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冬+路红兵+缪秋莲
【摘 要】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使盈余管理问题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文章以2009—2012年完整披露研发支出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选择是否受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测算了企业整体的盈余管理程度,并根据该指标对高盈余管理程度组和低盈余管理程度组分别进行实证检验,探究不同盈余管理下何种动机对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产生影响,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研发支出; 资本化; 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0-0076-05
一、引言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支出采取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模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研发项目应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按费用化处理;开发阶段的费用满足技术可行性、无形资产有用性、可计量性、预期带来收益等条件的,可予以资本化,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开发支出,等该项目研发完毕且达到预期效果时转入无形资产。
企业研发支出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关系到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支出采取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式,企业再不必担心研发支出过大而影响企业绩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研发热情。但由于新会计准则没有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而且资本化的规定也没有具体量化,给管理者留下了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因此,利用这一会计政策的选择很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
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某些规定还不够明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细致,管理者仍然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由此学术界对有条件资本化的利弊及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吴红根(2013)从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两方面对我国企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动因提出观点;屈文彬(2007)通过举例说明管理者在一个较小的领域(比如研发支出处理方式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较大,且企业在研发活动前后均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常乐(2008)认为新会计准则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及其他方面所做的更改,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降低,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信性;叶建芳、刘大禄(2008)认为,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未严格界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开发阶段资本化的标准无法量化,给公司留下了利润操纵的机会;许罡(2010)等发现,企业研发投入越大,其研发支出资本化倾向越高,管理者通过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李世新、张燕(2011)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同时受到盈余管理程度和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市场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定价也应考虑到企业盈余管理程度。
我国新会计准则允许企业自主决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在确认、计量和披露研发支出的规定上都有着较大的弹性,这给管理者留下了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放在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上。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旧会计准则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增加了当期费用,以至于虚减了当期利润。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无疑减轻了管理者的盈余压力,从而提高了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也给予管理者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我国上市公司多数为改制的国有企业和一些新兴企业,特殊的制度背景决定了我国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直接表现为过分关注当期会计盈余。参考现有研究结论,本文给出以下假设。
H1: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与企业的盈利能力负相关,即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出于报酬契约动机。
如果企业绩效不佳,管理者很可能提高资本化比例以达到报酬契约标准的盈余水平,如果企业当期盈利水平过高,管理者通常会降低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以缓解下期盈余压力。
H2: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与企业负债比例正相关,即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出于债务契约动机。
从债务契约动机角度来看,债权人为了确保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往往会与债务人签订具有保护性质的条款,如限制发放股利、限制超额贷款、限制运营资金的最低水平或者对某些会计数据(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等)进行具体要求,以降低贷款风险。研发支出资本化不仅可以增加企业资产收益率,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是避免债务违约的最佳选择之一。
H3: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会影响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选择。高管上任当年,更倾向于减少资本化比例或者不进行资本化处理,为今后的提升创造条件。
H4.1:上市公司为了满足配股再融资条件,更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
H4.2: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保持上市资格,更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
企业可以使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政策选择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企业为避免被ST或摘牌,往往会采取研发支出资本化来增加当期利润,甚至扭转亏损,保持其上市资格。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2012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进行了以下处理:(1)完整披露研发支出的上市公司;(2)剔除上市时间不满一年的公司;(3)剔除研究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4)剔除ST、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5)剔除开发支出为0的公司,共获得110个观测值,其中2010年度29个,2011年度32个,2012年度49个,并设置对照组,即完整披露研发支出,但资本化金额为零的企业110家。为控制年份的影响,选取2010年29家,2011年32家,2012年49家。最终获得样本220个。研究样本的有关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巨潮资讯网站,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endprint
(三)变量选择
1.因变量。CAP为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为企业当年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占总资产(资本化前)的比例。
2.自变量。ROA为资产收益率,为企业当年净利润除以总资产(资本化前),用来检验假设1,报酬契约动机。LEV表示资产负债率,为企业当年总负债除以总资产(资本化前),用来检验假设2,负债契约动机。CEO表示高管变更,设置为哑变量,企业当年有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变更的,取值为1,否则为0,用来检验假设3,高管变更动机。SEO表示再融资哑变量,ROE在(10%~12%)区间的企业很可能有再融资的动机,取值为1,否则为0。LOSS表示避免亏损哑变量,如果当期利润大于0,而资本化前利润小于0,说明企业很可能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将利润扭亏为盈,取值为1,否则为0。SEO和LOSS哑变量用来检验假设4,资本市场动机。
