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华
一面是中国制造中的“爆炸式”发展,另一面是中国制造业外迁至东南亚或南亚等地。更让被冠以“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窘迫的是,德国制造精湛的工艺仍无法撼动,美国制造的卷土重来、日本制造的逆袭,都会让中国制造处于焦灼的境地。中国制造的良性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用“美国制造”挤出“中国制造”?
不久前,美国《侨报》发表用社论的方式指出,奥巴马雄心勃勃的“重振美国制造业”计划,遇到了点小小的揶揄:他在迈阿密港发表演说,鼓励美国人使用“美国制造”时,一阵风吹落了身后起重机上遮盖的美国国旗,露出了汉字中国品牌“ZPMC”(振华重工)标志。
这戏剧性的一幕,一时成为“美国制造”的笑谈,CNN报道称,“振华重工”的闯入,让奥巴马重振“美国制造”的演讲,尴尬而狼狈。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当下,作为世界第一、第二两大经济体,美中两国不约而同将制造业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今,“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以如此“非理性”方式的PK,吸引着人们以“理性”审视两国制造业孰胜孰败。
奥巴马在他的第二任期首份《国情咨文》中,喊出重振“美国制造”的口号:“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但是,尚未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美国,真的能再掀起一场制造业革命,并借此重寻经济腾飞的动力吗?
事实上,美国“振兴制造业”的序幕在2010年奥巴马签署《制造促进法案》时就已经拉开。两年多来,政府采取自动化,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竞争力,重振传统制造业等多种举措,并推出减税政策,吸引美国制造商将海外工作机会回迁本土。
于是在上世纪末的大规模外包浪潮后,美国制造业开始“回流”。苹果公司不久前宣布投资1亿美元,把部分计算机生产迁回美国。零售商巨头沃尔玛也表明,将在今后10年,增加500亿美元美国制造的商品。通用电气公司到2014年将投资10亿美元,重振在美国的电气业务。
甚至于热衷购买便宜货的普通美国民众,也开始青睐“美国制造”。而今,在哪里制造不再只是个产品说明,也不仅仅是品质保证,其中还包含了政治和经济暗示,更有着“美国骄傲”的爱国因素。
仍顶着“世界工厂”光环的中国,一直被视为“美国制造”的压迫性强大竞争对手。从这些小插曲便可见一斑。美国市场上的“中国制造”产品不但无孔不入,而且无处不在,于是,我们的问题是:离开中国制造,美国能活下去吗?
正在布局中的“德国制造”
美国似乎在与德国联手,两线夹击中国制造.德国制造出台了“工业4.0”战略.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提出“工业4.0”的初衷是什么?
“工业1.0“主要是机器制造,机械化生产;“工业2.0”是流水线,批量生产,标准化;“工业3.0”是高度自动化生产;而“工业4.0”是网络化生产,虚实融合。
关于“工业4.0”,《建议》的详细描述是: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服务网,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智能电网将能源供应领域、可持续移动通信战略领域,智能移动、智能物流,以及医疗智能健康领域融合。
在整个制造领域中,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端到端工程、横向集成(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成为工业化第四阶段的引领者,也即“工业4.0”。
“工业4.0”是一个愿景,或是一盏指路明灯,代表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整个组织、管理的飞跃。“这样的生命周期以不断增加个体消费需求为导向。它横跨产品最初的设计、生产、发展、配送,再到最后的回收,并包括所有相关服务。
“德国工业4.0”是一个既庞大又有野心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政府、企业、各类组织各司其职,互相联动。
中国制造该不该从中得到某些启发?打造出中国版的“中国工业4.0”?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时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说,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其中,便重点提到德国“工业4.0”战略。
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提升全球竞争力,成为中国政府、企业的首要任务。除了制定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中国也在向“德国工业4.0”靠拢。
挑战中国:日本制造业逆袭
高价格商品在日本生产,低价格商品在新兴市场国家生产,这一直是日本极具侵略性的经济构架的战略布局。这一策略与二战时的日本如出一辙。
但大金工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低价格商品的生产从中国迁回了日本。这是因为中日之间生产成本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在中国生产已经不一定具有优势。
生产迁回日本的商品,是价位在6万~8万日元的普及款家用空调。2009年,大金工业通过委托合作伙伴中国格力电器代工,把这款商品的生产从日本转移到了中国。现在又迁回来了.
中国的工人工资在以年均十几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格力工厂所在的广东省珠海市的最低工资已经达到了1380元,大约是5年前的两倍。工资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从2%上升到4.1%,已经接近了日本的6.5%。而且,在中国进行生产还要考虑离职率高的成本。
另一方面,在工作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日本国内工厂通过技师的多能化和追求多品种少量生产,生产效率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0%。因此,“如果以1美元兑换100日元为前提,在包含质量、物流前置期在内的综合评价中,日本可以取胜。”
他说的没错,中国的物流成本为18%,而日本的物流成本为10%。中国不该对此做出反省,或做点什么吗?
中国制造亟待良性发展
2014年底,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面对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 融资成本的不断抬高,人民币的脉冲式升值,价格优势已经难以为继。当发达国家发现,一次又一次的反倾销诉讼和关税壁垒,已经导致“中国制造”产生了“耐药性”,于是,他们改变了策略,
美国制造,德国制造,日本制造,越来越多的本国制造,都在围追堵截着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已经陷入“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境。可中国制造的战场形势究竟如何?让我们来看最新的统计数字。
2014年8月,我国出口增长9.4%,进口下降2.4%。贸易顺差498亿美元,扩大77%,再创历史新高。出口数据与上月相比略有回落,但绝对量并不低,为2104年第二高点。
这一组数据,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它告诉我们,“中国制造”所到之处,仍然是无坚不摧,攻城略地,势如破竹。贸易顺差居然暴增77%,不知奥巴马、安倍们该如何评论这样的顺差。会不会让他们多少有点挫败感?
对于我国今年年底四季度外贸进出口情况研判,出口增速仍有望保持10%左右,顺差将进一步扩大。这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外部需求持续改善。随着美元走强,资本的大量流入,经济将持续复苏。欧洲在持续好转的情况下。随着欧洲央行降息。持续宽松力度的增强。其经济复苏的整体环境仍呈现边际改善的状况;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区主要经济体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经济,正走出去年下半年的困境,二季度以来呈现回升的态势。
二是8月份出口新订单指数为50.0,仍在扩张区间,7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9,显示未来一段时期企业出口信心持续改善,出口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
因此,我国三季度出口有望重上两位数,达到13%左右。四季度总体平均增速接近10%左右,谨慎乐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巨额的贸易顺差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人民币汇率将在内需疲弱和大幅顺差的影响下上下波动,波动的幅度会进一步加大。
我们只能在这样的形势分析上,建立我们对“中国制造”攻守进退下一步的策略。永远不要阉割“中国制造”,我们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中国制造”,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制造的良性循环之路在哪里?
昆山工厂粉尘爆炸或许只是“中国制造”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突然死亡与慢性死亡,我们的工人兄弟不该只有这样二选一的命运;而在真正实现产业升级之前,逐步提高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准入标准,并想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可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