友开的画店询问照这样画下去是否能卖出去时,一位来自日本的游客看到后当即把它买了下来。“当时还是很意外的,没想到第一幅画就能卖到40多元钱,80年代初40多元钱可算是不少了啊。”陈友旺自豪地讲述着这段属于自己光荣的历史。

第一次便获得成功的陈友旺,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剧场,还是在摄制组,只要一有时间,他便一直画个不停,完成后全都卖到前门饭店梨园剧场,同学李光萌专门为陈友旺开设了戏曲人物画柜台。拿着辛辛苦苦得到的酬劳,陈友旺颇为欣慰。“终归一个戏曲演员的工资是微薄的,为了支撑双胞胎孩子所造成的生活窘境,我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由于陈友旺的勤奋和对戏曲人物画的潜心专研,他的作品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升华。但是陈友旺明自,艺无止境。经人介绍,他经常登门求教王遐举、董辰生、娄师白等书画名家。在各位大师的指点下,他的画艺又产生一个大的飞跃。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陈友旺向往的荣宝斋,竟也摆放上了他独具风格的中国京戏人物画,并且十分畅销。后来陈友旺的作品先后在“戏曲影视界名人书画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书画展”和“中日文化交流书画展”中多次获奖。1995年,他更是受邀去泰国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10年,陈友旺在韩国首尔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陈友旺书面艺术展”交流活动,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添砖加瓦。此外,陈友旺貌风骨劲、浑厚扎实的隶书同样赢得了圈内圈外人士的青睐,在全国各地的酒楼、茶庄、饭店等都留下过他的墨迹。

多年来,在他的潜心钻研和深刻揣摩下,无论是孙悟空的精、穆桂英的神、赵子龙的勇、白素贞的柔,还是项羽的悲、貂蝉的媚……在他的笔下都能使其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难怪娄师白老先生十分喜爱他的画,并欣然命笔为他提下“传神”二字,以示对陈友旺书画的欣赏。

这就是真实的陈友旺,一位天资聪慧却依然刻苦用功的戏曲能人;一位能屈能伸却不弃执著精神的有志之士;一位为了生活苦心钻研笔墨纸砚的书画家;一位深受观众喜爱而不失艺德的影视演员。就像梅花一样,无比的清香是需要经过层层的磨难才能得来的,陈友旺的演艺之路也是如此。但他却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艺人,在荧屏中刻画、表演人物是我所热爱的;如醉如痴的潜心钻研书画是我所钟情的,这是我的根也是我的命。”

自己挣来的享受

客厅门外是座幽静典雅的小花园,丛丛翠竹随风摇曳,如霓裳漫舞,飒飒可人。一柄绿色遮阳伞下,名叫“摸摸”的哈士奇犬温顺地趴在茶几旁,舒缓地摇曳着粗长的尾巴,不时把脑袋在主客人的腿上亲昵地摩挲着。我们围坐在六尺多长的黑檀茶台边,惬意地品尝着珍藏了数十年的老普洱,颇有些禅定入化的飘然,俨如隐士归林的意境。陈友旺有些沉醉地放下紫砂茶杯,娓娓感叹:“……唉!想当年在剧团演出,尤其是去河北、山东一带的巡演,毫不夸张地说,团里最累的就是我。我演的是小生,要陪着六七个青衣、花旦、老生出演,她们可以轮流休息,而我每天两场戏是场场不落,往往唱的筋疲力尽。艰苦的演出环境下,什么萎缩性胃炎、颈椎病、关节炎等等疾病先后缠上了我,我还得没事般地连轴转……我呕心沥血20多年,直到退休前,一对双胞胎儿子30岁了,一家人还挤在蜗居里。我往主管的、直管的、顶头的上级部门跑了无数次,结果得到的几乎都是精神上的安慰和推诿。”

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位在影视剧中潇洒自如的大老爷们眼里噙着泪花,嗫嚅着说:“多亏我有点一技之长,在外拍影视剧时,还能卖出几幅字画,当然,我不会贱卖!你可别见笑,我的字画也有润格呢,几年前就是每平尺5000块呢。当然,我也不是见钱眼开的人,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慈善募捐,我自当慷慨献墨;朋友间你来我往,自当在笑谈中。终于,集腋成裘,我有了这些笔墨钱添补,买下了这套三居室,我和老伴、两个儿子总算有了自己的房间。在很多腕们看来,我确实还很有点寒酸,但我很满足,很知足了!”

环视着院里的青翠的小竹林、红花点缀的石榴树、柿子树,黄瓜、西红柿更是硕果累累。陈友旺感慨丛生:“当年只知道像老黄牛一样埋头拉车、拼命拉车,哪里想到追求个人享受?……眼前的这一切一切都是我用自己后半生挣来的哟。”

辛酸的回忆,怅然的释怀,这位年已花甲之外的老演员啜了一口香茶,眯缝着眼睛,依然静如秋水。我的眼前突然浮现出进门时看到的一大叠荣誉证书:四川汶川5·12地震灾后重建捐助、关爱智障儿童慈善公益活动捐助、河南爱心事业捐助、中央小河纪念馆捐建、宋庆龄基金会等等,他捐赠的书画达100多万元。陈友旺先后受聘担任了北科院特殊教育学院客座教授,北科轮椅乐团高级艺术顾问,全国红领巾爱心助力大使……我肃然地注视着这位衣着简朴的长者,一句熟悉的歌词在我耳边回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猜你喜欢
戏校戏曲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
——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 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从学戏到演戏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高庆奎传(十一)
张火丁:不能再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