3.控制变量。SIZE表示企业规模,为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MB是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比,用于衡量企业的成长性;RDrate表示企业研发强度,为企业研发投入与总资产(资本化前)之比,用于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规模;INDU是行业哑变量,属于信息技术业的取值为1,否则为0,本文的中小企业样本主要来自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等。
(四)构建模型
本文在总结我国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基础上,参考Garen Markarian et al.的研究模型,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CAP=α+β1ROA+β2LEV+β3CEO+β4SEO+
β5LOSS+β6Ln(SIZE)+β7MB+β8RDrate+β9INDU+ε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提供了220个样本企业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值为2.73%,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水平较低,资本化比例均值为0.592%,平均资产收益率约6.92%,这几年企业平均获利水平较低,且获利水平比上一年平均下降约0.737%,企业收益不理想跟近几年的金融危机有关,整体经济环境较差,但公司总体还是盈利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约37.9%,属于正常水平,这意味着债务融资仍然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全样本的回归分析
表2为盈余管理动机与研发支出资本化关系的全样本检验结果。R2为0.514,DW值为1.836,F值为22.102,Sig.值为0.00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线性关系显著。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0,容忍度均大于0.1,故认为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不影响检验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SEO和LOSS通过了检验,所以假设4得到了论证,即我国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出于资本市场动机。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为了扭亏为盈,保持上市资格或满足再融资的条件,企业更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盈利水平(ROA)通过了检验,且标准化系数为负,假设1得到了验证,即出于报酬契约动机,企业更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高管变更(CEO)通过检验,说明我国企业新任高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大洗澡”的迹象,论证了假设3。资本化比例(CAP)与企业负债(LEV)相关性不显著,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说明我国上市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并非出于债务契约动机。在控制变量中,资本化比例(CAP)与研发强度(RDrate)显著正相关,即研发投入越多,企业越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此外CAP与MB、INDU显著正相关,不同行业,其资本化比例有显著差异,一个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也越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对样本进行分组检验。
四、基于盈余管理差异的实证检验分析
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选择给投资者传递了企业研发项目未来将带来经济效益的信号,当然企业也很可能利用这一会计处理方式给投资者传递虚假信号,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要证实研发项目的未来收益,所需时间较长,投资者无法直接辨别其信号的真伪。盈余管理程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呈负相关关系,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整体盈余管理程度来判定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否被操作。
本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出各样本企业的可操作性应计利润,以此衡量企业的整体盈余管理程度,由此将总体样本分为高盈余管理组(HIGH)和低盈余管理组(LOW),每组包含110个样本。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高盈余管理程度和低盈余管理程度企业的差异。由表3可知,在单变量水平上,两组样本具有相似的负债率和企业规模。不同的是,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比低盈余管理企业具有更高的资本化比例、收益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成长性。说明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操作的可能性较大,其资本化比例也较高。
对两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得到结果见表4、表5。
在高盈余管理程度组中,R2为0.595,模型的拟合度较高。DW值为1.987,F值为14.568,Sig.值为0.000,说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关系显著。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0,容忍度均大于0.1,故认为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不影响检验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OSS通过了检验,所以假设4部分得到了论证,即我国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出于资本市场动机。研发支出资本化(CAP)与盈利水平(ROA)、再融资动机(SEO)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支持假设1和假设4,即出于报酬契约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企业会使用研发资本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CAP与企业负债(LEV)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但标准化系数为负,与预期不符,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CAP与高管变更(CEO)相关性不显著,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说明在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是出于报酬契约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化比例(CAP)与研发强度(RDrate)显著正相关,即企业研发投入越多,越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endprint
在低盈余管理程度组中,R2为0.495,DW值为1.978,F值为9.695,Sig.值为0.00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线性关系显著。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0,容忍度均大于0.1,故认为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不影响检验结果。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CEO通过了检验,所以假设3得到了验证,即我国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出于高管变更动机。CAP与LOSS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假设4,研发支出资本化出于资本市场动机。CAP与资产收益率(ROA)、企业负债(LEV)、再融资动机(SEO)相关性均不显著。CAP与研发强度(RDrate)显著正相关,即企业研发投入越多,越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一结论在全样本及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中也得到了证实。此外,CAP与MB、INDU都显著相关。
不管是全样本的检验还是分组样本的检验,资本市场动机都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与国内的实证研究结果较一致,报酬契约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总的来说都不如资本市场动机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主要出于报酬契约动机、高管变更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而债务契约动机尚未得到验证。(2)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比低盈余管理企业具有更高的资本化比例、收益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成长性,说明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操作的可能性较大,其资本化比例也较高。(3)对于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的企业来说,其盈余管理动机也不同,在高盈余管理程度组中,研发支出资本化主要出于报酬契约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在低盈余管理程度组中,研发支出资本化主要出于高管变更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4)企业研发投入越多,研发强度越大,越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一结论在总样本和分组样本的检验中都得到了论证。
