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连锋
为什么处在信息海量的网络时代,我们写出的作文却依然干瘪?为什么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考试后却依然抱怨写作时想不起例证?怎样搭建素材与篇章之间的桥梁,化素材为笔下的华章?我以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平时对素材进行“四化”深度加工。
一、人物名片化
积累素材,不能简单地照抄原文,而应该是经过大脑思考之后有选择地摘记。给人物设计名片,就是读到一个人物素材时,首先筛选整理出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身份、地位、成就、他人评价、荣誉等。这是很好的素材积累方法。
譬如,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去世后,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其生平事迹以志纪念,读完马尔克斯的事迹介绍,我们就可以为他建立下面的信息名片: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27年3月6日出生,2014年4月17日
去世,享年87岁。8岁前,一直居住在曾经两次参加哥伦比亚内战的外祖父家,有一个对拉美传统神话故事非常熟悉的外祖母。从最初创作小说《大屋》的失败到《百年孤独》的成功,耗去了十八年的时间。他曾说:“我19岁时就坐在打字机前,想如何构思一个好故事,每天如此。”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逝世后,哥伦比亚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称其为“史上最伟大的哥伦比亚人”。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从中提取出可以在作文中运用的“写作因子”:87岁、哥伦比亚、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家庭影响、坚持十八年、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并将这些“写作因子”罗列在人物信息下面,这样在写作中用到马尔克斯的事迹时,就可以迅速调动积累,将这些“写作因子”融合在作文中。
二、事迹条目化
写作时想不起例证,不是素材读得少,而是因为读得太多,记得太空泛,不具体。在日常的素材积累中要采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态度。不管这个人物的生平有多丰富,你只掌握其中的二三事即可,并将事迹用关键词或一句话概括出来,形成一个事件条目。如马尔克斯的事迹中有这样两件事:
事例一:
少年马尔克斯喜欢读书,沉默寡言,不爱与同学交往,被认为是全校最怪的“怪人”,同学还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小老头”。他作文写得好,受到文学老师的鼓励,于是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当一个作家。中学的几年时光,他是诗社的成员,沉醉于诗歌的阅读与写作,幻想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虽然他写了不少诗,而且还自鸣得意,但是文学老师却说“你的诗不像诗”,令他颇为沮丧。老师还说,诗歌与你无缘,还是写小说吧。就是这句话,改变了马尔克斯的人生道路,他终于放弃诗歌选择了小说。
事例二:
上世纪50年代,马尔克斯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特地带着一大叠钱连本带息加倍地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所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面对这样长的原始素材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照抄,只要做好下面两件事即可:
⒈提取关键词或用一句话概括事例。事例一可以概括为“少年马尔克斯受文学老师鼓励立志当作家”,也可以概括为“马尔克斯听从文学老师建议放弃诗歌写小说”;事例二可以提取出“马尔克斯、巴黎、补交、30年前、房租”等关键词,也可以概括为“马尔克斯成名后远赴巴黎加倍补交30年前所欠房租”。这样就将人物事迹具体化,方便了存储记忆。
⒉提取事例蕴含的话题或论点。通过分析,事例一可以提取出“鼓励、羞辱、批评、改变、自知、听从他人建议、理想、舍与得、坚守与放弃”等话题,事例二可以提取出“磨难、诚信、感恩、厚道、忘记与铭记”等话题。通过提取,把握了素材内涵,加深了对素材的理解,写作时运用更方便。
将上面的内容分条目记在素材积累本上,遇到合适的作文题目就可以选取运用了。
三、运用点例化
所谓“点例”,就是使用一个人物事迹的例证。要真正记扎实,在运用中将素材内化为写作素养。将具体的事迹改写成点例论证段,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式。要反复运用,多角度挖掘,用同一个事例,去论证不同的观点,去阐释不同的话题,写成一个个的论证段,直到运用纯熟。
事例一,我们可以以“改变”为话题,写出下面的段落:
人生,固然需要专一的目标,但能够根据事情的发展,适时改变调整人生的航向,更是人生的大智慧。马尔克斯就是一个拥有这种智慧的人。热衷于诗歌创作的马尔克斯,当听到“你的诗不像诗”“你与诗歌无缘”的话语时,虽然沮丧,但是仍然听从老师的建议,放弃诗歌选择了小说。这种建立在对自己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的改变,不正体现出他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吗,不正体现出一种适应生活的人生的智慧吗?
