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
好的课堂评价语,就像久旱之后的甘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激励学生奋进。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教师的评价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沟通师生情感、智慧、兴趣、态度的桥梁,对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散发人文气息,可以使一节语文课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对的”,“很正确”,“你真棒”,“说得很好”,“回答正确”等评价语,这些评价语言不仅内容上过于单一、笼统,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而且没有详细地告诉学生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无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打开思路。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评价语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一、评价语要有针对性,切忌空洞浮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都进行逐一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达到“因材施言”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评论语不能简单地说声“好”就了事,也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判断。而是要基于学生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评说。
另外,针对性还表现在对学生个体情况的熟悉了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就意味着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评价中,不能用同一个模本评价所有学生,而应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针对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例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我请了一位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朗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平时她只能读对几个,但这次都读正确了,于是我立即抓住这样的契机,表扬道:“和以前相比,今天你有了很大进步,看,这些词语难度这么大,你都读对了!”我没有用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要求评价她,而是以她之前的学习基础为基点。这样学生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更努力,不断取得小的进步,这些小进步积累起来,成绩的提高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评价语要有灵活性,切忌死板呆滞
教师的评价语应顺应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而加以变化。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诚挚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和谐。例如:当学生有独特见解时,老师在口头表扬的同时竖起一个大拇指,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赞赏;当学生搞小动作时,老师适时给他一个提醒的眼神或皱眉微微摇头,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比大声斥责更有效;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教师给予宽容的一笑,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从容地思考回答;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时,老师报以热情的掌声,能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有趣,引起同学的笑声时,老师也和大家一起笑,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从老师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学生可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赞赏,更感受到无声的鼓励,这一切将激励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奥秘。
如:曾听一位老师讲授《台湾的蝴蝶谷》,多媒体课件中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让整个课堂为之一亮。孩子们置身于蝴蝶的世界,听着教师极富感情的描述:“人们把蝴蝶比作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有生命的灿烂图画。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那五颜六色、上下飞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学生个个浮想联翩,灵感大发。有的说像空中飘飞的树叶,有的说像彩色的纸片,有的说像五彩的花瓣,有的说像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的说像五颜六色的星星,还有的说像彩色的雨滴,等等。这种课堂灵感的激发,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启发了学生思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如诗如画。
三、评语要有导向性,切忌模棱两可
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性,有价值的导向性,有问题的导向性,也有思维的导向性,当然还有情感、语言方面的导向性,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启迪思维,开阔眼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的评语应显示一种倾向,营造一种氛围,即“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勇于尝试”,从而巧妙地点拨、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在《诚实与信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我”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学生一读完第三自然段立即就知道了:写字条。那么从“写字条”这个表面行动中还可以读出什么呢?我以“读到这里,作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启发学生谈感受。有的说:“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很诚实的人,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人看见,他却主动留下姓名、电话,说明他勇于承担责任,不逃避自己的责任。”有的说:“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做事细心的人,他写完字条不是随便乱放,而是放在雨刷下夹住,这样字条就不容易被风吹走,而车主人一下子就可以看见它。”有的说:“我觉得作者很信任那位车主。”此言一出,全体哗然。大概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个结论。于是我请那位同学详细说明理由,他说:“因为‘我相信小红车的主人一定会跟我联系,所以才留下字条给他。”“除了相信车主会跟‘我联系以外,‘我还相信什么?”在我的启发下,这位同学又想到了:“‘我还相信车主不会乘机敲诈‘我,‘我还相信车主也是一个诚实的人,所以才敢把自己的姓名、电话留下。”“是呀,相互的信任总是建立在人人诚实的基础上,因为诚实的人永远值得我们信任。”至此,文章的主旨已是不言而喻。由此可见,通过对这些同学的想法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并给予方向的引导。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应用.