(二)政策建议
1.完善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加强信息披露。新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个条件也比较抽象。所以,建议财政部完善会计准则,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需进一步明确,制定研发支出能否资本化的定量指标,以及资本化比例的判断标准更加明确和便于操作,这样可以避免管理者费用化或资本化的随意性,从而减小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空间。对开发阶段跨年度资本化处理的支出,应采用现值计量,对于研发阶段费用化处理及不跨年度资本化处理的支出,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样才能体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监管。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责任不到位,独立董事制度执行力不够,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也具有选择性,导致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不够,给管理者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并且,企业财务控制权越集中,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建议企业强制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加强独立董事责任机制,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适当安排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权,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3.完善资本市场监督体制。市场监管部门在关注企业盈利的同时,应结合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绩效,加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非财务指标可以展现企业业绩改善的主要动力,与财务指标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吴红根.论企业研发支出制度[J].经济师,2013(3):273-279.
[2] 屈文彬.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与企业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07(12):34-36.
[3] 常乐.新准则下R&D费用的处理与盈余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79-80.
[4] 叶建芳,刘大禄.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案例分析(六)从大族激光公司看研发支出的处理[J].财政监督,2008(18):67-68.
[5] 许罡,朱卫东.管理当局、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机——基于新无形资产准则研究阶段划分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39-43.
[6] 李世新,张燕.盈余管理、信号传递与研发支出资本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15-19.
[7] Scott W.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M].Toro-
nto: Prentice Hall,2003.
[8] Kathehne SchipPer.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9,77(4):35-59.
[9] 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11-17.endprint
在低盈余管理程度组中,R2为0.495,DW值为1.978,F值为9.695,Sig.值为0.00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线性关系显著。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0,容忍度均大于0.1,故认为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不影响检验结果。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CEO通过了检验,所以假设3得到了验证,即我国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出于高管变更动机。CAP与LOSS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假设4,研发支出资本化出于资本市场动机。CAP与资产收益率(ROA)、企业负债(LEV)、再融资动机(SEO)相关性均不显著。CAP与研发强度(RDrate)显著正相关,即企业研发投入越多,越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一结论在全样本及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中也得到了证实。此外,CAP与MB、INDU都显著相关。
不管是全样本的检验还是分组样本的检验,资本市场动机都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与国内的实证研究结果较一致,报酬契约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总的来说都不如资本市场动机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主要出于报酬契约动机、高管变更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而债务契约动机尚未得到验证。(2)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比低盈余管理企业具有更高的资本化比例、收益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成长性,说明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操作的可能性较大,其资本化比例也较高。(3)对于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的企业来说,其盈余管理动机也不同,在高盈余管理程度组中,研发支出资本化主要出于报酬契约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在低盈余管理程度组中,研发支出资本化主要出于高管变更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4)企业研发投入越多,研发强度越大,越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一结论在总样本和分组样本的检验中都得到了论证。
(二)政策建议
1.完善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加强信息披露。新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个条件也比较抽象。所以,建议财政部完善会计准则,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需进一步明确,制定研发支出能否资本化的定量指标,以及资本化比例的判断标准更加明确和便于操作,这样可以避免管理者费用化或资本化的随意性,从而减小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空间。对开发阶段跨年度资本化处理的支出,应采用现值计量,对于研发阶段费用化处理及不跨年度资本化处理的支出,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样才能体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监管。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责任不到位,独立董事制度执行力不够,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也具有选择性,导致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不够,给管理者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并且,企业财务控制权越集中,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建议企业强制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加强独立董事责任机制,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适当安排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权,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3.完善资本市场监督体制。市场监管部门在关注企业盈利的同时,应结合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绩效,加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非财务指标可以展现企业业绩改善的主要动力,与财务指标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吴红根.论企业研发支出制度[J].经济师,2013(3):273-279.