也可以以“鼓励”为话题,运用到下面的文字中: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鼓励。鼓励的话语就像春雨,能在人的心田上滋润出理想的花朵。少年马尔克斯受到文学老师的鼓励立志当一名作家,中学时又是文学老师的鼓励,让他走向了小说创作的道路。试想,若没有老师的鼓励,马尔克斯又怎能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若没有老师的鼓励,又怎能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佳作的问世?若没有老师的鼓励,他又怎能成功捧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是的,鼓励造就了马尔克斯伟大的一生,成就了他人生的光辉,让他少年时的梦想开花结果。
事例二,可以论证“感恩,是一切伟大人物共有的品质”这一观点,在段落中这样叙述:
感恩,是一切伟大人物共有的品质。卢梭曾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就是拥有感恩美德的人。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的荣光,没有让他遗忘30年前浪迹巴黎时让他落脚的小客栈;30年的颠沛流离、艰难写作,没有湮没在巴黎时房东带给自己的人性温暖。带着成功的喜悦,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马尔克斯专程赶赴巴黎,加倍偿还30年前所欠的房租,并致敬感谢。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德?这是一种怎样的品格?“惟德可以服人”,马尔克斯受到人们的尊敬,赢得不同肤色人种的追捧,去世时获得全球人民的追悼,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吗?胸怀一颗感恩的心吧,它会让你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让你的人生像大海般壮阔!
也可以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作如下的改写: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忘记与铭记的过程。忘记痛苦不快,铭记感恩快乐,人才会坦荡幸福,人生才会成功精彩。回想30年的人生坎坷,回想30年的流浪奔波,回想30年的潜心创作,马尔克斯选择了将痛苦忘却,只以感恩的心态铭记住了巴黎老板对自己的帮助,铭记住了困苦中他人给自己的点滴温暖,在成功后专程奔赴巴黎加倍偿还30年前的房租。难道不正是这种面对忘记与铭记时的智慧选择,才让马尔克斯走向了文学创作辉煌的旅途吗?学会忘记,学会铭记,让自己的人生之河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汹涌奔流。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上面的事例来阐述“自知”“舍与得”“诚信”“厚道”等话题,经过这样反复的运用,事例一定会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流淌在自己的血液里。
点例论证段的写作,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尽量做到结构完整。一个论证段至少要有论点句、叙例句、分析句三种句子。上面四个段落都是按照“论点——叙例——析例”三部分来组织的,是规范的议论文段。
二是在叙例、析例时尽量运用一定的句式来提高语言的文采与表现力。如在叙例时,段落四运用三个“回想”,概述事例,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又如在析例时,段落一中用两个反问句、段落二中用三个“若……,又怎能……”句、段落三中用三个“怎样”,这些都组成整句,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是在叙例时一定要扣合到观点上。要叙述事例中最能体现观点的细节,不能面面俱到,重点不分。
四、归类集约化
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里才不会干涸,同理,一个素材只有放到同一素材组合中才不会被遗忘,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论证作用。单个素材积累多了,就要按照同一话题归类整理,将同一类型的素材归并在一起,进行面例论证段的写作训练。
如事例一,我们可以结合越王勾践、蔺相如、韩信、莫言、陈坤等人的事迹,以“面对羞辱批评”为话题,写成如下的例论证段:
人生在世不都是晴空万里,不时会有他人的批评羞辱袭来。面对羞辱批评,我们要包容坚忍。因为只有包容坚忍,才能将他人的羞辱批评化作自己成长的力量。难道不是因为有面对夫差百般羞辱的坚忍,才有了越王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胜利吗?难道不是因为有面对媒体对自己获奖的指责与非议的淡然,才更彰显出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大家风范吗?难道不是因为有对文学老师“你的诗不像诗”的批评的反思,才让马尔克斯弃诗歌而走向小说创作的辉煌大道吗?乌云遮住阳光,太阳却以包容给乌云镶上金边。以包容面对羞辱批评,在坚忍中反思默默成长,一定会让自己的人生像太阳般光明绚烂!
此段选取勾践、莫言、马尔克斯三个事例,采用叙议结合的叙例方式,运用反问句式,三个“难道”构成排比,有力地证明了观点“面对羞辱批评要包容坚忍”。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陈述的叙例方式,写成下面的面例论证段:
一忍可以支百勇。面对羞辱批评,有时隐忍比冲动更加明智。面对廉颇“相如素贱人”的羞辱,蔺相如懂得隐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终感廉颇负荆请罪,成就千古佳话;面对前辈明星的轻蔑一哼,陈坤懂得隐忍,自我反省发奋成长,实现由偶像派到实力派演员的华丽转型,赢得无数观众的尊重;面对“你的诗不像诗”的批评羞辱,马尔克斯懂得隐忍,在反思中走向了小说创作的金光大道。试想,如果面对羞辱,他们不懂得隐忍,只是一味冲动,那蔺相如如何获得廉颇的尊重?陈坤又如何获得观众的认可?马尔克斯又如何凭小说《百年孤独》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这些都在告诉我们,面对羞辱,有时隐忍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这样集约化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素材的运用水平,在考场上遇到适合的题目就可以做到心想素材到,运用自如。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只要有意识地“四化”素材,就一定能够像春蚕将桑叶变成华美的绸缎一样,将平日的素材转化成作文中的精美篇章。
■编辑提点:建议读者在阅读上面的这篇教师辅导文章后,再重读一遍本刊第19-21期(7月合刊)刊登的《永恒的孤独,不朽的马尔克斯》一文。以马尔克斯事例为样本,再细细体味本文传授的方法,并加以作文演练,一定会更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