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2014-10-14 01:27魏晶晶WEIJingjing
价值工程 2014年29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魏晶晶WEI Jing-jing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 650500)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0 引言

在上个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工业飞速发展,畸形发展的社会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大量的城市问题被遗留。但是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从认识自然到了解自然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理念有着很悠久的渊源,尽管它是1980年代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古代中国城市还是欧洲城市,或者是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芒福德的城市与自然的理论,我们都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提上国际议程到身为建筑师和规划师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及其社会责任,生态城市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o-city、eco-polis、ecoville等),又称生态社区(eco-community)。从广义上讲,跟生态系统有关,可以认为是一种参考生态系统的规律来进行规划的城市。从狭义讲,生态城市试图利用生态学原理的方法解决城市中生态与环境问题。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观念就是一种自我循环的稳定状态,而生态城市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能在小范围内达到自我循环,而不对环境造成负担。

2 生态城市的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对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中的体现,可将其理解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自我循环理论的原则指导下设计和规划的城市。从这一方面来看,欧洲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

2.1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分类 目前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层面,针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领域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全面性的研究,仅仅只是部分的、探索性的实践。现有的大多数实例都是以生态为目标,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当中辅以建筑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缺少系统的研究,就无法满足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方法手段的不同,生态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可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空间规划及使用模式的比较宏观的层面;另一类是涉及技术使用和功能布局原则的微观的层面。

根据规划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小则可分为三大类:局限于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方面的原则;城市中的特定区域或者整个城市层面的原则;区域层面的、城市之间的规划原则和方法。

对于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方面还没有具体的空间规划及使用模式,这与使用者的需求有关,比较具有弹性,没有固定模式,但在技术使用及功能布局上普遍能自然通风、采光,应用太阳能技术;在城市特定区域或者整个城市层面上的规划就比较复杂一些,首先要对环境的状况作以研究,其保护、承受能力要做以调查,其次景观规划也要遵循环境保护法,最后分析其模式是多功能混合型城市还是紧缩城市等,功能上要考虑到居住区的管理,老城区的更新以及新交通模式的规划,技术层面要做好雨水管理;对于区域层面的、城市之间的规划原则一般按照分散多中心模式规划或是按照网络型城市体系使用模式,在这种大面积划分的情况下,基础设施的区域规划管理成为布局上的主要任务。

2.2 案例分析 合理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和交通轨道跟环境的承受能力有一定的联系,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及城市居住模式对生态城市的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

2.2.1 环境承受能力研究——以康斯坦茨市北有根哈德居住区为例 北有根哈德居住区位于德国康新坦茨市,面积大约为5.7 公顷。对该地区的用地空间进行分析后发现,该基地周边的牧地和空地是动植物生存的有利空间,该地区河道居多,水文地质条件优越。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该地区环境不具备承受建设居住区的能力,须保持其自然状态。从环境的承受能力出发,该地区的规划计划不得不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在其之上保持原有植物的基础上,扩充绿地,修缮空地。而原计划在该基地规划的居住区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建设在基地边缘地块,和向西部分的地块。

该案例从环境的承受能力出发,检测出该基地并不能承受建设居住区而产生的压力,对生态环境做出了最大的保护,尽量把破坏降低到最小,从而达到生态的目的。

2.2.2 多功能混台型城市——以德国里瑟菲尔德新区为例 里瑟菲尔德原来是19 世纪建的污水排放区:城市污水通过管道排放至此,通过自然净化排入天然河道。在20 世纪政府决定将78 公顷用地作为城市新区开发,其余部分划为自然保护区。该新区的功能布局为十字交叉轴式:东西轴是密集的,城市块状围合结构,作为主要的城市交通干道;南北轴是公共设施布局,布置如学校、教堂和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基于其混合的功能模式,在其现有的基础上,规划新建筑通过块状维和提高城区密度,建筑密度有中心向外递减,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城区密度大,建立短路径路网,为步行、公交创造了条件,同时减少了城市污染。

该案例也是从城市形态出发,研究出一条既适用于城市新的规划,又不危及到环境的方法,不仅仅做到了自然生态,更做到了社会生态。

3 生态城市的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可以自我修复,实现自给自足的循环系统,创造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过程。目前城市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并且其生态恶化的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的加重,新的规划思想与规划系统势在必行。

案例分析:当研究城市规划的时候,城市就被看作是一个事物。这不但需要我们了解城市的根本与历史变更,更要把握城市的发展脉络和当前现实状况,以此才能驾驭城市未来发展。以下则是对于两个典型城市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3.1 台北市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台北市是台湾地区的中心地区,汇聚了最多的行政资源和贸易资源,是台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台北市也是台湾地区在生态城市规划理念与实践方面最先进的城市。

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将台北市划分为若干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单元,对其不同的环境特点进行定位与探索,最终为每个单元搜索出相对应的可行办法。

在对城市自然环境改善的同时,政府相应的调整了一些政策,以适应配合相关变化,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同时,加大在市民中的宣传力度,倡导市民主动参与规划,提供市民环境管理教育课程,鼓励市民献计献策,真正从最根本“单元”做起。

以上仅是台北市为其生态城市所做努力的一点皮毛,对其彻底的规划生态城市,台北市还做了更加长远的构想,在此就不叙述。

3.2 兰州市旧城区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作为中国西北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众所周知的带状城市,兰州具有较优越的水源和地形条件。同时兰州地处黄河流域西北片,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初具规模的经济条件,是非常适合建设生态城市。所以,兰州的城市建设尊重自然,合理的利用其自然条件,着重突出“两山夹一川”的山水城市特色。

兰州是中国唯一一座被黄河贯穿的城市,而作为“绿带中心”的黄河,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功能的生态区,承载着兰州生态城市多方面的功能。根据兰州的自然山水和地形、地貌、土壤等条件,黄河可以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如公园、运动广场等,既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便利的生存环境,还可以为使用者创建良好的交往空间,更能维持良好的社会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兰州不仅仅对城市环境进行维护与延续,还对整个城区布置进行结构调整。例如,将整个城市在自然生态框架和主轴线的基础上进行分区。集中工业区,将零散的小工业区和城市旧工业老区集体拆迁致新区,保证城市旧区的自然调节功能,最大可能的维持生态平衡;在组团之间、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建设卫生防护隔离带,如防护林等。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者们就必须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对兰州旧城区的人口、产业、交通、空间结构进行整合优化,这将是一个缓慢但具有建著的过程。

提及这两个城市,一个位于中国版图西北,一个位于中国西南海域,几乎成对角线的城市,无论是从地理气候还是自然条件都没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却都为建设生态城市积极规划,它们共同代表了那些既要保持城自然态平衡又要求社会生态发展的城市,具有典型代表性。

4 小结

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完整性和全面行必须依赖全面的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标准,以之作为规划依据对前期规划进行审核和修正;规划中采用合理的空间规划模式和适用模式;选用合适的能源和原材料系统,将生态技术运用于具体项目,采用新的交通规划网络;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策略。

从以上来看,无论是欧洲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对生态研究上不容置疑的都有继承与发展,但是相对来说,国内生态城市的实践和理论相对于当前规划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国内的生态城市建设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1](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编著.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周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英)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健.营造21 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M].单燕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饶戎.北欧生态城市规划及其思考[J].规划师,2004,12(20):105-108.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