[2] 屈文彬.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与企业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07(12):34-36.
[3] 常乐.新准则下R&D费用的处理与盈余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79-80.
[4] 叶建芳,刘大禄.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案例分析(六)从大族激光公司看研发支出的处理[J].财政监督,2008(18):67-68.
[5] 许罡,朱卫东.管理当局、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机——基于新无形资产准则研究阶段划分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39-43.
[6] 李世新,张燕.盈余管理、信号传递与研发支出资本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15-19.
[7] Scott W.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M].Toro-
nto: Prentice Hall,2003.
[8] Kathehne SchipPer.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9,77(4):35-59.
[9] 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11-17.endprint
在低盈余管理程度组中,R2为0.495,DW值为1.978,F值为9.695,Sig.值为0.00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线性关系显著。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0,容忍度均大于0.1,故认为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不影响检验结果。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CEO通过了检验,所以假设3得到了验证,即我国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出于高管变更动机。CAP与LOSS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假设4,研发支出资本化出于资本市场动机。CAP与资产收益率(ROA)、企业负债(LEV)、再融资动机(SEO)相关性均不显著。CAP与研发强度(RDrate)显著正相关,即企业研发投入越多,越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一结论在全样本及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中也得到了证实。此外,CAP与MB、INDU都显著相关。
不管是全样本的检验还是分组样本的检验,资本市场动机都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与国内的实证研究结果较一致,报酬契约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总的来说都不如资本市场动机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主要出于报酬契约动机、高管变更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而债务契约动机尚未得到验证。(2)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比低盈余管理企业具有更高的资本化比例、收益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成长性,说明高盈余管理程度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操作的可能性较大,其资本化比例也较高。(3)对于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的企业来说,其盈余管理动机也不同,在高盈余管理程度组中,研发支出资本化主要出于报酬契约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在低盈余管理程度组中,研发支出资本化主要出于高管变更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4)企业研发投入越多,研发强度越大,越倾向于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一结论在总样本和分组样本的检验中都得到了论证。
(二)政策建议
1.完善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加强信息披露。新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个条件也比较抽象。所以,建议财政部完善会计准则,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需进一步明确,制定研发支出能否资本化的定量指标,以及资本化比例的判断标准更加明确和便于操作,这样可以避免管理者费用化或资本化的随意性,从而减小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空间。对开发阶段跨年度资本化处理的支出,应采用现值计量,对于研发阶段费用化处理及不跨年度资本化处理的支出,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样才能体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监管。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责任不到位,独立董事制度执行力不够,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也具有选择性,导致企业内部监管力度不够,给管理者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并且,企业财务控制权越集中,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建议企业强制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加强独立董事责任机制,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适当安排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权,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3.完善资本市场监督体制。市场监管部门在关注企业盈利的同时,应结合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绩效,加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非财务指标可以展现企业业绩改善的主要动力,与财务指标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吴红根.论企业研发支出制度[J].经济师,2013(3):273-279.
[2] 屈文彬.研发支出会计政策与企业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07(12):34-36.
[3] 常乐.新准则下R&D费用的处理与盈余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79-80.
[4] 叶建芳,刘大禄.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案例分析(六)从大族激光公司看研发支出的处理[J].财政监督,2008(18):67-68.
[5] 许罡,朱卫东.管理当局、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机——基于新无形资产准则研究阶段划分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39-43.
[6] 李世新,张燕.盈余管理、信号传递与研发支出资本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15-19.
[7] Scott W.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M].Toro-
nto: Prentice Hall,2003.
[8] Kathehne SchipPer.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9,77(4):35-59.
[9] 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1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